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丨2035“美麗中國”,不光是中國自己的事

導語: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進程,還需要更多考慮國際形勢與全球環境治理大局。當前許多國家和地區提出了低碳減排發展目標,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世界,應從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謀劃,統籌解決國內與國際環境問題。

圖片

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體系,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為此,中國打響了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並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達成後,實現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將成為下一個重要任務。

和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驅動的生態環境治理不同,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的制定需要更多地考慮國際形勢與趨勢,從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謀劃。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2035:關鍵時間節點

從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進程來看,2035年是檢驗《巴黎協定》2030年目標能否與2050年全球長期低排放發展目標有效銜接的關鍵時間點。為應對氣候變化,2035年世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際環境治理體系,以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巴黎協定》的簽署國還在為2030年自主貢獻目標而努力,但在2035年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世界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行動目標。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但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卻提出要在“2050碳中和”目標下,到2035年實現新銷售乘用車100%零排放;202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則提出,到2035年使美國電力系統實現零排放、建築部門碳足跡減半。

氣候行動更為積極的歐盟則計劃在“歐洲綠色新政”框架下,提出更具雄心的2035年氣候目標。歐洲一些國家也提出了各自2035年行動目標。比如,德國將逐步淘汰煤炭的時間由2038年調整到了2035年;英國計劃在2035年前禁止銷售新生產的汽油和柴油車;芬蘭計劃於2035年達到碳中和,並隨後實現溫室氣體負排放。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2035年將是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而共建全球生態文明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美麗中國”目標應是一個開放的目標。中國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進程,還要融入到國際環境治理進程中,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實現“美麗中國”目標。

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

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國家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因此,中國在國際環境治理方面的責任也將更大。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要實現國內“美麗”,也影響著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員,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世界,中國要深化和維護本國的生態文明成果,就必須與世界更加緊密地合作,一起解決全球面臨的環境與氣候挑戰。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因此,制定一個什麼樣的2035年目標,以及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實現路徑,是中國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也是全球矚目的大事件。

一方面,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決定著中國2030年國際承諾能否兌現。2030年,中國要面對兩個重要的國際承諾目標,即《巴黎協定》承諾的達峰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目標的實現路徑、時間和實現程度將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決定著達峰後中國的氣候行動走向。在溫室氣體排放達峰之後,中國如何定位自己在國際氣候治理體系中的角色,以及能否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實現《巴黎協定》2℃甚至1.5℃溫控目標,2035年目標的確立將會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圖片

圖片來源:東方IC

共建全球生態文明

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體生態觀,生態文明思想正在中國逐漸從理論轉化為實踐。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角度謀劃,以統籌解決國內與全球環境問題為目標,不斷拓展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範疇和內容。

從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謀劃“美麗中國”目標,需要協調多時空維度與多目標任務。在國內,需統籌經濟、環境與社會發展多個發展目標,建立與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環境目標,從保護健康的角度,提高環境質量標準,推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在國際上,要對標與中國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溫室氣體控制目標,搭建起國際2030年與2050年氣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橋樑,成為國際氣候治理的真正引領者。在制定和研究“美麗中國2035”的過程中,應堅持開放和包容的原則,博採國內外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觀點。

圖片

圖片來源:東方IC

制定“美麗中國”目標的關鍵是堅信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面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要堅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氣候變化行動,將國際溫室氣體減排負擔轉變為提升自身綠色發展競爭力的契機,把氣候變化行動從成本分擔驅動轉化為利益分享驅動,從而制定一個具有雄心的2035“美麗中國”目標。

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為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也孕育著巨大的機遇。疫情之下,5G通信技術加速佈局,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加速了中國經濟的數字化進程,為實現能源、製造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帶來了新動能。

在全球化的新趨勢下,中國確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將有利於進一步加速國內高質量發展進程。利用抗擊疫情、恢復經濟的機遇,加快綠色基礎設施投資,調整全球產業鏈,推動國內綠色消費,可以為中國製定和實現更高的“美麗中國”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