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室外空氣中檢測新冠病毒:附在顆粒物上形成“簇”並持久存在

新冠疫情當下,社交隔離少不了,但也有不少人開始走出室外頻繁活動了。那麼,室外環境中的顆粒物是否也吸附新冠病毒?保持距離就安全了嗎?

首次室外空氣中檢測新冠病毒:附在顆粒物上形成“簇”並持久存在

近日,意大利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題為“SARS-Cov-2 RNA Found on Particulate Matter of Bergamo in Northern Italy: First Preliminary Evidence”。

首次室外空氣中檢測新冠病毒:附在顆粒物上形成“簇”並持久存在

意大利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表明,不僅僅是室內,室外空氣中同樣有新冠病毒存在的可能,尤其是疫情嚴重地區。

他們假設在傳播感染期間,SARS-CoV-2病毒可能會存在於顆粒物(PM)上,這一可能性與其它病毒已有的證據一致。

2月21日至3月13日連續3周,研究小組用兩個不同的空氣採樣器採集了來自意大利北部疫情爆發區的貝加莫省一個工業場所的34個空氣中PM10樣本,並分析得出了第一個結果。

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和波谷地區新冠疫情非常嚴重,而且該地區空氣中的顆粒物(PM)濃度也很高。而空氣中的顆粒物,往往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系列負面的影響。

研究人員們通過兩次平行PCR分析,在8個濾膜上檢測到高度特異性的RtDR基因,在此基礎上合理地證明了新冠病毒RNA的存在。

這是第一個初步證據,表明新冠RNA可以存在於室外顆粒物上。也因此表明,在大氣穩定和高濃度PM的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與室外PM形成“簇”,並且通過降低它們的擴散係數,增強病毒在大氣中的持久性。

該初步證據的進一步確認仍在進行中,接下來還需要對新冠病毒的生命力及其吸附在顆粒物上時的毒力進行實時評估等。目前,無法對空氣顆粒物上病毒的存在與新冠肺炎爆發進程之間的相關性做出任何假設。

其他要具體解決的問題是——最終可能導致傳染的空氣顆粒物的平均濃度(如果已確認空氣顆粒物可能充當病毒液滴核的載體),甚至在較低的PM閾值下將劑量暴露至最低時,是否可能產生理論上的免疫可能性。

此前,已有不少研究對新冠病毒高載量區域或空間開展過研究,以證明即使在隔離環境下,空氣中/物體表面的顆粒物濃度等因素,也會成為傳播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份報告,新冠病毒可以通過醫護人員的鞋底傳播。相關結果發表在聯邦機構的《新發傳染病雜誌》上。此外,報告還顯示,從藥房的地板上檢測出的陽性率為100%,因為只有醫護人員會去藥房,而感染病毒的病人不會去。

2月27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華樹成教授團隊,採集了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隔離病房、發熱門診、導診臺等處空氣、物表、門把手等樣本,檢測結果顯示,疑似患者隔離區的護士站的表面,以及重症監護病房的空氣中,都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上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冠狀病毒可以在表面上存活長達17天,比以往的研究預測更長。該研究考察了嘉年華郵輪公司擁有的“鑽石公主號”和“至尊公主號”船上的基本情況。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

【1】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5.20065995v1

【2】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25.20028043v2

【3】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12e3.htm?s_cid=mm6912e3_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