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作為離別的典型意象,具有濃重的傷感氛圍,你知道哪些“長亭”詩詞?

文字拾荒人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百設一亭,亭有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度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十里長知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道:“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杜牧《題齊安城樓》:“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寫長亭之多,嘆故鄉遙遠,望而難及。

長亭字眼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符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道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則即有長亭,也有楊柳,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

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長亭外,古道邊,蘭舟催發處,一對戀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在《雨鈴霖》中描寫的“秋江別離圖”可謂是戀人相別的經典場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送別氣氛之悽清,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畫面之中。詞中既有傍晚時分的長亭,又有不解風情的蘭舟,使得戀人內心的纏綿悱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蟬悽切”的襯托和渲染,使離情別緒更顯濃郁。

望君遠去傷斷腸,長亭送別淚千行。在眾多描寫戀人瞄別的詩文中,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戲,可稱是唱絕了離愁別恨。斜陽衰柳,凝霜不解風情,秋風下依依惜別的痴男怨女,使得這愁人的秋景更顯悽迷。落葉蕭蕭,馬隨車行,只留有車碾碎葉之痕跡;遙望長亭,淚打長襟,萬般離別之情已化作相思淚。千絲萬縷,理不清愁緒;千言萬語,訴不盡衷腸;千山萬水,隔不斷想念。

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詩中第三句從遠處江頭的景色轉為寫眼前離亭的道別。笛聲本就幽怨,又在傍晚時分從風中飄來,人在離亭之中自然牽動起無限愁緒。也許笛子所吹的正是代表送別的《折楊柳》曲。“柳”諧音“留”,古有折柳送別之俗。眼見“楊柳春”,耳聽“折柳”曲,分別又在即,怎能不傷懷?最後一句詩人只寫到兩人將要各奔前程,雖未明說“離別”二字,然而以“君”和“我”相對比,用截然相反的兩個目的地,昭示出與友人即將分別的事實,更引人聯想到分別後的場景


林逋《點絳唇》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公元1007年詞人送別友人離去,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古代為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捨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定格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悽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熔詠物與抒情於一爐,悽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文字拾荒人


您的問題很有文學特色,很高興回答如下: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簡稱長亭。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高祖曾為泗水亭長。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長亭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符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個人以為,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有長亭,也有楊柳、美酒等符號,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長亭詩也頗有傷情之感。

宋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唐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叔同(弘一大師)《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關於長亭的詩詞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祝您文字精進,文采裴然!


A怡居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在古詩詞中,長亭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長亭送別,灞橋折柳,無盡的傷感惆悵,讓離人淚灑滿了這些事詞中的十里長亭。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

帝賦雲:“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

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悽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

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

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

“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

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

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雲“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悽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