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裡的“蠶繭”

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養蠶歷史,用蠶繭織成的絲綢,成就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時至今日,蠶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廣泛的用途。但人體肚子裡出現“蠶繭”又是怎麼一回事?

病例介紹:

郭xx,男,50歲。主因持續性右中下腹部疼痛6小時餘入院。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中下腹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為胃內容物,無排便、排氣,在當地醫院就診,腹部平片及CT檢查示“腸梗阻”。既往2年內有多次不完全腸梗阻病史,未治療,自行緩解。無外傷手術史,無結核病史,無免疫性疾病史。檢查:腹部平坦,柔軟,右中下腹部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聽診腸鳴音亢進。急診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小腸嚴重擴張,腸壁水腫明顯,腸壁間被一層緻密灰白色蠶繭狀纖維包裹,腸壁間黏連嚴重,逐次分離至回盲部,局部充血腫脹嚴重,質硬,闌尾內大量糞石填塞,行回盲部切除,迴腸—橫結腸端側吻合,迴腸雙腔造瘻。術後診斷:腹繭症。病理檢查報告:腸壁組織高度水腫、部分區域充血,局灶性出血伴炎細胞浸潤。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腸周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腹繭症是一種臨床罕見的腹部疾病,以全部或部分小腸被一層緻密、致韌的灰白色硬厚纖維所包裹為特徵,又稱特發性硬化性腹膜炎、硬化性腹膜炎。以腹部腫塊、腹部疼痛和反覆發作腸梗阻為主要臨床症狀。1907年以慢性纖維包裹性腹膜炎首次報道,1978年新加坡醫師Foo報道10例並命名為“腹繭症”。因包裹內容為小腸,形似“蠶繭”,故而得名。目前病因不清,男女發病率相近。平常無症狀,92%的患者以腸梗阻就診,部分患者伴有腹部包塊,發生率為69%。腹部平片可見腸管擴張,超聲可提示包塊為粘連成團的腸管及厚度不一的纖維膜形成的混雜回聲,CT表現為圓或卵圓形團塊灶,邊緣有包膜,蜷曲排列的小腸呈“串珠”樣改變。術前診斷率僅有4.2%,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除或切開包膜,鬆解粘連。切忌包膜內小腸整塊切除或誤當腫瘤切除,導致短腸綜合徵發生。(責編 張麗 閆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