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春节档的影片终于开始重新上映了。

它作为复映影片的第一炮。

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


《夺冠》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故事以郎平陈忠和二人的友情为主线。

讲述了中国女排30余年的沉浮历史。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片子一共分为三段。

1981年中国女排击败日本女排。

首次捧得世界排球大赛的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

中国队输给了郎平执教的美国队;

2016年巴西奥运会,中巴大战。

郎平回归国家队,率领低谷期的中国队绝境翻盘。


三段式的结构。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女排30多年的故事。

可就是因为时间跨度太大,拉长了阵线。

让片子失去了重点。


135分钟的电影,故事安排的却相当着急。

从80年代的老女排,为了世界大赛艰苦训练。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到16年巴西奥运,新女排走出低迷英勇夺冠。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30年的历史用三个故事浓缩在130分钟内。

实在是太过勉强。

影片太想将整段历史都完美重现。

最后却导致三个故事都过于独立,不够连贯。

导致这部影片更像是以同一个主题拍成的短片合集。

让人感觉情绪断裂非常严重


故事的不连贯,也就导致故事内核不清晰。

片中一直在强调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什么?

是顽强拼搏。

是永不服输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可是观众却很难从影片中感受到这种精神。

原因就在于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承载着它。

片中除了陈忠和指导和郎平指导。

其他角色都是以群像的形式来刻画,并没有某一个角色特别突出。

可故事对这两位角色的塑造。

也几乎没有体现出这种精神。

陈忠和指导在片中戏份不算多,更多的是起到辅助作用。

影片更多的篇幅主要都落在郎平这个角色上。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诚然,郎平这个角色是很丰满的。

年轻时不顾一切地训练,比赛场上奋不顾身地扣球。

中年时手握残疾人证明,医生评价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头”

可见她曾经为排球付出了多少。

她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让所有人都为之感动。

可是现实,却使她放弃了,服输了。

为什么?

就因为她指导美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上击败了中国女排。

在家门口击败自己祖国的队伍。

一夜之间,郎平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卖国贼”。

这让她在职业教练和爱国情怀中不断挣扎。

她到底爱的是荣誉,还是排球本身?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终回到祖国指导中国队。

除了她本身的想法外,还因为老队友的临终嘱托。

所以说郎平这个人物,是非常矛盾的。

她并没有继承片中屡次提及的“女排精神”。

反而对这种精神提出了质疑与反问。


这样的处理就导致“女排精神”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

只能通过几位教练的角色去不断地重复强调,用金句去表述。

以此来传达所谓的“女排精神”。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种文不对题,让整部影片看起来非常的撕裂。

既不像剧情片,也不像传记片。

只有过多的煽情段落让人感觉有点像励志片。

却又没有励志片那种感人肺腑。

再加上大量使用慢镜头,辅以温暖的配乐。

有一种在刻意煽情的感觉。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像一锅熬过了火的鸡汤

浓稠到难以下咽。


其实,如果将故事集中于描写某一次大赛。

着重于塑造几个典型的人物。

呈现的效果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回看同题材的《绝杀慕尼黑》。

它将故事着重放在了主角加兰任教练身上。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他的失败与困难。

这样的反差,才让最后的决胜变得极具冲击力。

在《绝杀慕尼黑》中,还着重描写了两位特殊的球员。

每天绑着沙袋训练导致受伤的谢尔盖。

和患有罕见心脏病的萨沙。

他们也和教练一样,都克服了自己的缺点与伤病。

最终在球场上释放自己。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而他们所传达出的精神,不正是顽强拼搏、永不放弃么?

可是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夺冠》却并没有体现出来呢?


因为太顺了。

除了环境艰苦,训练繁重。

完全没有看出女排真正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就连中间郎平想要改革时。

国家体育局虽有质疑,但也是一路绿灯。

让人觉得中国女排就是这样顺风顺水。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影片关于失败的描绘几乎没有。

唯一的一次失败也只有08年的中美大战。

总共不到20分钟的戏份,就将这部分匆匆带过。

并且通过比赛的解说我们可以得知。

中国队实力远高于美国队,最终是遗憾败北。

关于外国队伍的实力,也就局限于角色口中的台词。

完全没有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这样的设定,就显得最后的夺冠太轻而易举,无法震撼人心。

更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中国队,无法面对失败。

可是不面对失败,成功的意义又在哪里?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实片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过的朋友心里应该都有数。

全片60%的文戏都进行了修改。

台词和口型多数都对不上。

部分画面也重新调整过。

甚至有镜头重复使用的痕迹。

在大刀阔斧的改动下,我们对影片原本是什么样已经不得而知。

只能从零散的片段中,尝试去找回影片原本想要表达的东西。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片中有一些段落还是非常出彩的。

三场比赛戏都很出色。

像16年的中巴大战。

剧组细致地还原了当年的场地。

比赛过程中,每一个击球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通过比分与比赛场面的快速切换。

让人切身感觉到现场紧张的气氛以及女排姑娘们全力拼搏的状态。

即便是大量修改的文戏,也依旧保留住了精华。

郎平在体育局大谈改革时,霸气全开。

强硬表态要将改革坚持下去。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还有她在16年中巴大战前夕说的这句。

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再看年初时,片名从《中国女排》变成了《夺冠》。

两者相互对应。

这是影片对现实的一种无声地反抗。

或许这也是,它唯一能做的吧。


近些年来,被现实击垮的电影不在少数。

像去年,《小小的愿望》被迫改名,内容也遭到了删减与修改。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曾经大热的《少年的你》和《八佰》同样经历过不同原因的撤档与修改。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近期重映的《一秒钟》,也曾因为技术原因撤出了柏林影展。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个中原委我们无从得知。

只知道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次痛苦的时代。

最后还是想借用贾科长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电影事业,不能这么搞。”

《夺冠》重新上映,票房飘红却饱受争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