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頭號誘因——斷裂帶

前言:斷裂帶又被稱為“斷層帶”,是一種地質現象,大部分斷裂帶都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由於我國位於板塊的交界處, 因此具有較多的斷裂帶。依據研究查明,在斷裂帶的周圍,較容易發生各種地質災害,例如:地震等。斷裂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深對斷裂帶的構造特徵以及演化過程的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環節。

斷裂帶的定義

斷裂帶(fault zone)亦稱“斷層帶”。斷裂帶是指由若干個主斷層面、兩側破碎巖塊和若干破裂面組成或次級斷層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巖,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靠近主斷面層上有發育的構造岩石,並且以主斷面層為軸線,從軸線向兩端擴散發展, 出現糜稜巖、斷層泥、碎裂巖和斷層角礫石等。根據科 學家的研究發現,斷裂帶所顯示的內帶岩石的破碎程度 和寬度,在一定範圍內取決於該斷層的歷史活動情況、 規模以及其活動方式和力學的作用。在一些大型的斷層 活動中,受到後期不同方向斷層活動的影響和一些破碎 大岩石塊的作用,斷層帶的結構變的越來越複雜,後期 的斷層活動中逐漸形成運動的阻礙力,在到達一定力量後,便形成了地震現象。

我國的地震帶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兩者之間,受到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及菲律賓板塊的擠壓,我國地震活動頻繁,不僅強度大,還具有分佈廣的特點,遍佈了除貴州省、浙江省以及香港以外所有的省市區,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根據記錄,自 20 世紀以來,我國發生 6 級以上的地震已達 900 多次。

地震的頭號誘因——斷裂帶

中國的地震和火山


嚴重的地震災害是中國的基本 國情之一,主要的地震帶就有 23 條,主要的地震區域有西南地區、臺灣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海地區和西北 地區。

  • 華北震區

"華北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震帶分佈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 青藏高原地震區

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老撾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地震的頭號誘因——斷裂帶

區域主要斷層簡圖

  • 其他地震區
  • 此外,"新疆地震區"、"臺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裡不斷髮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儘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還有"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裡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海南瓊山7.5級地震以及1918年廣東南澳7.3級地震。9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青藏高原震區斷裂帶典例介紹


    地震的頭號誘因——斷裂帶

    四川省活動斷層

  • 龍門山斷裂帶
  • 龍門山斷裂帶是川西盆地的西部界線,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龍門山斷裂帶呈北東-南西走向,斷層面大致向北西傾斜,傾角不定,是一條切深帶上地幔的活動大斷裂帶。

    龍門山斷裂帶主要由三條包括茂汶一汶川斷裂北川一映秀斷裂彭縣一灌縣斷裂的低角度逆掩斷裂組成,併發育一系列不同規模的飛來峰。其三條主要斷裂都具有第四紀活動性。

    其中茂汶-汶川斷裂是晚更新世一全新世活動斷裂,在茂縣縣城附近的河流階地、高坎和金波寺等多地找到了斷裂活動的證據-201。

    北川映秀斷裂的活動性具有右旋性和分段性,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在北川-映秀段具有全新世活動性,西南段具有晚更新世活動性9-59。在綿竹、清平等地可見斷裂錯斷地貌且具有右旋分量。歷史上中強震主要集中發生於該斷裂北川一帶,曾發生過1958年北川6.2級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級地震。而汶川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從映秀南西開始,北川一映秀斷裂的北中段全部破裂貫通,茶壩一林庵寺斷裂的南西段也發生了地表破裂,根據餘震分佈和山體崩塌現象推測北川一映秀斷裂發生的地表破裂在石坎子附近繼續向北延伸到了青川。

    彭縣-灌縣斷裂具有晚更新世活動性,活動具有右旋性質,在菩薩崗一帶,該斷裂同時右旋錯斷2條河溝並在斷層陡坎上可見晚更新世早期洪積物[00,根據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資料得知該斷裂在都江堰一帶河流I級階地垂直位移錯斷了近12m。

    • 龍泉山斷裂帶

    龍泉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東部,長度大約在205千米左右,是一條西南一北走向的斷裂帶,該斷裂帶西南起四川樂山沙灣區,經樂山市區,青神縣——井研縣交界,仁壽縣,成都龍泉驛區,金堂縣,直至德陽。該斷裂帶積蓄能量較少,地震震級最大不超過6級,有記錄最大的地震為1967年1月24日仁壽縣5.5級地震,2020年2月3日發生5.1級地震。作為成都平原的東邊屏障,龍泉山斷裂帶由一系列逆沖斷裂組成,它們傾向相反,分佈在龍泉山背斜的東西兩翼,呈北東向斷續延伸,全長200多公里,單條斷裂長數公里至數十公里。龍泉山斷裂帶是一條擠壓逆衝性質且構造格局與龍門山造山帶相沖的斷裂帶。龍泉山背斜核部地層主要為上侏羅統蓬萊鎮組、遂寧組及中侏羅統沙溪廟組,岩層平緩,主要巖性為紫紅色泥岩夾中厚層砂岩。兩翼地層為白堊系,主要巖性為紫紅色厚層砂岩夾薄層泥岩及粘土巖。

    地震的頭號誘因——斷裂帶

    龍泉山地質地表剖面圖

    結語:

    斷裂帶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每個斷裂帶的發展都與外界因素有關,是多個不同板塊一起作用的結果。斷裂帶的生存和發展,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加深對其構造特徵以及演化過程的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斷裂帶運動的運動形勢以及運動規律,才能更好的降低地震帶來的災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