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餐飲業陸續復工後,報復性消費未到,以海底撈和西貝等企業為代表的漲價潮卻先到來。輿論壓力下,董事長們紛紛道歉並恢復原價,是營銷還是無奈?

面對疫情,保住現金流成為了餐飲企業的首要任務。除了節流之外,還要開源,通過各種創新的“自救”方式開拓業務,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海底撈藉助供應鏈優勢,實現“餐飲+零售”的新商業模式;小龍坎快消板塊產能爆棚,方便食品銷售同比增長90%;西貝發力直播帶貨,半成品菜餚熱潮湧現;喜茶、奈雪通過小程序、外賣平臺推出“無接觸”配送和點取餐服務。

一、餐飲業受衝擊,海底撈西貝漲價惹風波

新冠疫情發生後,餐飲業受到極大衝擊。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1~2月全國餐飲收入4194億元,同比下降43.1%。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統計,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在營收壓力下,海底撈、西貝、喜茶等企業開始醞釀漲價。

四月初,有網友曬出海底撈的漲價賬單:酥肉50多元一盤,土豆1.5元一片……海底撈表示漲價屬實,整體價格上漲約6%。

據圖數館不完全統計,在本次漲價之前,海底撈已在2019年7~9月間漲過一波價格。從北京地區大眾點評的數據來看,酥肉漲幅最大,半份的價格從去年7月的14元漲到26元,近乎翻倍。疫情後,海底撈人均超220元,血旺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14元,合1.5元一片;米飯7元一碗。

另一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莜麵村”漲幅更大。牛大骨從98元漲到108元,外賣菜單上豬大骨燴酸菜從69元漲到79元,土豆條燉牛肉漲到80元。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在官微上致歉並承認,自2月1日起,西貝在上海及周邊8個城市的18道外賣菜品漲價1-10元不等。4月6日起,上海12家門店的25道菜品也漲價1-10元。

喜茶和奈雪的茶在2月對部分飲品進行了漲價處理,漲幅在1-2元,多款產品售價超過30元一杯。奶茶的價格上浮不大,而且是選款漲價,實際上大部分消費者對此並不敏感,直到4月9日微博熱搜的出現才驚覺。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漲價引起輿論強烈關注。不到一週,海底撈便髮長文道歉,稱此次門店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將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也通過官方渠道致歉,表示“這個時候漲價,不對,將價格恢復如前”。

漲價與道歉的背後,網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說這是一次熱點營銷,目的是引起大範圍關注,告訴消費者價格不變,達到引流的效果;另一種則認為,餐飲企業受疫情影響,漲價屬無奈之舉。

新京報在微博上針對這波“漲價潮”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40%的網友表示理解,30%的網友認為“不理解,顧客利益受損”,還有27%的網友直接表示“不會去吃”,消費者對於餐飲企業選擇在此時漲價稍顯憤怒。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二、漲價背後的無奈

對企業來說,漲價是改善經營狀況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漲價任何時候都是把雙刃劍。此時漲價傷害品牌形象,不漲價則難以承受現金流及成本壓力,這讓餐飲企業處於兩難之中。

漲價背後是餐飲業的無奈:現金流危機,連鎖餐飲企業需要持續支付房租和員工薪酬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成本提高;翻檯率低、餐位開放少。

2.1 現金流危機

2003年非典控制後,餐飲業迎來快速反彈,截至2004年底需求反彈增速提升至13.3%,同比增加4.2%。2020年,很多餐飲企業都寄希望於疫情過後的報復性消費,然而疫情持續時間長,現金流成了最大的難點。

海底撈2019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共有餐廳768家,較2018年末新開308家。由於門店擴張,員工成本從2018年的50.2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80億元,增長了59.4%。西貝在全國59個城市擁有367家門店,疫情期間,300多家線下門店基本停業,而員工的薪酬和房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現金流方面,海底撈從2018年末的41.2億元大幅下降到2019年末的22.22億元,幾近腰斬。現金流下滑的同時,負債在攀升,海底撈的各項負債合計99.88億元,較2018年的33.15億元上漲301%。

相比一些中小型餐飲企業,海底撈和西貝等餐飲連鎖巨頭,在疫情期間獲得了不少的貸款“輸血”。海底撈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獲得信貸資金21億元,西貝高呼賬上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後收到浦發銀行的5.3億元授信。銀行貸款的幫助是有限的,就單看目前新增的負債,利息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2.2 原材料等成本上漲

疫情期間除防疫用品漲價肉眼可見外,食品酒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較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4.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0.3%,佔CPI總漲幅的八成多。豬肉價格上漲122.5%,帶動其他肉禽價格漲幅在11%~21%之間。鮮菜價格上漲9%,漲幅較2019年同期擴大2.1個百分點。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是主要開支。據海底撈2019年財報,原材料成本達112.39億元,佔總營收的42.3%。受疫情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餐飲企業這一開支將繼續擴大。

喜茶在回應漲價一事時明確表示是由於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奈雪除了提到原材料成本變化外,還透露了來自物流方面的壓力。相較於茶飲品牌,連鎖餐廳在疫情期間承受的壓力更大。

2.3 翻檯率低、餐位開放少

海底撈餐廳數上漲的同時,翻檯率在下降,從2018年的5.0次/天下降到2019年的4.8次/天,單桌貢獻的盈利在降低。儘管已經復工,但出於防疫考慮,海底撈門店內的桌椅需隔開1米以上,同時進餐人數低於正常時期的一半,營業時間也從之前的24小時縮短到10個小時,種種限制使得海底撈營收進一步承壓。

雖然,海底撈有外賣、調味品等業務,但堂食仍佔營收的主力,佔比高達96.3%。根據中信建投發佈的報告預測,疫情估計將造成海底撈2020年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淨利潤損失約5.8億元。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三、疫情倒逼餐飲業轉型升級,多元化經營才是關鍵

圍繞疫情衝擊下餐飲行業面臨的問題,政府相繼在稅收、房租、金融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漲價並非唯一選項,疫情正倒逼餐飲企業摸索出適合消費變化的運營模式。不少餐飲企業開始各自的“花式”自救,從外賣到賣菜、賣半成品、送雞湯,各顯神通。

3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向CCFA連鎖餐飲委員會成員企業開展在線調查,涉及餐飲品牌201個,併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的影響調研報告》。《報告》顯示,91.6%樣本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力外賣,73.2%樣本企業嘗試拓展團餐外賣業務。

後疫情時代,餐飲企業只有漲價才能自救?

3.1 餐飲半成品及方便食品熱潮湧現

為緩解疫情對經營業績的影響,海底撈近日推出“開飯了”方便菜餚系列,提供12款菜和4款湯的半成品,消費者通過3-5分鐘簡單翻炒即可食用。與此同時,西貝發力直播帶貨,線上售賣半成品菜餚,同時在微信小程序中,售賣自有品牌的莜麵魚魚、牛大骨、羊蠍子火鍋等預製菜。

另一火鍋連鎖品牌小龍坎疫情期間堂食停業,但快消板塊(生產方便火鍋、方便米飯、酸辣粉、下飯醬等)的產能是滿負荷運營。方便類食品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90%,銷售額超3000萬,自熱方便火鍋在疫情期間頻頻缺貨。

3.2 私域流量成為新趨勢

一些餐飲品牌通過會員和社群營銷等方式盤活私域流量,將消費者集中在自己的平臺裡形成流量池,大大降低了營銷成本。奈雪恢復營業後,主要還是引導顧客線上下單(外帶或外賣),數據顯示,奈雪點單小程序訂單金額佔比、會員消費佔比分別較1月上漲92.6%和67%;奈雪外賣訂單總量佔比較疫情前增長127%。

喜茶為了留住顧客,針對在喜茶GO小程序上下外賣訂單的用戶降低起送門檻,甚至推出免外送費優惠。而海底撈同樣也鼓勵用戶在自有渠道下外賣訂單,並在各地推出到店自提業務,通過海底撈線上渠道或現場下單,顧客自提可享有7-85折優惠。

3.3 反其道降價,開啟“餐飲+零售”等創新商業模式

餐飲企業與其在漲價上動腦筋,不如在創新產品和經營方式上多下功夫。

老鄉雞用詼諧幽默的口氣說明疫情免費送雞湯的原因:大量收購了一批活雞,導致庫存壓力;用免費送雞湯的形式引導消費者“飯前洗手”好習慣。老鄉雞不僅沒漲價反而祭出降價優惠措施圈了一波好感。

肯德基和麥當勞推出“半價桶”和咖啡月卡,降價帶來了大量消費者,有的門店甚至排起長龍。

海底撈通過自身的供應鏈優勢,攜手其供應鏈公司蜀海物流推出“海底撈安心菜”,開啟“零售”業務,實現“餐飲+零售”的新商業模式。

西貝在官微上宣佈逆市啟動中式快餐品牌“弓長張”,力求突破瓶頸,實現千億目標。

為了能和顧客更有趣的互動,奈雪在深圳、北京、重慶等地推出一款限量版的5L裝“霸氣桶裝寶藏奶茶”,這款奶茶一上架秒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