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01


中國一季度GDP數據之前已經公佈,下降了6.8%,美國第一季度的數據也出來了,下降了4.8%,但美國主要影響的是二季度,從一些機構的評估來看,二季度美國GDP會下降20%-30%,三季度開始轉正,歐盟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


之前網上看到金燦榮的一個視頻,說未來中國大概率人均GDP會跟歐洲持平,GDP總量超過美國2倍左右,這個聽起來還是很令人期待的。


接下來,我們理性分析一下,實現的可能性。


去年IMF預測2020年中國GDP增速大概在5.8%,美國2.0%,歐盟1.6%。


但是現在出現了新冠這個超級黑天鵝,基於各國目前的疫情影響,4月份IMF調整了主要經濟體的GDP預測。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從圖可以看出,IMF預測中國2020年的GDP增速大概在1.2%,2021年恢復到9.2%;美國2020年增速-5.9%,2021年恢復到4.7%;這裡只有歐元區的數據,沒有歐盟的,我從IMF數據庫裡查了一下,IMF預測歐盟2020年GDP增速為-7.11%,2021年恢復成4.76%。


這裡稍微說一下歐元區和歐盟,歐盟包含28個歐洲國家,其中只有19個歐元區國家,英國退出之後就變成了歐盟27國,歐元區18國了。


2019年歐盟28國的GDP總量是18.29萬億美元,中國2019年的GDP總量是14.14萬億美元,差4.15萬億。如果扣除英國的2.74萬億,差距1.41萬億,已經非常小了。中國GDP總量超過歐盟27國也就是最近的事情,實際上IMF預測2022年中國就將超過不含英國的歐盟。


對中國真正的挑戰是,能不能在總量上超過美國,超過之後能不能在人均上超過歐盟,再之後總量上超過美國2倍。


如果得以實現,這絕對是一次前路兇險,驚心動魄,也是振奮人心的偉大超越過程。


02


在中國,一旦談到比人均,大家還是不太有自信。


201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金的門檻,排名65。後面是阿根廷,前面是墨西哥,離世界平均水平的11355美元,還差1千多美元,排名並不算靠前。


但是人均是不能脫離規模單獨談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北上廣深,目前是中國的一線城市,GDP總量也排在中國的前四位,但是我們來看下2018年各個城市的人均GDP排名。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可能會出乎大家的意料,竟然有這麼多城市的人均GDP超過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上海、北京甚至都沒能排進前十。但是論城市競爭力,肯定還是北上廣深更強。


國家也一樣,如果具備超大規模,再加上高人均,國家的競爭力自然就強。當然超大規模裡的結構合理性,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這個後面會談到。


美國GDP總量世界遙遙領先,人均GDP也超過6萬5千美元,排世界第七,19年還超過了新加坡的人均排名,說明增速在發達國家裡算非常高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原因。


在人均上,中國在可見的短期時間內,不太可能超過美國,只能在規模上先超越。


從IMF的數據庫上,我們可以看到,IMF對從2020年到2024年的GDP增速都做了預測。


中國 5.8%、5.9%、5.7%、5.6%、5.5%;

美國 2.3%、2.1%、1.7%、1.5%、1.6%;

歐盟 1.5%、1.6%、1.7%、1.6%、1.5%。


這個數據是在疫情之前預測的,因為中國的疫情處理比歐美相對都要好,如果加上疫情的因素,實際對中國更加有利,但是我們保守一點,還是按照之前的預測數據來推演。


根據IMF對中、美、歐未來5年的GDP增速預測,我們擴展到未來30年。假設未來30年美國的GDP增加都維持在1.7%,歐洲維持在1.5%,中國第1個10年5.5%,第2個10年4.5%,第3個10年3.5%來計算。


2019年美國的GDP總量是21萬4394億美元,中國GDP總量是14萬1401億美元。


到2029年,美國25萬3760億美元,中國24萬1535億美元,中國GDP總量超過美國的95%,2030年左右在總量上超過美國是大概率事件,還可能會提前


到2039年,美國30萬0353億美元,中國37萬5956億美元,中國GDP總量是美國的1.25倍。


到2039年,美國35萬5502億美元,中國52萬9109億美元,中國GDP總量是美國的1.5倍。


從數據上推演,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週年的時候,中國GDP總量大概是美國的1.5倍,超2倍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但是,隨著中國在總量上超過美國,美國現在存在的一些優勢,比如美元國際化地位,匯率等,可能也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甚至那個時候已經不是按美元計算,而是按照人民幣來計算,所以超2倍還是存在可能性的。


再來看下中歐的人均GDP對比,2019年歐盟人均GDP是35773美元,中國人均10098美元,中國佔歐盟的28%,考慮到未來人口的增速都會比較慢,人口因素不加入考慮。


到2029年,歐盟41517美元,中國17250美元,中國超過歐盟41%。


到2039年,歐盟48182美元,中國28098美元,中國超過歐盟58%。


到2049年,歐盟55917美元,中國41593美元,中國超過歐盟74%。


從數據上推演,2049年之前,中國人均GDP也很難超過歐盟,但是如果我們再看下過去歐盟的人均GDP增長曲線,就可以看出2019年的人均GDP,跟2003年差不多,也就是在過去十幾二十年,歐盟的人均GDP基本上都沒有增長。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從這就可以看出,歐盟的增長穩定性很差,未來可能也難有穩定的增長,所以我認為到2049年前,中國的人均GDP超過歐盟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會比總量超過美國2倍的可能性更高。


03


可能有人覺得光這樣的數據推演意義不大,因為歷史上也曾經有很多國家,很早就達到了人均1萬美元以上,但是後面增長就停滯了,跌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怎麼保證中國能突出重圍呢?


這就是之前提到的GDP結構合理性問題。


比較典型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南非,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本國工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GDP的增長靠著向世界提供資源,屬於資源型GDP。


資源型GDP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由於資源產業的產業鏈條很短,無法捲入更多的產業,也就無法帶動各個產業一起發展,實際上不但不會帶動,反而往往會擠壓其他產業的發展。而其他第二產業不同,通過現在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只要工業高度發達,第三產業發達起來是遲早的事情。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從圖上可以看到,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南非這幾個國家的工業增加值本身規模很小,而且增加也微乎其微,甚至阿根廷和南非還出現了負增長,這樣就無法給國家提供足夠的,持續性的發展動力,發展停滯甚至衰退也就在所難免。


再看中國,歐盟和美國的情況。


中國目前的工業增加值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排世界第一,而且增速還遠遠超過他們,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GDP體量大,但是增速依然很快的原因。


可能有人還覺得不對,像曾經的亞洲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他們並不是資源型國家,但他們也沒有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2019年這四個國家的人均GDP,馬來西亞11136美元,泰國7791美元,印尼4163美元,菲律賓3294美元,顯然他們並沒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低端產業發生轉移,但是高端產業又沒有發展起來,導致經濟增長失速?


這也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因為低成本的人力,本質上也可以算作是一種資源,如果一直過度依賴,中國也同樣僅僅是個低人力成本的資源型國家,發展的上限也就是個中等收入國家而已。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簡單梳理一下工業發展史。


04


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了一個超級工業大國,GDP總量一度接近整個世界的60%。


發展到這麼大的體量,自然不再願意生產低端產品,美國非核心的生產力逐漸外溢到受自己控制的國家,這就是德國,日本,韓國工業化的歷程。


日本當初的想法是亞洲各國形成一個雁陣模式,通過產業轉移,形成一個分級的產業分工梯隊。日本位於頂端,四小龍位於第二梯隊,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位於第三梯隊。


但中國成了一個變數,首先在朝鮮戰爭之後,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另外,中國的體量實在太大了,比其他這些國家加起來都大,發現不管從美國轉移過來多少業務,中國都能接得住,直到現在工業產值變成了世界第一。


最先接收國外產業轉移的是東南沿海城市,現在這些城市已經邁入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了,各方面成本上漲,也必須轉移低端產業。


理想的情況是,在中國內部形成一個雁陣,二線城市逐漸承接東部一線城市的產業轉移,一線城市開始做產業升級,這樣就能整體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但現在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從中國一線城市轉移到中國二線城市的成本,和從中國一線城市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國家的成本,究竟誰高。


主要有兩個因素需要考慮。


第一、集群成本,因為中國一線城市已經形成了產業群,有了很深的護城河,比如,生產一臺手機,所有的組件都可以在一個城市,或者臨近的城市圈找齊,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但這個只能表示,短期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並不說明中國二線城市會比越南,印度等國家更具有競爭優勢。


第二、交通成本,越南、印度可以像中國東部城市一樣走海運。中國的城市間並不像歐洲一樣一馬平川,開個車都能不小心開到別的國家去,中國的邊境地區欠發達,海運的交通不便利,成本可能就沒有競爭優勢。


那如何做,才能在中國內部形成一個雁陣呢?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重慶市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生產基地,就是解決了這兩個成本問題。


首先通過“一頭在外,一頭在內”的垂直整合一體化模式,重慶把一個整機所需要的零部件80%本地化,使得零部件運輸計劃沒有物流成本。


同時,“渝新歐”鐵路的開通使得從重慶到德國只需要13天,比從中國沿海經滿洲里到歐洲快7天。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再來看一下。


為應對疫情影響,中國推出了新基建,目前有24個省份響應,投資的計劃達到48萬億的規模。其中雲南就佔了5億,裡面除了新基建,肯定包含了部分的老基建內容。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這就是要打通中國與歐洲,中國與東盟的運輸通道,降低運輸成本,形成陸上經濟循環。


從商務部發布的信息,一季度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下降了23.6%、14.2%、14.1%,但對東盟出口逆勢增長2.4%,目前東盟也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05


最後談一下產業升級。


2018年中國的數字經濟就已經佔GDP的三分之一了,中國肯定是要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型,而轉型就需要以5G為首的新基建。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現在中國的5G已經世界領先,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不惜要舉全國之力,來打壓華為公司。


對華為的打壓,主要從兩個方面,一個是芯片,一個是操作系統,這正是美國目前最核心的領先優勢。


但是沒想到,華為在芯片和操作系統上都有備胎計劃,抗住了美國的第一輪攻擊。


美國這麼做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對美國的傷害是長期不可逆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世界TOP6的手機生產廠商大陸佔了4家,中國公司今後都不得不考慮自己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對華為影響比較大的,還是谷歌禁止華為手機使用其GMS。之前網上看到金一南將軍的一個視頻,說美國為什麼打壓華為而不是打壓阿里,騰訊。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這個原因分析我個人認為不全面,並不是因為騰訊,阿里僅僅是個做APP的,所以美國就不打壓,而是阿里,騰訊並沒有全球化,在國外的影響力很有限,所以才不打壓他們。


其實對於谷歌禁止華為使用GMS,最難的部分,並不在操作系統本身,甚至不在普通的APP生態,而恰恰在於超級APP。


因為操作系統對大公司來說,技術已經不成問題,普通的APP也很容易找到替代產品,但是超級APP不同,一旦禁止使用,對手機的殺傷力是致命的。好比在國內,如果有一款手機不能使用支付寶和微信,哪怕其他功能都沒問題,相信也不會有多少人用。


雖然我之前的文章分析過,目前全球TOP10的互聯網公司都在中美,全球獨角獸也基本被中美瓜分,但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的成績慘淡。餘承東就曾感嘆,微信只能在全球的華人圈用實在太可惜了。


真正算走出去了的,目前看就只有海外版抖音TikTok,但這就已經就引起了美國的忌憚了。


中國人均GDP超過歐盟,總量達到美國2倍,可能實現嗎?

所以對華為而言,現在最難的是放眼全球,大部分超級APP,都是美國公司的。這不是華為一家公司能搞定的事情,需要中國互聯網公司集體加速出海,不能只窩在家裡。這也必須作為中國產業升級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華為通過了這次考驗,就將升級為更加偉大的公司,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樣,華為已經成為了中美科技戰的上甘嶺。


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