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主宰人生!(纯干货1)

我们的现状都是由或好或差的习惯拼接而成的。

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年龄越大养成一个新的习惯难度越大,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就是这些“习惯们”决定着孩子是否能拥有幸福人生!

不同年龄段需要注重不同的习惯培养。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0-3岁,4-6岁,7-12岁,13-18岁。

先谈0-3岁,这个阶段是人的三大优良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三大品质将伴随人的一生!

习惯主宰人生!(纯干货1)

第一,内归因的品质——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结于外界。

具备内归因品质的人,成年之后如果遇到挫折,他会更多的从自身去反省,从而努力去完善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并且达成目标,而不是抱怨他人抱怨客观的外在条件。

我们惯性认为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成年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其实在孩子2到3岁就已经在形成这个习惯。并且因为家长没意识到,而经常破坏了孩子内归因的品质。比如说孩子碰到桌子摔倒了,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哭,就对孩子说:“宝宝不哭,妈妈打桌子”,这样就让孩子形成一个什么信念呢?我摔倒了,是桌子的原因,我是受害者,他不会去反省自己。

一旦小时候没有形成客观评判原因的品质和习惯,成年以后再想懂得这个道理很难,即使懂这个道理也不能够形成习惯。

习惯主宰人生!(纯干货1)

第二,延迟满足的品质

延迟满足就是愿意等待,愿意忍耐,愿意通过达成的规则去实现最终的愿望,而不是想要什么就马上拥有,拥有不了就完全不能接受。具备延迟满足品质的人,成年之后,他会为了目标去付出努力,去等待,去忍耐,而不是付出了马上就要有结果,或者不付出就想要有结果。

我们认为延迟满足是需要成年之后强大的意志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延迟满足的效果。其实在孩子2到3岁就已经在悄悄形成这个习惯,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你可以跟他商量,我们先出去玩,回来再拿,你先认真吃饭,吃完再玩游戏,等妈妈忙完好不好?我们等待一下好吗?多跟孩子说这样的话。

有的孩子在不被满足的时候会哭闹,满地打滚进行要挟,并且屡试不爽。这时很多家长忍不住就满足了他的需求,从这一刻开始,孩子就破坏了延迟满足的优良的品质,他就会养成“及时行乐”的习惯,小时候如果不重视,没有这样培养意识,那么这种负面的品质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

习惯主宰人生!(纯干货1)

第三,自控力

在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这个品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另一个品质——自控力。因为没有自控力,就无法实现延迟,具备自控力的人,成年之后对规则比较重视,一般都能够成为正直的、守时的、自律的人。最起码不乱穿马路不迟到不食言。自控的意识和习惯,只要孩子能够听懂话,就可以开始陪培养,比如说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喧哗,不吵闹,不去影响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在帮助孩子锻炼自控力。

社会不像家庭有血缘关系,可以无偿无限的包容。它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应的规则,你只有能认清规则,遵守规则,并且运用规则,才能在规则里面游刃有余,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够拥有幸福人生。

没有自控力,无视规则,没有敬畏心,往往成年之后的痛苦,纠结,懊恼等等原因都是没有规则概念没有自控力造成的。

所以,一定要有尽早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意识,这样孩子未来的人生才会更加幸福。

(下篇讲述4-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