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龍嶺迷窟》說一說中國墓葬文化中壁畫的發展演變

本週更新的電視劇《龍嶺迷窟》中,胡八一、王胖子等人在古墓中看到了大量五彩斑斕的壁畫。並不斷在墓形結構、壁畫內容中判斷是哪一時期的古墓。看到這裡,很多網友忍不住會問,歷史上的古墓中真的有壁畫嗎?對於一個死人的埋身之所,古人為什麼要在黑洞洞的墓室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裝飾那麼多美麗的壁畫?古人的這種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由《龍嶺迷窟》說一說中國墓葬文化中壁畫的發展演變

01

中國古墓室中的壁畫文化源於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規範和倫理精神的重要元素,是我們整個民族的主流心理訴求。孝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在中國古代,孝道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支配下,古人為了讓死者能像生前一樣過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墓葬中除了幾乎包含衣食住行各方面用具的隨葬器物外,還會隨著墓主人社會地位、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在墓室內牆上做許多吉祥寓意的裝飾畫。


這些裝飾畫中最最常見的有吉祥物龍鳳、四靈;象徵雍容華貴、國運繁昌的牡丹;象徵長壽的靈芝;宗教信仰圖案等等。可以說,但凡現實生活中有的或者想象到的一切美好祝福幾乎都能從墓室牆壁的裝飾紋中反映出來。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的墓室都可以隨意裝飾這些壁畫。壁畫內容也有著嚴格等級規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標誌,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自秦朝開始,古代的封建帝王之中有許多迷戀神仙道術,渴望長生不老,死後昇仙。他們信奉生作尋仙之遊,死起厚葬之風,因此掀起了“事死如事生”之風。


同時,他們還將先秦以來的魂魄觀念、神仙信仰、陰陽學說和天人感應等思想再加整合與創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習俗乃至思想觀念為一體的葬制葬俗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墓室裝飾畫。用這些圖案裝飾的帝王陵和貴族墓不僅有了如地上宮殿般的效果,而且還幻想具備了趨利避害,福壽神仙,蔭庇子孫的特殊功能。

由《龍嶺迷窟》說一說中國墓葬文化中壁畫的發展演變


02

古代陵寢的壁畫題材十分廣泛。


西漢晚期的墓室壁畫題材有日月星象、御龍昇天、驅鬼逐疫及歷史故事等,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歷史、神仙的認知。


座落於如今的洛陽市面粉廠內的卜千秋墓墓室壁畫以昇仙及神仙故事為繪畫主題。其中主室的牆壁上繪有男墓主持弓乘龍、女墓主捧鳥乘坐三頭風,在持節方士與仙女的導引下,由仙禽神獸護衛著浩浩蕩蕩的昇天景象。整座墓室中的壁畫內容形象、活潑、生動,直接體現了古人嚮往在死後能夠羽化昇仙的思想。


西漢與東漢前期的墓室壁畫主要以當時最流行的日月星象、四神、祈禱昇天為題材,這些壁畫風格古樸,佈局嚴謹,氣勢深沉而宏大,表現了一種尊天思想,這是古人在科學知識有限的情況下對天的敬畏,是“天人感應”論和迷信說極度氾濫的產物。


而這一時期墓室壁畫中出現的門卒屬吏、車騎出行、男墓主家居宴飲等新內容,則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墓室室頂部繪製的人面蛇身羲和捧日神和常羲捧月,墓門旁邊繪製的冠門史,則體現了對天神的歆羨及對死後安寧的渴望。


東漢後期大型多室墓開始盛行,壁畫題材主要是標榜主人生前地位的屬吏與出行車馬儀衛,有的還畫出幕府官邸;燕居場面通常以墓主夫婦並坐宴飲、觀賞樂舞的形式出現;還有鼓吹封建道德的聖賢、孝子、列女、義士等歷史故事畫,日月天象及神禽瑞獸已退居次要地位。


到了宋代,古墓室內的壁畫題材開始向描繪家居生活方面轉移。如宋代流行的開芳宴,觀賞散樂、雜劇等,還有梳妝、庖廚、孝悌故事,內容十分豐富。這些題材充分展示了宋代人民喜好歌舞、娛樂,將宋代生活中文明、活躍、諧和的一面呈現出來。


由《龍嶺迷窟》說一說中國墓葬文化中壁畫的發展演變

03

陵寢墓室的壁畫在明朝的皇陵中沒有大量記載。在已經發掘的明定陵墓室中,也未見壁畫裝飾。而發展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墓室壁畫裝飾已不再彩用油彩繪製,而是以石雕藝術的形式呈現。


在清朝的盛世帝王乾隆的裕陵墓室中,發現了大量的石雕壁畫裝飾。壁畫取材以佛教題材為主。在這個進深54米,落空372平方米的玄宮之中,所有的券頂和四周石壁,皆滿布著佛教題材的雕刻:有佛教的“八寶圖案”、“護世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欲供”、“二十四佛”、法輪、火珠、寶杵、蓮花等佛教圖案,甚至還有雕刻了白傘蓋心咒、三字咒、金鋼手心咒、六字大明咒等經文共計29460個字。


而壁畫雕刻手法則採用了浮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手法。整座裕陵地宮雕刻以佛像、佛塔、佛經、法器、吉祥物為中心內容,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時期匠人們精湛的雕刻技藝,以及墓主人一心向往成為一位羅漢,把他的臣民也帶入極樂世界的人生志趣。


由《龍嶺迷窟》說一說中國墓葬文化中壁畫的發展演變

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不同時期壁畫主題的轉變生動地反映了該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人類社會一步步地發展、轉變。當神仙不可見,長生不可得時,古人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觀念,希望生時極盡人世歡娛,死後還能繼續。於是,這些陵寢墓室便成了墓主生前環境或人生最終理想的縮影,壁畫中增添了許多現實的世俗生活色彩,或虛縹緲的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死者對生前美好生活的留戀,及對保持這種生活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