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牛算盤”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段睿珺 通訊員 梁璐

小山村的“牛算盤”

清掃圈舍、粉料、拌料、投餵……在自家的肉牛養殖棚裡,禹文虎忙得不亦樂乎。

46歲的禹文虎是崆峒區白廟鄉柴寺村的一名肉牛養殖專業戶。2003年,他放下金昌的饅頭生意回鄉照顧老人,接下了白廟塬上祖祖輩輩的傳家“手藝”——養牛。

從1間3頭,到3間9頭,再到如今2間大養殖棚裡的22頭牛,小禹和媳婦經管著牛,送走了老人,養育大了一雙兒女,眼看成了“老禹”,仍未曾“偷得浮生半日閒”。

“牛每天都要‘吃飯’,我咋可能閒著呢?”禹文虎說,這些牛都是“寶貝”,在家養牛比背井離鄉務工划算多了。

小山村的“牛算盤”

以前在金昌,每年最多掙2萬元。17年前回家後,他種起了玉米、養起了牛,開啟了“玉米+肉牛”“種植+養殖”的致富模式,搖身一變,成了一名牛倌。

“黑安格斯、西蒙塔爾、雜交牛我都養,年出欄量有60多頭,出欄直接送進市裡的屠宰場。只要行情穩定,平均每年純收入六、七萬元不是問題。”禹文虎指著牛棚裡體格最為健碩的一頭說道,“這是我家的‘牛王’!別看它是雜交牛,1萬8買進後經過育肥,四五個月就能出欄,起碼能賣到2萬5!”

“肉牛食草量大,家裡的30多畝玉米都是它們的口糧。”老禹帶記者走進牛棚隔壁的“小作坊”,粉料機轟鳴著,地上有序擺放著待粉的玉米、備好的油渣和粉好的飼料。

村支書介紹,禹文虎和村裡的其他養牛大戶一樣,既是“生意人”,又是“手藝人”,平日裡還“兼任”村裡20多戶養牛新手的“技術指導”。

小山村的“牛算盤”

“農機購買有補貼、擴大養殖有貼息貸款、養母牛還得過補貼、疫苗免費打、培訓免費參加……”老禹細數著說道:“咱現在得了政策福利,周邊鄰居們只要有養牛的,我們就給大夥引個路,幫著看哪頭牛的‘發展前途好’,自家牛出欄時也順帶著幫鄰里把牛運出山。鄉里鄉親搭把手,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柴寺村是崆峒區白廟鄉的一個小山村。村子不大,卻是遠近聞名的靠牛脫貧、靠牛致富的“牛村”。2012年11月,白廟鄉柴寺村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肉牛養殖示範村,走出了一條牛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發展模式。

“我們主要以種植、養殖結合的模式搞散戶肉牛養殖。村裡有2600餘畝玉米用來保障肉牛飼草料供應。全村380戶村民裡,70%以上都養牛,村子裡僅10頭以上養殖規模的就有50戶。”村支書馬廣軍向記者介紹。

據瞭解,截至目前,柴寺村肉牛年存欄量3300頭,年出欄2000餘頭,年產值可達到820萬元。通過養牛,全村40餘戶貧困戶實現了穩步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