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讽刺了,戳穿"都是为了你好"教育谎言,还是马云厉害

1、痛心

  • 昨天(4月22日)南通启东吕四中学一高二男生在体育馆倒地身亡。
  • 本月初深圳市龙岗区两名初二女生相约坠楼自杀
太讽刺了,戳穿

  • 2019年4月17日,上海某职校17岁的高二男生从卢浦大桥纵身跳下,不治身亡。
  • 每年不知道多少中小学生因为教育伤害,鲜活生命逝去。
太讽刺了,戳穿

2、孩子们的声音

  • 以前我听过一个老师对学生轻生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读书是读不死的,只有不读书才人死”,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她这句话。
    • 还有一所学校九年级班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读”。
    • 一个女士发信息向我诉苦,说她正读四年级的孙子每天晚上作业要做到十点多,双休日更忙。
    •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告诉我说她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直到晚上十一点才睡觉,一天中只有中午半小时吃饭,算是休息,其余所有时间都在上课、做家作、课作、提优卷、还有父母帮她买的练习册,双休日是最恐怖的,父母帮她报的作文实习班,英语口语班、数学班、小提琴等。
    • 还有一个母亲很有意思,给读初三的女儿请了全程家教,每天晚上都有一个老师在门陪读指导,双休日也补全了所有考试科目,逢人便说:“我舍不得女儿报各种班,可她自己非要学,”有一天我问她女儿,是自己要求学的吗?话音未落,女孩子便委曲得声泪俱下:

    “我妈妈每天都说我这么辛苦地照顾你,你要有出息得喽。她让我报班我怎么拒绝啊?”

    太讽刺了,戳穿

    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教育方面都持统一态度: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所有的老师都是一个态度:布置这么多作业和考试都是为了你们好。

    3、呐喊:

    马云在给乡村教师上课的时候说:

    “现在的孩子没完没了的作业遏制了他们的天性,教育应该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考八十几分就可以了,计算再快也不可能比机器快,记忆再好也不能超过电脑。”,

    “教育是解决未来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当前的问题,未来社会需要的实现价值完善社会的人才。”

    “教育是赋能,帮助孩子成长,教育应该去享受音乐,享受艺术。”

    太讽刺了,戳穿

    马云很尖锐地指出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方式根本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而一代代孩子就是在“为了你好”的阴霾笼罩下、在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下、在对未来的恐惧下畸形地成长。

    “为了你好”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是站在谁的角度地认识这句话?这句话挨过理解又应该是怎样的?

    一、“为了你好”,是家长基于什么在家长的经验看来,主观地认为将来的社会很残酷,生存压力非常大,不好好读书就不得了,将来活不了的样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套路式的称当年父母对自己要求不严,或因为自己技不如人,或没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归咎于自己年少无知,贻误了学习,于是不希望孩子也走自己的老路,而是将来有风光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为了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只有倾己所有为孩子加大教育投入。如果现在不能认真专心学习没有分数,将来的日子太可怕。

    太讽刺了,戳穿

    我们真正应该告诉孩子的是未来很美好,生活很幸福,社会更文明,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追求。

    二、“为了你好”,这是教师给冠冕堂皇的策略,真正达成自己虚荣的功利目的。现在教育看什么?看分数、看优秀率升学率、看录取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绝对人数,这是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好老师好学校评价标准,所以可怜的老师也没辄,怎么办?只好没完没了的补课、没完没了抢时间,你不抢有人抢,你不布置有人布置,你不死揪有人揪死。一方面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迫于社会和学校压力。只好和学生周旋,“都是为了人们好喂!”


    太讽刺了,戳穿


    • 有一年我做高二班主任,一次考试结束后学校搞了总结座谈会,其中号称“拼命三郎”教导主任和一个数学学科带头人考得比较好,分别作了发言,主任的经验是“我每次下课后在教室多呆会儿,多讲几道题。”带头人说:“我和主任做法相似,我喜欢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上课。”我问他们:“你们一个早去,一个晚走,还让学生活吗?”
    • 其实何止这些,有一个家长向我抱怨,说学校每科都有周末试卷,是让家长在家监考,然后批阅打分,搞得家长和孩子都精疲力尽,也不知“为了谁好”?

    三、“为了你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成长不只是知识或分数。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都会对未来满怀信心,他们会在某个方面更有偏好,更容易发展,将来成为术有专攻,而因为“为了你好”牺牲他们更多确定的现实,牺牲确实个性,盲目追求不确定的未来,实在是一种悲哀。

    • 有一个高考状元,拿到通知书那天很多人来表示祝贺,他表情冷漠地敷衍应付:“我用十年的童年快乐换取的通知书,与快乐的孩子相比,我很不值得。”
    • 我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和喜欢的专业,就退学回乡。父亲让他复读考更好的大学,他说:我一辈子也不想再过高三那样的生活。

    教训太多,教训太残酷了,不要掩耳盗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