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囚徒困境

(納什均衡):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解析】

囚徒困境: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例子:甲、乙兩人是共犯,同時被關進監獄,在信息不互通的情況下,如果兩人同時不招供,各判1年;如果甲招、乙不招,甲釋放、乙判10年;如果乙招、甲不招,甲判10年、乙釋放;如果兩人同時招供,各判5年。對甲、乙而言,兩人都不招供是最好的選擇,但由於甲、乙兩人都沒有辦法完全信任對方,會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時保持沉默,兩人都會坦白、都會承認自己的問題,就會導致兩人各判5年,自己認為的最好選擇,從集體/團體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最佳選擇。


囚徒困境說明( )。

A.雙方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結果一方贏,一方輸

B.雙方都獨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則雙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C.雙方都獨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則雙方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D.雙方都獨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沒有一方贏,也沒有一方輸

【解析】【選B】


乘數效應: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解析】

1.乘數效應:

(1)指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連鎖反應,類似生活中的“多米諾骨牌”。比如政府花1000元購買辦公桌椅,屬於政府的初始投資,通過政府的購買,傢俱廠可以從中賺取300元,傢俱商又去服裝店購買衣服,服裝店老闆從中賺取150元;服裝店老闆去食品店購買食品,食品店老闆又從中賺取50元,此時整個社會上從初始投資的1000元變成了“1000+300+150+100…元”等以此類推,循環往復還會變的更多,此時就乘數效應,即從開始的初始投資,最終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投資,以至於無窮。

(2)注意:計算整個世界所產生的GDP時,是計算整個市場中通過一系列的初始投資後產生的市場交易總額有多少,體現的是宏觀層面的經濟效應,而不是單純的加減乘除的算法。

(3)生活中政府會修建基礎設施,比如修建三峽,開始屬於政府的初始投資,最終會帶動就業,就業的人員有錢以後會購買吃的、穿的、用的,進而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總需求,即會帶動鋼鐵、水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連鎖反應,拉動他人就業,這一批人有錢以後會買東西,從而帶動相關行業發展,這些行業也會衍生出其他的相關行業,這一系列的反應都可以叫做乘數效應,通過最開始的初始投資,最終導致整個經濟規模的擴大。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2.多米諾骨牌:類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經濟連鎖反應稱為乘數效應。比如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其本身的基礎設施已經很完善,沒有必要再單獨建設,但是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會進行必要的建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存在交替關係,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解析】

1.菲利普斯曲線:指一種結論,記住即可,指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關係。比如現在市場存在極高的通貨膨脹率,所表現出的結果是市場中的錢是多的,此時意味著企業會擴大再生產,然後需要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會增加,失業率相對會降低,因此當市場中通貨膨脹率很高時,失業率反而很低;當通貨膨脹率很低時,失業率反而很高。

2.考情:考試時不會考查這條曲線,而是考查結論,即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的正反比關係。


社會經濟運行中,當通貨膨脹率上升時,一般會導致:( )。

A.失業率上升

B.失業率保持穩定不變

C.失業率下降

D.失業率波動不定

【解析】C項正確。【選C】


費雪效應: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第一個揭示了通貨膨脹率預期與利率之間關係的一個發現,它指出當通貨膨脹率預期上升時,利率也將上升。

【解析】

1.費雪效應:山東曾考過真題,需要知道誰和誰之間的關係即可,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之間的關係。

2.生活中在銀行所得到的利息率和每個人的存款利息率息息相關,比如銀行所規定的利息率是5%,甲一年前在銀行存了100元,一年後會得到105元,此時得到105元的購買力和一年前相比並不是105元,比如一年前105元可以購買20個口罩,一年之後並不一定購買到22個口罩,此時需要考慮紙幣會不會貶值,世界上是否存在著通貨膨脹。比如當年的通貨膨脹率是10%(銀行利息率5%),以前100元的購買力,通貨膨脹以後只能買到原來90元的東西,如果仍要買以前100元的東西,現在則需要110元,如果銀行的利息率仍是5%,則不會有人願意存錢在銀行,因此銀行規定利率時需要考慮通貨膨脹率,如果當年的市場通貨膨脹率越高,銀行的利息率會越高,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把錢存入銀行;通貨膨脹率高,銀行利率低,此時沒有人願意存錢到銀行。

3.結論:費雪效應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和銀行的利息率之間的關係,即生活通貨膨脹率上升,利率也會上升,二者成正比例關係,考試會考查“費雪效應指的是誰和誰之間的關係”,即通過膨脹率和利率之間的關係。

4.注意:整個中國的歷史上,利率一定比通貨膨脹率高,央行不會讓百姓真的虧損,利率會經常上調或下跌,而且從近20年來看中國沒有發生特別嚴重的通貨膨脹,2019年中國的CPI是2.9%,已經是近八年最高的一次,當CPI的增幅>3%時才能叫當年發生通貨膨脹,從數據來看,中國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解析】

1.股市:世界上有一群人喜歡牛卻不喜歡熊,這類人要麼就是吃貨,要麼就是中國股民。股票市場中有一種市場叫牛市,另外一種叫熊市。

(1)牛市:指股票長期上漲、利好的消息。

(2)熊市:也叫空頭市場,即股價長期下跌的狀況。

2.考情:考查簡單,問哪一種市場股票上漲,知道牛市和熊市分別對應什麼意思即可。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解析】

1.經濟熱詞: 在各種會議中提到的和經濟學相關的詞,近幾年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中曾考過的。


2.黑天鵝事件:

(1)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的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2)關鍵詞:

①難以預測:某個事件發生前大部分人不知道。

②引起市場連鎖的負面反應:導致的是整個市場的顛覆。

(3)案例:比如當年的“911事件”,即恐怖分子撞擊五角大樓,屬於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再比如地震、泰坦尼克號。本次疫情有人從兩方面進行解讀,大部分人認為新冠狀病毒屬於黑天鵝事件,即從所帶來的市場連鎖負面反應和結果來看。但是,從野味的角度看屬於灰犀牛事件,比如從1月20日大規模報道該新聞來看,共有4500多人感染病毒,屬於不能事前預測的結果,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屬於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即不能預測且社會危害性極大。

3.注意:最早在歐洲人眼裡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大利亞看到世界上存在黑天鵝之後,才徹底震驚歐洲人的三觀,發現原來可以有一種天鵝是黑色的,因此用黑天鵝事件來比喻難以預測且不同尋常的事情。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灰犀牛事件: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經常被提示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大概率風險事件】


【解析】

1.灰犀牛事件: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單純從冠狀病毒的感染到這麼多人發病來看,不能叫做灰犀牛事件,因為灰犀牛事件指習以為常的事件,即每天都能看到,或者以前一直沒有注意到,直到忽然有一天爆發才注意到。有人把本次湖北的狀況比喻為灰犀牛,即從病毒的源頭找尋,也就是武漢的海鮮市場,因為人們長期吃野味,比如蝙蝠、蛇,人類長此以往的破壞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到自然界報復,從該角度看屬於灰犀牛事件。

2.從突發性形容定義為黑天鵝事件;從源頭開始的吃野味、人們沒有關注、直到爆發人們才關注可以定性為灰犀牛事件。


三大陷阱:

1.修昔底德陷阱:意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要回應這種威脅,為此,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

2.塔西佗陷阱: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頒佈什麼政策,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

3.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由世界銀行2006年最早提出,意思是新興市場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000美元向12000美元跨越過程中,由於矛盾集中呈現、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衝擊,導致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解析】

三大陷阱: 提出的,會考查多選題。

(1)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必然要回應這種威脅,為此,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比如美國、歐洲人鼓吹“中國威脅論”, 應運而生提出這個詞,中國是和平發展,並不會真的給予威脅。名字來源於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指出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雙方的競爭最終大多數會以戰爭結束,比如很多國家的崛起過程都會走上侵略戰爭之路,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開始鼓吹“中國威脅論”,企圖醜化中國的形象、阻礙中國的發展。整個世界中最顯著的是德國,德國統一以後取代英國成為歐洲市場最大的經濟體,1914年和1939年時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目的就是挑戰現存大國,德國是新崛起的,挑戰當時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英國並不會不在乎,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當時的日本也是一樣的,日本崛起以後就想挑戰歐洲的殖民地位,想要在亞洲建立以日本為首的新秩序,最終導致以日本為首的法西斯戰役,也是指修昔底德陷阱,因此 強調中國是和平發展之路,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會真正的開啟戰爭。

(2)塔西佗陷阱:指政府公信力的問題,即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頒佈什麼政策,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比如政府一直在說假話,曝出的數據、說的、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真的,突然有一天說了一件真的事情,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會導致群眾不會信任政府,類似古代的“烽火戲諸侯”,導致公信力出現危機,百姓不會信任,就算以後改正了,開始說真話,百姓也不相信,塔西佗陷阱最終指向是政府公信力的危機。

(3)中等收入陷阱:最早源於世界銀行2006年提出,指當一個新興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000-12000美元之間,即能夠達到世界的中等收入發展水平,如果人均GDP能夠達到世界公認的中等收入之後,該國家沒有順利的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最終會導致掉入陷阱,表現是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甚至長期回落。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 堅信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2018年是9700多美元,因此中國已經到達世界所規定的中等收入水平行列,如果沒有進行很好的經濟方式轉型,最終會導致經濟發展的回落。現在很多政府工作報告和政府經濟工作會議中,經常會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都是在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思維導圖】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梳理】

1.吉芬商品:指和需求法則相反的商品,當價格上升,需求量會增加。

2.價格歧視:分為三級,給例子能夠分別對應即可。

(1)一級價格歧視:按照每個人心理定價(按照個人定價)。

(2)二級價格歧視:按照購買量歧視。

(3)三級價格歧視:按照人、市場歧視(大多數都屬於三級)。

3.公地悲劇: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所導致的偏差。

4.囚徒困境:個人的最佳選擇並非是對集體的最佳選擇

5.菲利普斯曲線:當通貨膨脹率很高,失業率會下跌。

6.費雪效應:指通貨膨脹率高時,利率會上升。

7.乘數效應:初始投資帶來的社會經濟總量增加的連鎖反應。類似多米諾骨牌會引起其他很大的反應。

8.股票:牛市指股票價格上漲的趨勢;熊市指股票價格下降的趨勢。


【思維導圖】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梳理】

1.黑天鵝事件:難以預測的且負面影響巨大,比如恐怖襲擊。

2.灰犀牛事件:習以為常且平時沒有重視的事情,最終導致很大的結果,比如犀牛平時看起來呆呆傻傻的、很笨重,結果突然有一天發狂跑過來也會躲不掉。

3.三大陷阱:指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明白什麼意思,多選題能夠選擇出來即可。


公考中常考【經濟學名詞】囚徒困境、乘數效應……(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