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要在臺灣“換屆”?誰定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姚祺】

5月2日,在臺灣的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公開宣佈鄭成功在今年將接替關公,接任第十九任“中天玉皇大天尊——玄皇高上帝”。而蔡英文當局早在之前接獲消息,為了鞏固影響巨大的鄭氏宗親會所能動員的選票,早在4月26日便派出“內政部長”徐國勇赴臺南延平郡王祠,將2年前降格為地方政府主辦的祭拜鄭成功的典禮再次提升為由“中樞”派員祭拜。不瞭解道教和民間信仰的朋友不免疑惑,怎麼玉帝還會有任期?鄭氏宗親會在臺灣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一、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玉帝信仰

玉皇大帝的信仰源頭,很可能是商朝的“帝”。這個代表天神的帝能夠呼風喚雨、對人間的王朝亦有生殺大權。周人代商後,將其改名為“昊天上帝”,也有“皇天上帝”、“皇帝”等稱呼,周王自稱“天帝之子”,後改為“天子”。

春秋戰國時期,昊天上帝開始跟星斗聯繫起來,北極星被認為就是天帝。漢朝時,人們把黃帝與天帝畫上等號。關於黃帝的傳說,常常與玉有關,說他不僅喜歡佩戴玉,甚至服玉。這當然與漢代人好玉分不開關係。

而“玉帝”的稱呼正式見諸文獻,則要到南北朝。此時道教大興,吸收過去流行的各類傳說,並因為玉的流行而將玉字加入其中。至今仍然流傳的一些名詞如“瓊樓玉宇”、“玉女”、“玉兔”等都是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而“玉皇”和“玉帝”的稱呼均出自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只是,此時的“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都被排在道教主神元始天尊之下。

到了唐代,王維、李白、孟郊、元稹等詩人在詩詞中都頻繁提到“玉皇”和“玉帝”。特別是白居易的《夢仙》中,“玉黃帝”已經成為眾仙朝拜的對象,與現代的玉帝信仰很接近。

玉帝要在臺灣“換屆”?誰定的?

玉皇大帝的重要“推手”——宋真宗,本文圖片由作者收集,下同

玉皇大帝正式進入官方祭祀的範疇,則是在宋代。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朝野一時議論紛紛非議眾多。為了穩定人心,宋真宗兩次宣稱自己獲得玉皇大帝派使者賜下“天書”和“受命總治下方”,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並順勢將玉皇大帝加入官方祭典,在滋福殿設玉皇大帝像,封聖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天帝”。100年後,宋徽宗封玉皇大帝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自此,玉皇大帝與國家最高祭祀對象昊天上帝合二為一。

道教對玉帝為何人有很明確的記載。根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帝是兆億年前的“光明妙樂國”皇后向道教始祖李聃求子而得的皇子。出身後不久,這名皇子即潛心修道200年而成大羅金仙。又經過億載修行終成玉皇大帝。但道教玉帝與官方祭祀的玉皇大帝,以及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並不能完全等同。官方的玉皇大帝與天地主宰的昊天上帝在宋代以後一直是合一的,道教的玉帝卻一直屈居在道教三清之下。

但是隨著道教教門越來越多,特別是與民間信仰互相影響之後,對玉皇大帝的認知也日趨多元,並出現了人選輪替的說法。關於玉帝人選更替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此時在民間出現了“曹明帝代替張天帝”的天帝“輪替”傳說。這裡的張天帝很可能就是漢末黃巾軍領袖張角。但也有學者認為是被民間稱為“張天師”的張道陵。唐代,又出現一則漁陽人張堅趁劉姓天帝下凡誅殺他的時候,偷騎了天帝騎乘上天奪位,成為天帝的故事。

可見,在民間信仰中,玉帝的人選並不統一。北宋時期,道教《雲笈七籤》中記載了一句“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意思是玉皇大帝是接元始天尊禪位而來,未來則還會再禪位。

玉帝要在臺灣“換屆”?誰定的?

臺灣最有名的玉帝道場之一——臺中沙鹿玉皇殿

清朝末年,隨著清廷對社會的掌控能力日益減弱,道教出現了“扶鸞救世運動”,各地紛紛出現“鸞堂”,鸞堂中的道士、廟祝或者乩童紛紛得到各路神仙的“降筆”,在沙盤上寫出“善書”後謄寫成冊。

其中有本在民國初年“扶鸞”而來的《洞冥寶記》中記載,早在1865年,已經在位七千多年的玉皇大帝因為“髦期倦勤”,遂將帝位傳給了關生帝君,也就是關公。前任玉帝稱為“蒼穹十七太上聖主無上妙有玄尊”,而關公繼位後的玉皇大帝則稱為“蒼穹第十八聖主武哲天皇上帝”。這個說法很快受到各地鸞堂扶鸞而得的“經書”的驗證。逐漸在民間宮廟流行開來。

1949年後,大量的宮廟和靈寶道士遂國民黨遷往臺灣,扶鸞的傳統和關帝為第十八代玉皇待地的說法也在臺灣廣為流傳。相比之下,大陸由於政治運動的關係,扶鸞活動很快絕跡。到80年代道教重新恢復活動,又由以傳統經典為準的全真派為主,扶鸞活動並未大規模恢復,過去的扶鸞經書也不被認可,因而關帝做玉帝的說法並不流行。

至於這次鄭成功任第十九代玉皇大帝的說法,則是臺中的鸞堂“武廟明正堂”2005年扶鸞而得經書《瑤池生志》最早提及。但這次接任玉皇大帝所引用到經文中提及“經由眾神聖之舉薦與五教教主之選拔,奉老母之懿命,由延平王鄭成功接任大位,掌管金闕瑤宮,於丁酉年正式受禪榮登九五之尊位,懿封曰:‘玉皇大天尊玄皇高上帝’。”可見此處鄭成功所接任的玉皇大帝之上有“老母”下旨。這個老母即“無極瑤池老母”,在這個敘述中顯然地位是在玉皇大帝之上的,這與外界玉皇大帝為最高至尊的印象又有所不同。

二、誰在推動鄭成功“上位”

這次公開宣佈鄭成功接任玉帝的機構是“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並計劃在己亥年農曆9月14日,也就是今年10月12日舉辦第一屆國際玉皇文化節暨第十九任中天玉皇大天尊-玄皇高上帝就職大典。但這個團體實際是2013年才正式獲准成立的新團體。在鄭成功的紀念活動上真正有發言權的,還是鄭氏宗親會。

臺灣鄭氏追根溯源,與大陸鄭氏系出一源,即“滎陽鄭氏”。據說鄭氏源於周朝的鄭國,始祖為桓公,國破後鄭國人以國為姓。宋代以後,鄭氏一支從河南遷往福建,始在漳州立業,後在同安、莆田等地開枝散葉。清朝收復臺灣後,福建各處的鄭氏族人開始大量渡海到臺灣。但目前鄭姓在臺灣並非特別大的姓氏,據說鄭氏人口在臺灣有50萬左右。

鄭氏宗親會之所以具備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當然是跟鄭成功分不開關係。鄭成功在大陸被認為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在臺灣則不僅是民族英雄,也是帶領漢人開墾臺灣的“開臺尊王”。對鄭成功的神格化在臺灣有百多年曆史,影響力絕不止於鄭氏宗親。

玉帝要在臺灣“換屆”?誰定的?

南投縣的鄭氏宗親會組織祭拜鄭成功活動

早在1956年,鄭氏宗親在臺灣就有聚集成會。此後,臺南、苗栗、高雄、三重、新北、臺北等地紛紛成立宗親會社。國民黨來臺後,為了以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志向為“反攻大陸”圖謀背書,亦賦予鄭成功“民族英雄”等諸多榮譽。同時也為了凸顯自己“中華正統”的身份,而鼓勵支持恢復對鄭成功的紀念和神格化的祭祀。但由於國民黨當時對社會的嚴厲控制,各宗親會並不能統一成一體發展壯大,只能各自為政。

1982年,隨著國民黨對臺灣社會控制的鬆動,各地宗親會遂決定聯合在一起,並邀請海外華人社會中的一些鄭氏宗親團體共同參與,成立“世界鄭氏宗親總會”,在臺灣有12個分會。2000年後,鄭氏宗親會向大陸跟海外積極拓展,在參加河南鄭氏文化紀念活動,在深圳等地建立辦事處,在日本建立鄭成功紀念館,聲勢龐大。

宗親會不僅是一個宗族聯誼團體,在地方握有一定的土地和資源,服務本姓人群,還能通過慈善慰問、青少年獎學金等方式,影響更多的在地人士,因而與宮廟、農漁會等團體類似,都成為一種地方派系的形式。

而且因為與鄭成功的天然鏈接,鄭氏宗親會不僅可以控制祠堂、家廟,也可以影響和控制以鄭成功為祭祀主神的宮廟。在臺灣最為重要的臺南延平郡王祠的公祭鄭成功典禮中,世界鄭氏宗親總會扮演重要角色。這個祭奠實際分為由官方代表主祭的公祭和由宗親會負責的家祭兩部分。在2017年蔡英文當局宣佈將祭典降格為由地方長官“主祭”後,總會就威脅以後不再參加,將家祭改在臺南的鄭成功家廟舉行,令民進黨當局一時緊張。故而今年又再次恢復“中樞祭典”的規格。

玉帝要在臺灣“換屆”?誰定的?

2019年臺南延平郡王祠祭祀鄭成功典禮實際是由鄭氏宗親在控制

玉皇大帝信仰是中國一種源遠流長的信仰形式,在官方、宗教界和民間都擁有千年歷史和豐富內涵。而玉皇大帝引申開來的玉皇文化,更是全球華人共享的一份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從這個層面來看,玉皇大帝究竟為何人,反而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各方不同觀點的人士完全可以彼此尊重。無論玉皇文化還是鄭氏文化,都是兩岸同胞共同分享的民族文化與傳統記憶,可以成為兩岸人民增進互動交流,加深彼此認同的有益紐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