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收藏。簡單說來就是收集保藏。收集保藏什麼?當然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喜歡的、愛好的東西。對於自己不感興趣、不喜歡、不愛好的,卻也要經常地購入,那不叫收藏,只能叫囤貨。而囤貨的目的是什麼?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投資或者投機,從中賺錢盈利。所以對於囤貨的那些人只能叫囤貨商,或者叫投資商、投機商。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收藏說到底是一項高雅的行為活動,與金錢有關,但又不完全有關。把收藏簡單地理解為用錢買東西並將其保存起來,其實是淺薄和褻瀆了收藏。因為收藏不僅僅需要錢,更重要的還需要真正的興趣和愛好,以及相應的知識儲備、眼界眼力、品味格調等等。收什麼、藏什麼,什麼樣的東西可收,什麼樣的東西可藏,其中的水很深,學問很大,不是有錢就一定能夠學會和掌握的。此外還涉及到收藏的目的和意義,以及具體收藏的途徑渠道、方式方法等等。高價買來一堆毫無收藏價值的東西,或者是一堆贗品,不僅自己吃了虧上了當,還會令內行人笑話。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而收藏達到了“家”的份兒上,或者說到了“家”的高度,就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收藏行為或者收藏活動,應該是更高的一個層面、一個境界。換句話說,收藏家之於收藏,更多的則需要體現出一份收藏家的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要彰顯出一股正能量的收藏精神,和一種可貴的人文品質。比如對所收藏的那些有價值的物品除了有序傳承、保護和研究之外,還應積極予以挖掘、傳播和弘揚其潛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對遺留在民間或是海外的珍品,要力所能及地予以發現、保護、引流,甚至購買,並將其展示給社會,甚至捐獻給國家。對於這一點,我建議從事收藏的人都應該向民國的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學習。想當年先生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不惜鬻物舉債將它們買下,單單一件《遊春圖》就使他從豪門鉅富變為債臺高築,不得不變賣在弓弦衚衕的一處宅院和夫人潘素女史的金銀首飾,並最終將其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懷!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可反觀當下,如今有誰敢豪氣地說上一句:“只要國家和社會需要,我一定把我的藏品捐獻出去!”要求再降低一些,有多少搞收藏的人敢自拍胸脯地說:“我從事收藏不是為了投資,也不是為了從中盈利,就是出於純粹的喜歡。”恐怕沒有多少。也許有人會說:“我是!”但說“我是”的人往往為普通的工薪階層,他們也的確是出於個人的喜歡或者愛好,但實事求是地講,與真正的收藏“家”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他們只是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部分資金買上一定數量的自己喜歡的、在價位上又完全可以接受的物件,如此而已,當然這也是十分應該給以尊重的!比起那些借所謂收藏的名義進行投機、欺騙等的行為要好上一萬倍!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其實收藏為了投資,甚至盈利,本身並沒有錯,收藏的目的之一也往往帶有交易這一項,收藏的價值裡也包含有經濟價值。但錯就錯在把收藏純粹地當成了一種顯擺、逐利的行為,甚至是投機、詐騙的手段和方式。利用收藏來顯擺自己,或進行銀行騙貸,或進行非法融資,或是利用時機,以極低的價格買入、極高的價格賣出,從中牟取暴利,等等,不一而足,實在令人觸目驚心。而隨著近些年收藏熱的出現,大批企業家、金融家的注入,收藏愛好者隊伍一時間出現了魚龍混雜、魚目混珠的局面,收藏水平的參差不齊造成了對收藏很大程度上的誤解,以及收藏的畸形發展。過度地投機與急功近利者比比皆是,收藏越來越變得不再純粹,收藏界也越來越接近投資界、投機界,而與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漸行漸遠。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真正意義的收藏,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收而藏之,藏而寶之。重點在於“藏”和“寶”。否則只要拿錢收購東西,就誰都可以成為收藏家了。但事實又遠沒那麼簡單!至於“藏”,前面說了,藏什麼,怎麼藏,什麼東西可藏,什麼東西不可藏,這都是要做足功課的,需要有相當的鑑別力和判斷力才行。需要特別指出和提醒的是,尤其是書畫收藏,靠虛假名頭與身份瞞天過海、招搖行騙的年頭已經過去,如此拙劣的招數也已經行不通。在反腐的新常態下,市場正在逐漸趨於理性和規範,而在收藏中,對於那些仍只看重虛假名頭、身份,而不注重實際作品功力和水平的人,最終上當吃虧、破財傷神的只會是自己!特別是一些企業家,土豪級的企業家,根本就不懂得收藏,也分不清東西的好與壞、真與假,又不去找真正懂行的、有良知的專業人士予以諮詢和指點,那麼只會是被忽悠的命!當今有多少從事收藏的人,就是因為收錯了東西、藏錯了東西,上了那些所謂“主席”“理事”“院長”“大師”們的當,花了眾多冤枉錢,既破了財,又悔了心,卻為時已晚。因此務必要清楚:身份並不等於作品實力,名頭也並不等於作品水平,相反,越是身份和名頭大的,越容易摻有水分,越容易唬人,作品也往往越是一般,在收藏時就越需要謹慎,三五年之後此人一旦退位,不在了那個位置,其作品十之八九會變成廢紙一張,無人問津,更無人買賬,最終只能砸在了自己手裡。

收而不藏 藏而不長 —— 收藏家大多成了投機家

而至於“寶”,一是指所收藏的東西要有價值,的的確確是個“寶”;二是指要學會珍視、珍藏,不一定“寶”一輩子,但至少要“寶”一陣子。而當前的情況卻是,眾多的收藏者都是趨之若鶩般地收而擱之,然後見利忘義般地出而售之。中間沒有了“藏”這個重要的環節和過程,更沒有了“寶”這份真誠的情結與趣味。於是收藏家也便果真成了徹徹底底的投資家和投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