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張明海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最大限度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推動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堅持育人導向,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我們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育才更要育人。課堂教學是高校實現育才與育人目標相統一的關鍵一環,“三全育人”教育格局形成的基礎在“課程”。

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持續改進中得到了加強,完備的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機制體系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已使其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但需正視的是,隨著人類社會專業分工的高度精細化、專業化,許多課程的育人功能正不斷地被狹隘化,課堂教學的價值導向不夠鮮明,難以滿足學生成長髮展需要。

因此,提升課程育人質量,須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科學設置課程育人體系。要避免課程教學僅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著力消除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兩張皮”現象;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通過開設有利於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認知能力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

創新教學內容,激活課程思政元素

事實上,任何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方面,專業知識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乃至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事、物等,也體現著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課程育人,其過程也必將反映教育者對外界事物發展認識的鮮明立場,並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提升課程育人質量,需要在“融入”上下功夫,即通過創新教學內容,將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到各類課程之中。一是內容融入要注重通識性。課堂教學內容應彰顯時代性,善於將一般的知識原理與價值意蘊有機契合,使教學內容與主流價值觀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有效回應學生的普遍關切;二是內容融入要契合專業特色和學科實際。以理工院校為例,課程育人應立足於遵循理工科課程的專業教學體系和完整知識體系,充分維護理工科課程的學科價值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執著精神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宏大志向;三是內容融入的方法要活。不能生搬硬套或過於機械化,要善於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明晰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廣泛共鳴。

改進師德師風,提高教師育德能力

古人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師者,人之模範也”,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教師。教師是課程育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教師的率先垂範和一言一行是最鮮活、最具示範效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狀況直接影響到課程育人的實際成效,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和育德意識,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

首先,應按照“四有”標準選拔、評價、聘任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其次,應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要”素質要求來培育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使課程育人的每一個環節都成為師生之間思想和價值觀交流、交融的場域,從而引導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