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患者居家鎮痛需求大,應政府技術相結合,提供優質鎮痛治療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弈暄暄

常言道,此心安處即吾家。家在大家心中是溫馨的、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可惜對於一些患者來說,即使回到這個“避風港”也無法擺脫疼痛的糾纏,居家鎮痛成為了恢復家之溫馨的手段。居家鎮痛從字面上看似乎很簡單,但其實內在的很多門道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還真說不清楚呢。為探明居家鎮痛的究竟,《醫師報》有幸邀請到了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安建雄教授和大家一起來關注居家疼痛的患者,併為大家談談居家鎮痛的“所以然”。


癌痛患者居家鎮痛需求大,應政府技術相結合,提供優質鎮痛治療

安建雄教授

醫學博士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任醫師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兼失眠研究室主任

1999年留學英國倫敦聖.托馬斯和牛津Churchill醫院

2001-2004年留學美國匹茲堡大學

主要從事麻醉疼痛、失眠與認知功能的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已經發表論文110篇,包括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50餘篇

疼痛治療主張用神經調控和修復替代損毀和激素注射;失眠治療提出和踐行以“病人自控睡眠”為主線的“多模式睡眠”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委會常務委員兼電休克與神經刺激學組組長

中國國際醫促會區域麻醉與疼痛分會副主任委員

《睡眠醫學中國行》與“中國睡眠研究會麻醉專業委員會”發起人


針對慢性疼痛和伴有疼痛而無法治癒的中晚期癌症患者,為了達到鎮痛的目的,提高生存質量,特別是為了癌痛患者能儘可能與家人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安排患者在家中接受疼痛治療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住院治療方式。安教授介紹,這種醫療模式與1990年前後醫療改革中的“家庭病床”有類似之處。


有如下幾個原因讓人們開始重視居家鎮痛:首先是經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很顯然,慢性疼痛和晚期癌痛患者,當不需要鎮痛以外更多的醫療干預時,如果能在家中控制疼痛,其生活質量是在醫院中無法達到的;其次,我國人口結構正在向老齡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如果慢性疼痛患者能夠在家中得到合理照顧,可以節約大量的醫療資源;第三,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核心是要求醫院提高效率,縮短住院時間,控制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慢性疼痛居家治療與醫保制度改革方向相吻合。


居家鎮痛需求大幅增加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高額醫療費用和醫療保險政策促使醫院必須高效運轉才能生存和發展。在對效率要求極高的醫療體系中,很難想象讓包括慢性疼痛在內的慢病患者在醫院接受長期治療。慢性疼痛患者當需要有創治療干預時,只能在醫院接受手術短時間停留後便回家。安教授講到,“記得我1999年英國學習的時候,每個醫院旁邊都有民間捐助的疼痛救濟院,臨終患者免費接受嗎啡持續注射鎮痛,一般數天至數週後去世”。


我國由於醫療報銷政策和醫療條件的原因,長期以來慢性疼痛,特別是癌痛患者有長時間住院的習慣,伴隨著醫保制度改革、鎮痛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居家鎮痛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


規範、有效的居家鎮痛,讓患者享受方便、安全的無痛醫療


安教授表示,居家鎮痛的效果和規範性非常關鍵。居家鎮痛需要患者和家庭、醫生、護士的共同參與。一般而言,患者和家庭的積極性都很高,但由於收費和醫療制度的滯後,居家鎮痛的開展有一定困難,很多醫生、護士的積極性也有待調動。


居家鎮痛制度上的障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收費標準相對滯後;第二,多數醫保的報銷政策不能與時俱進;第三,醫政管理方面的障礙,其中主要是受麻醉性鎮痛藥(嗎啡類)管理規範的制約,很多醫院不敢讓患者把靜脈用嗎啡類藥物帶回家使用。而實際情況是,醫用嗎啡類藥物用自控裝置鎮痛迄今尚無用於非法吸毒的報道。


此外,居家鎮痛需要一套可行的臨床管理體系,如患者呼叫、醫生查房、護士換藥等,都應有一套嚴格的規範,以保證患者在家方便、安全地享受無痛醫療。


哪種居家鎮痛方式易於普及?


關於居家鎮痛的方式和特點,安教授介紹,目前居家鎮痛的方式包括口服藥物、可編程全埋式植入鎮痛裝置和病人自控鎮痛(PCA)等幾種模式。


口服藥物經濟、方便,但是會出現藥物耐受、依賴和成癮的情況。同時,因胃腸疾病不適合口服的患者也需要更可行的方法。


可編程全埋式鎮痛裝置主要包括藥物輸注系統和神經電刺激裝置,藥物輸注系統是將小劑量藥物直接注射到腦脊液,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優點是用藥量僅僅是全身用藥的百分之一,缺點為管理複雜、故障較多,而神經刺激系統是通過電極對中樞神經(主要脊髓)進行電脈衝刺激,從而達到降低疼痛的目的。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費用昂貴,而且維護成本較高,目前難以普及。


第三種方法就是病人自控鎮痛,這種方法是當需要鎮痛時,患者自己通過按壓給藥按鈕就可以將適量的藥物注入到靜脈、皮下或者中樞神經,具有容易操控、立竿見影、患者參與度和滿意度高等特點。這種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主要用於術後鎮痛,隨後逐漸普及到慢性疼痛和癌症疼痛的治療,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易於普及的居家鎮痛方式。


政策技術相結合,利用無限“家庭床位”提供優質鎮痛


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9年公佈的數據,美國每天有5千萬人遭受慢性疼痛折磨,每年由國家承擔的醫療費用約6千億美金!安教授表示,這個驚人的數據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並及早制定防治措施,儘量減少損失。


慢性疼痛中,癌痛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天有1萬2千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每年有429萬新患癌症患者,實際上存活的癌症患者有1500萬,其中有1000萬患有癌痛。讓即將離開人世的患者忍受癌痛的折磨顯然是不人道的,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腫瘤科總床位僅有15萬,癌痛患者和床位的供需矛盾極為尖銳。


安教授說,這些年來,我到處說一句話“醫院的床位是有限的,但家庭的床位是無限的”。我們只要解放思想,利用病人自控鎮痛等技術手段,配合與時俱進醫保報銷政策和醫療管理體系,最大限度的為慢性疼痛患者,特別是癌痛患者提供優質、便捷的居家鎮痛服務。


#超能健康團#

#醫師報超能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