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為什麼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南昌為什麼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一場“頭腦風暴”,正在席捲中部省會城市南昌。

4月23日,當地召開“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幹”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動員大會,正式拉開為期兩個月的活動序幕。

會上,履新即將滿月的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表示:“要跳出南昌看南昌,將南昌置身全國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尋找定位、謀劃發展,向好的學、跟強的比、與快的賽。”

當天恰逢“世界讀書日”,吳曉軍也向全市領導幹部“安利”了一本書——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的《城市論》。

王國平曾主政杭州10年,2010年卸任。期間,王國平創作的百萬字著作《城市論》上、中、下3冊於2009年出版問世。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在吳曉軍看來,當時杭州的情況,“跟南昌很相似,包括城市的規劃、城市的建設、城市的管理、舊城改造、水系的治理、西湖的整治”,“學一學,看一看,對自己很有幫助”。

當下,南昌正迎來城市發展的關鍵節點。去年5月,南昌被賦予“彰顯省會擔當”的重大使命。三個月後,江西出臺《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南昌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不過,2019年,南昌GDP首位度不升反降,從2018年23.2%下滑至22.6%,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僅高於鄭州。

南昌為什麼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那麼,向十年前的杭州學習,南昌究竟要學什麼?

十年之差

某種程度上,10年前的杭州,恰似如今的南昌。

當時,杭州正處於城市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東方休閒之都,品質生活之城”的城市品牌剛打造不久,阿里巴巴所引領的中國數字經濟春風已然拂來。

2009年,杭州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比達到48.5%。在這一年召開的杭州現代服務業發展大會上,時任市長蔡奇提出,杭州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優勢,加快做大服務業規模、擴大經濟輻射半徑,將服務業打造為“首位經濟”。此後,杭州服務業佔比不斷上升,去年達到66.2%,這個比例在全國也屬少有。

而現在的南昌,同樣開啟產業結構變化。

經歷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並曾出現服務業佔比短暫下降、為工業發展“讓位”的情況後,如今,南昌服務業開始實現突圍。“山水之城、生態之城、文明之城”的“南昌品牌”也適時提出。

數據顯示,去年,南昌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729.47億元,佔比上升至48.8%,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的47.4%。而根據同年南昌出臺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南昌行動綱要(2018-2020年)》,今年服務業增加值將進一步增至33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南昌GDP達到5596.18億元,與2009年杭州的5098.66億元恰好處於同一量級——

這一年,杭州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排在全國第8位;南昌則以1837億元排在50名開外。

10年之後,南昌與杭州的差距愈加明顯。儘管2017年南昌GDP就已突破5000億元門檻,但3年僅增長500億元;與其相比,杭州幾乎以每年增長1000億元的速度迅速突破15000億元。兩市十年間拉開近10000億元差距。

南昌為什麼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數據來源:地方統計局

南昌發展緩慢與其首位度偏低不無關係。有網友調侃:“上饒人去江浙,贛州人去廣深,撫州人去福廈,贛西去長沙,九江人去武漢……南昌?只有豐樟高永青陪著玩。”

這種關係更直觀體現在中部省會城市的競爭中。2019年,南昌GDP僅相當於武漢34.5%,鄭州48.3%,長沙48.4%,合肥59.5%。

抓住“風口”

在工業領域,南昌受歷史包袱的影響頗深。

2018年,在首屆江西智庫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就曾指出,“重硬偏軟”的結構化弊端,將嚴重阻礙江西省電子信息產業的趕超發展。

與此相比,杭州城市產業結構轉型是與數字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同步進行的。

2009年,淘寶首個“雙十一”購物節上線,為電商業劃定了一個新的時代;同一年,阿里巴巴雲棲大會前身、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在杭州召開,將杭州與數字經濟的標籤深度“綁定”。此後,大數據、雲計算等細分領域由此開始為各個城市所爭奪。

儘管如此,南昌一直沒能躋身數字經濟之城的名單當中。

南昌為什麼要學十年前的杭州?

南昌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南昌日報》4月24日頭版評論稱:

現實的情況是“流量經濟”有聲有色,南昌依舊行動遲緩,依舊習慣走“老路”,凡事講“慣例”,身體進入了新時代,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就會一再喪失南昌進位趕超的歷史機遇。

2018年,“慢人一步”的南昌終於開始向數字經濟發起進攻。

當年,其舉辦世界VR產業大會,希望在細分領域上實現彎道超車。然而,此舉被媒體稱為“高精尖”牽手“老少邊”——且不說青島、上海金橋均鎖定VR,即使已將會議納入南昌版圖,但參會企業中,並無江西本地的獨立科研成果與產品。

缺乏支柱企業的南昌將目光投向外部。在進行南昌新一輪產業發展的討論時,吳曉軍指出,南昌將引進一批基地型、巨人型、領軍型企業。

此前,江西省委書記劉奇曾多次表示,“新經濟不嫌貧愛富,誰擁抱新經濟,新經濟就青睞誰;誰對新經濟熟視無睹,新經濟就遠離誰。”

《南昌日報》24日當天的評論也寫道:

活生生的實踐證明,數字經濟是未來發展趨勢。南昌只有解放思想,搶先佈局5G、人工智能、大數據、軌道交通等新基建以及流量經濟“風口”,才能對沖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抓住疫情帶來的危中之機,實現南昌經濟發展的換道超車。

但晚了10年的南昌,還能擠上車嗎?

城市品牌

杭州與阿里巴巴相互成就的故事,已被太多人講述。

1996年,剛創辦“中國黃頁”的馬雲到北京找機會,卻屢屢碰壁,便選擇退回杭州。此後,他又曾先後再度前往北京、上海,但之後,他卻主動選擇回到杭州。

2008年,時任杭州市長蔡奇曾分析,阿里選擇杭州,是因為這裡非常適合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而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願意選擇杭州,因為杭州不僅宜居,而且宜業,杭州市政府服務好,是真正的服務型政府。”

事實上,無論是阿里的發展,還是民營經濟企業的繁榮,與杭州的產業生態與城市環境密不可分。這種環境,不僅是杭州宜居的城市形象,也是對流量的重視。

一個例子是杭州對西湖的態度。

2003年,時任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推動西湖免費開放,成為全國第一個免門票的5A景區。儘管一年少了2000多萬元門票收入,但西湖卻成了杭州的“流量入口”,由此開始,不僅杭州遊客數量在十年內增長2.1倍,旅遊總收入更突破千億大關,增長3.7倍。

如今,南昌能否沿著杭州來時的步伐,再創“流量神話”?

在23日的動員大會上,南昌特別提及“深化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此後,又進一步提出將唱響“山水之城、生態之城、聞名之城”的“南昌品牌”。

吳曉軍說,要強化海納百川的開放意識,加快引導人才、創新、資本等要素向南昌集聚;強化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從過時的條條框框、以往的經驗模式中解放出來。

2007年,王國平為杭州打造了“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品牌。當時,他解釋說:“城市品牌是城市發展的‘導向牌’、凝聚人心的‘吸鐵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可以說,昨天,經營城市主要是經營土地、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而今天,經營城市則是要經營城市品牌這一無形資產。”

換句話說,“這是經營城市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轉變”。

幾天前,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告誡全市幹部,“當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句再見都不會說。”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現在的南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