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智烨&丨深度评书·关于陈崇正《黑镜分身术》

【深度评书·关于《黑镜分身术》】

文/吕智烨

陈崇正的新书《黑镜分身术》发布会结束,过了几天,我写了有关这本书的评论发在他的公众号留言板,他叫我整理好发到豆瓣书评里;时至今日,我整理好几个月了,都没发出,在于豆瓣没注册号;其实,生活元素可以简约,注册号的步骤为何要这样复杂,于是索性发在朋友圈,看看有谁能顺手转发吧。

话说陈崇正吧,是胸怀大志的,作品风格非比寻常。对于评论他的作品,不论褒贬也不介怀;这也许就是大度之风吧!他为人也随和,不拿架子,这也许就是师者的楷模;说话也真实,很少讲套路;不过,他写的作品却很讲究套路。

有套路就有思路,有理论就有维度,概念化的评论容易被套路和理论牵鼻子走。对于评论崇正,我最有发言权之一,最实在的评论是把抽象化改变成形象化。评论不是灯塔,至少是指路人,沿路走,会遇到什么,又将如何解决,崇正是开路者,想开一条自己的文学路,他有很大的文学野心。我对崇正的文学的形象评论有三:

一、在新书分享会结束后,我在微信群里问,陈崇正的《黑镜分身术》有三个名家推荐,为什么作品不受大众喜欢?想知道原因吗?

有人没看过《黑镜分身术》,看书名它像是哲学小说。于是我说,他还没有哲学思想,也许有,没有显露。《黑镜分身术》也算是故事长篇小说,他写得很诡异;有拉美手法,有《百年孤独》的碎花的影子;有莫言的叙事风格,偏向魔幻;但崇正的创作风格也有瓶颈,弊端在于过多笔墨写迷信,写一个思想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村庄发生的事;这些事大多与作古人有关,写到最后,村庄没发展质地变化;人却是一个一个的物是人非,天地有别;这种阑珊式写作方式,也许是创新手法的樊篱,风格不蝶化,默默坚持原本之风,读者圈也就定格在小众。于是就有了怎么写很重要,写什么更重要。

二、陈崇正长相诚实,写作风格却很诡异,看他的作品,胆子小是不行的,得喝点酒壮胆,你会发现的作品第一页就写到某人去逝,之后一直有人谢世,直到最后几页也是这样,仿佛从生的世界里顿悟出对作古人的悲悯,又像化身为普渡众生的苦行僧,少一分善良,少一点悲悯之心都没有胆魄写下去——这诡异的手法,与故土风俗也有关。这样的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在国内少有,而显得独特。独特在行为上也许是手法创新,想成立新派,是他内心的想法。其实,不管你是谁,想要成为旗手,立新派的首要元素就是让作品成为畅销书。书畅销了,才有可能成为掌舵人。但是这样的风格和手法不裂变化蝶,注定不受大众喜欢,一如你不喜欢不祥和的语言或寓言带到身边。这样写的义意何在,反映悲剧、显示沉沦,这西化手法罢了。于是就有了写什么是重点,重点在于主角裂变后,带出什么信号,传递正能量、传递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

三、文学路本来就不好走,我佩服崇正的勇气和别具匠心的精神的,坚持走魔幻与现实这一条崎岖的文学路。别人认为路不好走,难道就不走下去吗?做文学新流派的开创者,他是伟大的,致少精神很伟大。

如果魔幻与现实这一条文学道的思路不理顺,将会有大发展,困苦是重重的,至少思想会陷入困苦的路径中。

比如说:转笔回到唐朝,八戒想去女儿国拜见女王,迎娶公主,却无意滑笔写八戒去了大理寺国,吃素,听主持讲经文,这样魔幻与现实的手法就脱轨了,魔幻与现实的手法要得是滑笔,不是思想脱节式的摔笔,要的是拿捏魔幻与现实手法之间的过渡式、跳跃式、蒙太奇式,而不是断层式、断崖式,非思维式等等。

“两个轮子一齐转”的文学套路发展下去的话,将是另一番风景和掌声。一个轮子走向魔幻与现实的道路,另一轮子走向着社会主义——描写人类的真实情感,社会上人是主体,在情感上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人是感性的高级动物,人对感性是执着的,总那么一个美丽的二次元的梦生在心头,只要梦不破,或者梦破后又重生,作品就接近成功。另外要提一下,不感性的都叫专家或者教授,理智得很,他们。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形象地说,读者需要一个梦想,作家在作品上要造一个希望出来,而不是把希望彻底毁灭。魔幻与现实的风格,是冰与火两重风格,多重维度交替迭出,将成大师,新派人物。

而用人类的真实情感路线手法写作,将受到许多看客青睐。

沿袭所谓的魔幻与现实的风格或手法,大师必定是孤独的——在市场上。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市场,成不了大师,成大师,将没有市场。古人的话留给古人,我们是活在当下,有自己的思路,有时代的语境。我们要“两个轮子一齐转”,说白了就是两手抓,左手抓魔幻,右手抓情感,这需要左脑与右脑同时被开发,并且找到一个平行的支点,靠的就是维度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