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2013年开始用Kindle阅读,也开始有写书单的习惯,到现在正好七年了。翻一翻过去的书单,发现竟然并没有看旧日志的羞耻感:虽然当时写的短评远算不上深刻,但所幸都还是真情实感,没有太浮夸。所以响应号召,呼应今天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从阅读记录中摘取十本书来,也算是几年阅读史的小小总结。

排名不分先后。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万川之月··胡晓明


在高中时最害怕的是诗歌阅读理解,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古代诗人们哀怨忧伤的小心思,在慌乱的考场上我哪能体会得到啊。

然而,本书的出现拯救了我对诗歌残存的一点热情!序言写得就很棒,从朱熹引用佛家典故“月印万川”说起,分析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意向,阐述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语言优畅,读起来很是享受。这本书特别适合半夜睡不着的时候看,看着窗外孤月,想着千百年来有无数古人也曾半夜不睡觉,和你看着同样一轮月亮。他们在想什么呢?

他们把心境写成诗,映射到这本书里了。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看不见的森林··[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森林和树林的区别在哪?我觉得「森」和「林」这两个字的字形就可以说明,森不仅是树多,而且还多了一层,就好像林是二维化的空间,而森是三维立体的。森林里的生物部落不仅仅是上下左右结构,还多层嵌套,相互连接。土壤之上枝叶交绕,动物们穿梭其中;土壤之下的根系和真菌关系更为复杂,构成庞大的地下王国。

科普作品如何摆脱说教的叙事方式,或许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作者是生物学博士,但在本书中,他从未炫耀地阐述任何高深的理论,反而像《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一样,弯下身子,匍匐在地面上,观察森林中固定一小块地方,随着四季时节的更替,而发生的微妙变化。最难得的是用优美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着自然变化背后的机理:风媒植物花蕊如何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获得授粉,植物如何控制发芽时间以减少相互竞争……

本书另一特色是向我们展示了与印象中截然不同的森林,生物之间既有竞争又协同生存,霉菌菌丝链接着地下根系,不同植物靠这样的地下传输网络交换着营养物质。森林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整体。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浮生六记··(清)沈复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乾嘉年间的沈复。行文简洁优美,高中古文水平即可阅读,不会觉得太艰涩。沈复自觉生逢盛世,一生中又常有机会到处出游,晚年时不一一记录下来,实在是遗憾,于是有了回忆录式的这篇集子,琐琐碎碎写了六大类,故为“六记”。今天只存四记,另外两记遗失了,真是遗憾。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查令十字街84号··[美] 海莲·汉芙


书很薄,由数十封书信组成。故事发生于二战后不久,纽约一位不出名的小作家,嫌当地书店俗气又昂贵,于是写信求助于伦敦多家旧书店。查令十字街一家小店的反馈让这位美国老姑娘十分满意,她与书店主管——一位优雅得有点古板的英国绅士之间,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来书信不断,内容有趣,情谊感人。

书中信件不长,大多不超过一千字,有些甚至只能算短笺,二十年的岁月,信中只能窥得吉光片羽。但我猜有对方陪伴,必是人生中的幸事。他们之间有爱情吗?一直读到最后都不敢确认,又或者本来就会有这样的友谊,隔空也可给予对方依撑和温暖,而无关情爱。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按图索骥,寻找当代小说中的遗珠。读着读着发现夏志清先生好像并不是在写小说史,而是在写评论集。书中很多观点与正统的文学史观大不相同,读起来常常要停下来坚定一下信仰。不过夏先生的文学审美品味,真的是挑剔又纤细啊。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百年好合··蒋晓云


这本书讲的是很多人一生的故事,他们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地区 的名门子女。每一章都是单独的故事,既可以拆开来看,又可合在一起,凑成一篇民国人物志。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其他故事中的配角,读着读着常常会遇到熟悉的人物。

蒋晓云写的书真的是太好读了,她讲故事很厉害,既有小处细节,又不会在此处用墨太多。好像她和我们一同在游览,指着一处妙景介绍后,旋即又带着大家走往另一处——参观路线可是别人的一整辈子呢,可不能在一处驻足太久。

一生好像是很漫长的,即使是普通人的故事,大概也要写厚厚好几本书吧?蒋的书中人物大多波澜起伏,但她偏偏能够在不足中篇的长度里讲完了。有时候想,我们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啊,会有很多遗憾吧。能遇到对的人吗,会错过谁呢,梦寐以求的得到了要是厌倦了该怎么办……好多好多问题。读了这么多别人的故事,好像日子也就是这么过啊过就是一辈子了,大家都是在青春中走向中年,又快速地变成老人。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巨人的陨落··[英] 肯·福莱特


一战于我而言一直是段模糊不清的历史,对它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几段话:巴尔干危机,大公被刺,凡尔登绞肉机,巴黎和会,二战隐患。那么真实的历史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呢?历史学家可能会列出时间表来。但是本书作者使用了更为巧妙的办法:他通过文中不同角色的视角,去展现历史进程中的不同位面。读者在来回切换中,也渐渐发现,历史这只巨兽在慢慢浮出水面,讲述着太阳底下发生的最精彩的故事。而且作者坚持忠实于真实历史,写完稿子后也会请历史学家来把关,所以在阅读时可以很放心地通过它去了解那个陌生的世界。

有句话叫做“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大多命运坎坷——所以说知乎上“没有半夜痛苦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的风格,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作者肯·福莱特曾被出版界吐槽为“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他愉快地承认了,“大家都在写内心的痛苦,可我总是觉得很开心”。所以猜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故而在一战残酷的背景下,主人公们却依旧有着很多温情美好的时光,读起来也常常忍不住为之欢喜。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沧浪之水··阎真


想起一句西谚:勇士与恶龙搏斗,终化为龙。

这本书前半段讲述了一个学历很高,业务水平较好的毕业生,在迈入职场的头几年因为宁折不弯的性格处处碰壁的故事,后半段讲他如何突围。书中的背景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放在今天似乎仍不褪色,依旧适合送给周围的人。我猜很多人读这本书都有点想哭,因为会觉得主人公好像是自己。

本书读起来也很引人入胜,细节描写让人拍案叫绝。读着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害怕:假如世界真是如此,我们何处可逃?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蒋经国传··陶涵


这本传记读起来非常有趣,历史比小说要精彩的多,而小蒋自身也是性格鲜明的人。他很有才干,又有些理想主义;坚定地反台独,晚年却看走了眼,让李登辉上了台。青年时还曾带领群众唱《两只老虎》的歌曲来反腐……可以写一个东京电视台式的个人介绍了。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安德烈·艾席蒙


“我们会像小广场上那些面对皮亚韦纪念碑而坐的老人,谈起两个年轻人过了几周快乐的日子,然后在往后的人生里,将小棉花棒浸入那一碗快乐,生怕用完;每逢周年纪念也只敢喝像顶针那么大的一小杯。但这件几乎未曾发生的事仍然召唤我。我想告诉他。未来的那两人永远无法取消,永远无法删除,永远无法抹灭或重新经历这段过去——过去就困在过去,像夏日黄昏将近时原野上的萤火虫,不断在说:‘你原本能够拥有这个替代物。’但回头是错。向前是错。看别处是错。努力矫正所有的错,结果同样是错。”

短暂的快乐和漫长的怀念,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故事发生在灼热夏日的意大利小镇,教授家的孩子喜欢上了比自己年长又魅力四射的美国访客,在来访即将结束之际,两人互述了心意,却要面临漫长的离别。

非常美好的一本书。


世界读书日 | 七年阅读 十本好书

孤筏重洋··海雅达尔 海尔达尔


在1947年,作者和其他五位小伙伴,从秘鲁的港口出发了。他们乘坐着仿古木筏“康提基号”,漂流了约八千公里,历时一百多天,胜利抵达图阿莫土岛——航程距离相当于上海到拉萨路程的两倍。在旅程结束后,海尔达尔将冒险的始末写成了书,就是畅销多国、经久不衰的本书:《孤筏重洋》。

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很多情节都来自于此,而海子最为知名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据说也是这本书给他的灵感。

和少年派中重复出现的残酷主题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描述与自然对抗,战胜艰难险阻,获得精神升华的书。恰恰相反,全篇都用幽默的笔调来记录大家遇到的诸多窘事,而对伙伴的吐槽也是不遗余力。因此虽然偶尔我们会为航海家们的命运揪心,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哈哈大笑——甚至恨不得自己也和他们一起待在筏子上,一起喂喂小螃蟹、和鲨鱼拔河、用飞鱼做汤、看日出和星空以及夜里会发光的浮游生物们。

书中有一句话很适合结尾,我把它稍微变了一下句型:

当小小的木筏漂浮在万尺重洋之上,它离月亮比离海底更近。

写完之后,发现多写了一本,那就留一本作为候补十佳吧。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不太敢推荐书给别人,但上述这些书,还是很有底气推荐给大家的,因为每一本都经过验证:都很好看。

阅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