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泃河之濱,廊坊肇始

廊坊的歷史,肇始於泃(jū)河。泃河(水)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即有泃水的記載: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齊師反燕,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紀年》)。

泃河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將軍關外的芧(xù)山、青灰嶺,流經薊縣、平谷區、三河市故城(泃城),由三河縣橋頭村南進入天津寶坻境之西四莊村北,而後沿薊縣、寶坻區界向東流至張古莊與州河相匯(下稱薊運河)。

在泃河之濱的三河境內,人們發現較多的新石器時代遺物: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夏家店文化遺存,也在三河境內多有發現:

彩繪陶鬲

彩繪陶鬲是夏家店文化(下層文化)的典型器物。

(夏家店文化是內蒙古早期青銅文化的代表,遺址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夏家店村境內,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早期的遺址,包括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

遺址內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角器等遺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層內發現的青銅器最為重要,其生產技術水平足以與同時代中原地區最發達的文化相媲美)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文物不多,但各個時代該有的都有

蟠虺紋銅豆(戰國)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銅銗鏤(戰國)

銗鏤是漢代習見的盛酒器,器名取其蓋頂作山巔嶇嶁狀。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戰國時的骨尺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漢代的千秋萬歲瓦當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魏太和十一年的佛造像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佛造像的背面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唐三彩扁壺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遼墓出土的木桌椅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元代磁州窯鶴綵鳳罐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元代黑陶方壺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明代的象牙笏板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清代瓷器,怎麼能少得了乾隆的審美?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清代的誥命詔書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鎮館之寶:隆福寺長明燈樓

廊坊博物館藏的隆福寺長明燈樓,原位於廊坊市安次區北史家務鄉古縣村西南,為唐代隆福寺內遺物。據其銘文,長明燈樓建於公元688年(武則天垂拱四年)。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燈樓為漢白玉石質,由壺門方形座、覆蓮圓座、等八角形石柱、仰蓮托盤組成,通高3.4米。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石柱雕刻可分為三部分:下部各面尖拱龕,龕內浮雕會樂,其中七面或跪或坐於式蓮花座上,演奏笛、琵琶、排簫等樂器,一面為手持長練的舞姿伎樂。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石柱中部正面為篆書題額:“大唐幽州安次縣隆福寺長明燈樓之頌”。頌序、頌詞等為楷書體,間以行草書,由安次縣尉張煊撰文,安次縣員外主薄、通直朗、護軍張去泰書,另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燃燈偈》、《知燈偈》以及功德主姓名、官銜。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石柱上部每面雕雙層尖拱龕,龕內雕佛像一尊,共計16尊。佛像髮式有高肉髻、螺髻兩種,均有蓮瓣頭光。

服飾可分通肩袈裟、右袈裟等數種。佛座為八角形彌或圓形彌座,坐姿多為跏跌坐、也有善跏跌座、足踏蓮花者,佛像手印各異有說法、無畏、禪定印等。仰蓮托盤上刻有卯槽兩圈,中心為圓形淺洞。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頌序、頌詞等為楷書體,間以行草書,由安次縣尉張煊撰文,安次縣員外主薄、通直朗、護軍張去泰書,另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燃燈偈》、《知燈偈》以及功德主姓名、官銜。

隆福寺長明燈樓是已知最早帶紀年刻銘的唐代石燈。其形體巨大,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古代佛寺多造佛塔為崇尚,唯獨隆福寺以燈樓為名,在唐代石燈中絕無僅有。與同一時期的石燈相比,隆福寺石燈雕刻技法精細嚴謹,風格莊嚴樸實,是珍貴的唐代石刻精品。

清朝金石學家葉昌熾說:“唐有燈幢,亦曰燈臺,撰書皆精整,其制不甚高,約不逾三尺,其文有銘,有頌,有贊,前後多刻尊勝咒,或刻施燈功德經。唐長明燈臺殘石,施燈上有提聞二字,為他刻所無。至宋以後,無燈幢而有香幢”。

廊坊名人

廊坊博物館裡拜訪的知名人物雕像,有張華、呂端、史天澤、李松等。

張華(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陽郡方城縣(廊坊固安)人。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

張華自少貧苦,因才學過人而受同鄉名臣盧欽、劉放、阮籍等人的讚賞。在曹魏時,他歷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

西晉建立後,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逐漸受到晉武帝的重用。後拜中書令,加散騎常侍,與大將杜預堅決支持武帝伐吳,於戰時任度支尚書。吳國滅亡後,以功進封廣武縣侯。其後遭到排擠,出鎮幽州,政績卓然。

之後返朝任太常,終武帝之世未得參與政事。晉惠帝繼位後,累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被皇后賈南風委以朝政。張華盡忠輔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對安寧。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慘遭殺害,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獲得平反,追復官爵。

張華工於詩賦,詞藻華麗,又雅愛書籍,精於目錄學,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還曾與荀勖等人依照劉向《別錄》整理典籍。《宣和書譜》載有其草書《得書帖》及行書《聞時帖》。《隋書·經籍志》有《張華集》十卷,今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張茂先集》。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呂端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後周時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歷知成都府。宋太宗時累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太宗駕崩後,呂端力挫陰謀,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司空,諡號“正惠”。《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廊坊永清)人。蒙古及元朝初年名將。

史天澤少善騎射,勇力過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隨父史秉直歸降木華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帥職,率軍擊敗金將武仙,又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歷授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職。

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與伯顏等統軍出征南宋,至郢州時因病北還。次年,病逝於真定,年七十四。累贈太尉、太師、鎮陽王,諡號“忠武”。

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儀、曹彬。他一生謹慎,多謀善斷,料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史天澤及其家族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下功勞,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李松(1525——1598),字子節,別號小峰,廊坊大城縣東陳村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中進士,初任浙江歸安知縣,愛惠百姓,深得民心,因嚴束權貴遭誣陷被貶為河南鄧州判官。後因業績突出復升山東滕縣知縣。後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兵部武選司主事、車駕司員外郎。

明隆慶五年出任遼東兵備僉事。當時東部蒙古各部及女真族不斷進犯,遼東兵力空虛,很不安寧。李松親自察看地形,拓虹螺山為內地,鑿山築邊牆,遙接山海關,連亙八十餘里,邊防牢固,民心遂安。其後任兵備參議、兵備副使、兵備參政、提刑按察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簡稱巡撫)。

李松在巡撫遼東期間,與遼東總兵李成梁共同作戰配合默契,終日鞍馬,屢挫敵兵,在遼東12年,與敵交戰百十次,斬馘5080餘級。萬曆十三年五月,李松因戰功顯赫,朝廷封他為通議大夫,授兵部左侍郎。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廊坊名人還有:

韓嬰,西漢燕(今屬河北)人。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王劉舜太傅。武帝時,與董仲舒辯論,不為所屈。治《詩》兼治《易》,西漢"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

劉放(?-250年),字子棄,涿郡(今河北涿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劉放在東漢末年舉孝廉入仕。後投奔曹操,歷任參軍事、主簿記室。魏國初建,命為秘書郎,旋改中書監加給事中,賜爵關內侯,職掌中樞機密。明帝即位,愈加寵任,加散騎常侍,進爵西鄉侯。朝廷詔令密命,多由其所為,參決大政,權傾一時。正始七年(246)致仕,嘉平二年(250)卒。諡敬侯。

韓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 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遼國的開國功臣,是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

劉體乾(?-1574),字子元,號清癯,北直隸東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行人、兵科給事、中司禮太、戶部尚書。

王復(1416年-1485年),字初陽。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沙垡屯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于成龍(1638-1700),清代康熙一朝出了兩個叫于成龍的著名人物。他們曾一起共事,均官至一品總督,都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出生早的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諡號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龍,籍貫山西;出生晚的于成龍(1638-1700)為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諡號襄勤,直隸固安人。《清史稿》記載:“同時兩于成龍,先後汲引,並以清操特邀帝眷,時論稱之。"有人稱兩位於成龍為老於成龍和小於成龍,直隸坊間有民謠稱頌道:"前於後於,百姓安居"。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於清代嘉慶年間,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武術家,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李蓮英,1848年出生,原名李進喜,直隸省順天府大城縣人;咸豐五年淨身為太監,翌年入宮。同治六年,受封二總管。慈禧太后賜名連英,俗作蓮英。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人。宣統元年61歲時,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隱退。宣統三年卒,享年63歲。

雷海宗,字伯倫,1902年出生,河北永清縣人。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執教於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後更名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擔任教授、系主任等職。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雷海宗調任南開大學歷史繫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62年十二月病逝。

廊坊大捷

估計很多人對於廊坊的印象,也就停留在義和團—廊坊大捷這一件事上。

1900年6月18日,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爾率領的2000多名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攻的八國聯軍,由於在廊坊遭義和團阻擊,從廊坊敗回。中途又遭義和團和清軍董福祥部襲擊,聯軍1000多人被包圍,激戰兩個多小時,聯軍死7人,傷57人。到26日,才在援軍配合下,狼狽逃回天津,共傷亡300多人。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這面義和團旗幟,是周總理親自從德國政府接收的: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博物館裡看廊坊:一條河,一燈樓,一場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