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鳳來儀:樂從堂珍藏乾隆料胎畫琺琅包袱瓶

有鳳來儀:樂從堂珍藏乾隆料胎畫琺琅包袱瓶

玻璃為胎,形採包袱,束口皺褶,凸飾紅帶繫結,豐腴飽滿。沿邊綴小花瓔珞,隨起伏曲褶而繪,摹擬錦布結集,妙不可言。巧施琺琅彩,黃地明亮,猶如晨光和煦,祥雲中,天鳳臨,儀態雍容盈萬方。飛鳳頂紅冠,翎毛柔密輕巧,多彩繽紛,描金添飾,細膩入微。曦照下,金翅展,牡丹雛菊叢上飛,翔舞頌昇平。鞓紅魏紫中,一蕾獨含苞,內書「乾隆年製」四字款,佐證御匠神技。

有鳳來儀:樂從堂珍藏乾隆料胎畫琺琅包袱瓶

瓶身鳳舞牡丹紋,鳳羽設色繽紛,豐潤耀眼,更以描金細綴,光彩輝映。如此融合多彩之複雜技法,應始於郎世寧(1688-1766年)筆下鳥禽繪畫,後得多位西洋傳教士宮廷畫師運用。然以紋飾、風格觀之,本品應純屬中式。玻璃廠、琺琅作均以西洋匠師為首,雍正帝曾評其所製之器雖好,卻流於洋風。

牡丹紋以粉紅、藕荷二色為主,柔美富麗,得自清初六大家之一惲壽平(1633-1690年)所創花卉畫派。綜上紋飾之琳琅設色、檸檬黃彩地,皆為數十載前,西洋傳教士傳入宮廷方得。

有鳳來儀:樂從堂珍藏乾隆料胎畫琺琅包袱瓶

書乾隆年款於牡丹花苞,彷若花開自得,似範製年款於葫蘆瓜身之匏藝,僅現於此二件料胎包袱瓶。雍正朝銅胎畫琺琅器,則可見相類年款,書於器底之仙果或其他造形開光內,或如一件料胎畫琺琅鼻菸壺,底部繪靈芝形開光,內書年款(臺北,2009年,前述出處,編號 II-23)。此亦近類題字落款於繪畫瓜果或珍物之中,如乾隆三年書畫冊頁,與包袱瓶同年所作(臺北,2009年,前述出處,編號 II-101)。

有鳳來儀:樂從堂珍藏乾隆料胎畫琺琅包袱瓶

鳳舞牡丹包袱瓶,美善無瑕,明豔動人,乃紫禁城內各作坊匠師通力而成之結晶。造於乾隆初年,仍帶有雍朝遺風,如彩地,源自銅胎畫琺琅,雍正一朝應用於瓷上,乾窰則甚少類例。此紋飾設計,不僅華美奪目,且寓意祥瑞。耿寶昌述「包袱」音同「包福」(前述出處,頁15)。鳳舞牡丹紋,祝意富貴吉祥,彩雲漫天,難能可貴,更是盛世吉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