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重,躁則失君”。

這四句話對我們為人處事,非常有指導意義。

就是說: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如果輕率,就失去了根本,如果浮躁,就失去了主宰。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那麼我們怎樣去理解這幾句話呢?

“重為輕根”。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以重作為基礎的,小到一棵樹,一幢建築,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它們都是建立在一種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厚重基礎之上的。

重是什麼?重是一種深度與廣度。大地因為厚重,才能承載所有;君子因為厚德,所以才能載物。

有萬物之重,才有了萬物之輕。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他沒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沒有深厚的人脈積累,他談何成功?

一個國家,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不可能在列強中勝出。

治學方面同樣如此,若要學問好,必然得有深厚而廣博的知識儲備才行。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說的就是“重為輕根”。

王羲之為了練好字,摘光了樹葉,池塘裡的水也染黑了,終為書聖。

巴赫十幾歲徒步四百多公里去拜師,沒錢買譜就自己手抄,最後成為一代大師。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這種磨練,這個是重;書聖和大師稱號,這個是輕。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在一個人做事之前,我們會觀察他的言行是否穩重,老成。如果這人道德高尚,業務精,又和藹低調,那麼,我們會很喜歡和他交道,並相信他一定會做出一番成就。

這個成熟的品格,就是他的重,他後來的成功就為他的輕。

重是因,輕為果。世界上很多看起來很𨋢的東西,若是沒有重作為根本,是立不住腳的。

“舉重若輕”說的也有這層意思,只有基礎重了,結果才會變得很輕鬆。沒有了重,這個輕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其實任何領域都是如此,越想往高遠的境界發展,越得把重做好,把基礎打牢。

這就是老子講的“重為輕根”,“輕則失根”。

“靜為躁君”。老子認為:靜是躁的主宰。靜能成事,躁則無功。

在中醫裡面,醫生開藥有君藥和臣藥之分。君藥是指治療疾病的主藥,臣藥指的是配藥。

拿電腦來說,軟件就是“君”,硬件就是“臣”,“臣”是用來輔佐君、承載君的意志、將君意轉化為現實的。

“靜”和“躁”的關係也是這樣,“靜”可以主宰“躁”。“靜”是安靜平和,“躁”是浮躁、膚淺。請輸入圖片描述荀子在《勸學》中講道:“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蚯蚓雖然沒有爪子和牙齒,但由於能靜心勞作,所以它既能夠上到地面,又能夠鑽到地的深處。

螃蟹有八條腿,卻只能寄棲在蛇或鱔魚的洞穴中,連真正屬於自己的安身之處也沒有。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它的腿太多了,才四處亂跑。

因此,我們在行事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戒驕戒躁,踏實沉穩。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個人想真正有所作為,要守得住寂寞,忠實於現狀。還要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遇事不躲避,不慌亂。

既有悠閒鎮定的氣度,又有活潑瀟灑的風趣。“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在晉察冀解放區,毛主席1948年搬到了河北省城南莊住,五月十八日凌晨,毛主席剛吃完安眠藥入睡,這時,三架敵機就低空呼嘯而來。

它們的目的顯而易見,由於叛徒告密,就是針對主席而來的。

警衛員見後,急忙闖進屋內,叫醒主席。主席卻不高興地說:“剛入睡,就把我叫醒。什麼飛機來炸?怕什麼呀?”翻個身又睡去了。

此時敵機已近在眼前,擊落已完全來不及了。情況萬分危急。警衛員於是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架起主席就往防空洞裡跑。

剛跑到防空洞口,只聽見三聲巨響,其中一顆炸彈正好在主席住的房前爆炸,玻璃,床鋪,暖瓶全給炸飛了。

真是太驚險了!如果他們稍微慢兩秒,後果不堪設想!

正當警衛員暗自慶幸的時候,主席卻不慌不慌走到院子中間,撿起一塊炸彈鐵皮,望著遠去的敵機說:“真是一塊好鐵啊。可以打兩把菜刀”。

一句話,把警衛員們都逗笑了。

你看,當一個人有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突發情況面前,是何等的沉著冷靜,又有何等的豁達風趣。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我記得有這麼一副對聯:“靜對古書尋樂趣,閒觀雲物會天機”。

這裡說的一個是靜,一個是閒。

靜是心不要浮躁,閒是心中無掛礙。當一個人心中有事,就靜不下來,心中無事,才能率性而為,隨緣處事。

因此,我們往往把涵養高深的人稱為“得道之人,無心道人”。

一個性格急躁的人,一方面是因為缺乏主見和目標,顯得慌亂而盲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缺乏實力和自信,言行暴烈,以致和他有接觸的人都會受到傷害。

而安靜祥和的人,不僅凡事有主見,而且是沉著冷靜,有著超強的自信心。

蘇軾在《留侯論》中說道:“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所以,遇事驚而暴者,為匹夫之勇,其果必傷。真正地勇敢者是那些能沉住氣,靜中取法之人。

暴躁者一定不會長久,只有平靜才是一種常態。所以老子才講“靜為躁為”。

在印度有座寺廟,他們經常接收一些醫院治不好的精神病人。他們治療的方法極其簡直,就是讓精神病人跟著他們一起靜坐。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病人還會躁動不安,但當無人理會他們的時,慢慢他們也安靜了下來。

一般半個月下來,很多病人就可以自然康復。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這這就是靜的妙處。如果反過來,躁為靜君,那結果就會很糟糕了。

張飛身為蜀國上將,武藝超群,但脾氣卻非常暴躁。

劉備經常勸他:“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說他對部下往往懲罰過重,經常打罵左右隨從,這很危險,會引來禍害的。

結果真被劉備不幸言中,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在發兵東吳前夕,被部將張達和範強所害。

一代蓋世英雄,沒有戰死沙場,竟在臥榻之上亡於小人之手,真是令人嘆惋!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張飛的這種結局,完全是因為他的火爆脾氣,實屬咎由自取。

再舉一個例子,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野馬,有一種致命的天敵。它不是什麼大型食肉動物,而是一種體格非常小的吸血蝙蝠,這種蝙蝠經常叮在野馬身上吸血。

野馬的性格暴烈,只要身上有吸血蝙蝠,就會立刻怒吼狂奔。而蝙蝠則一點也不會為它所動。

就這樣,野馬最終會因精疲力竭而亡。

所以,這就是老子講的“躁則失君”。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靜有時還表現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就是說雖然有優裕的生活,居處悠閒。但是卻不會沉溺於其中。

有時我們會免不了去各種消費場所應酬,但只要不超道德底線,泰然處之,不沉迷其中就可以了。

就像購物似的,貴的也行,便宜的也可以,不勉強自己,又不執著於金錢。

我們懂得的道理有很多,但往往還是有人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應當在“失根,失君”上找原因。若干個失敗,是因為我們基礎不牢,條件不成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所導致的。

當我們知道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之後,才能避免生活中的很多災難。

當我們明白了“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萬事俱備,只等東風”,這時,還有辦不成的事情嗎?

讀懂“老子”四句話,為人處世都不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