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組織發展?

本期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

運用專屬於他的職場底層思維、敏銳的洞見思考,針砭時弊,為各位深刻解析「究竟什麼是組織發展,如何做好組織發展」,引航關於組織發展方向、路徑的探索。

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組織發展?

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組織發展?

靈繁智慧的人看的見自己的脊背

—— 三句箴言 自我認知——


談到對於自己的認知時,張磊說:“我更願意用一些總結性的「語言」來形容自己,當然這是在我工作和經歷之後形成的一種自我認知。”

一、主動面對未知,尋找更多可能性


思維

不斷探索未知,一方面是滿足我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還涉及到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和選擇。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思域無疆,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思維體系,從而讓自己在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角度和維度。無疑,這會幫助你更好地識別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認清自己的價值定位,從而找到並規劃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這是張磊關於自己對思維的認知。

二、不敢面對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


魄力

每個人都在被自己的絕對優勢和絕對劣勢支配著,這是我今年年初寫給自己的一句話。事實上,當我們習慣了一種優勢,我們會不斷放大這種優勢;同樣,當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劣勢,我們就會刻意逃避自己的劣勢。但很多時候,今天的優勢可能就是明天的劣勢。比如國企的衰退,正是源於資源和體制的固有優勢;而今天的劣勢,也未嘗不能衍生出明天的優勢,比如資源相對匱乏環境下長大的個體,反而能夠造就堅強的品質。

回到風險這個話題,大多數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習慣逃避一些風險。但若干年後回頭覆盤,你會發現很多風險都是我們遲早必須面對的,甚至因為當年我們逃避了某些風險,導致我們不得不在今天和未來面對更大的風險。

我們都聽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都學習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千古名句。實際上,這就是兩種面對風險的態度和結局。

具體到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感慨錯過了中國房地產的紅利。任何時候,想買房的人都在抱怨房價太高,糾結是否要買,或者想要等待房價跌的時候再出手。但實際上,從十年前到現在,房價整體趨勢一直在上漲,導致許多人需要承擔的購房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時候,如果一個風險遲早要面對,那麼早面對往往比晚面對,風險係數會更低。

同樣的,當你遇到職場天花板時,你是否能敢於跳出來重新定位方向;當遇到更有挑戰的事情時,是否敢於跳出既有思維框架,主動面對風險?通常我們認為,3年是一個業務負責人真正成熟,並能在所處業務領域真正創造價值的巔峰期,但3年輪崗,也是很多企業對於管理者的硬性要求。

誠然,這樣做一定程度上短期會降低組織效率,但若一個人在一個固定崗位持續工作5年以上,他就會習慣於這種崗位業務和崗位環境,反而會很難面對更大的、更有價值的挑戰。

同時擁有承擔風險的意願和能力,即為「魄力」。同為風險,有人看到的是風險,而有人看到的是機會。珍惜時代賜予的機會紅利,迎風破浪,逆勢而為。

這是張磊關於自己對風險的認知。

三、讓事情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


灰度

張磊笑稱:這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些許哲學意味。


公司應該有三個重要角色,一個是能看到無數機會,並且不斷衝鋒的引路者;一個是安全第一,給公司發展加上保險的守護者;

還有一個是“和稀泥”的,其實也就是讓事情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的控制者。而這個控制著,往往就是人力資源一號位。人力資源崗位要有“怎樣去管理「矛盾」”的概念。


什麼時候應該引發矛盾,什麼時候應該壓制矛盾,什麼時候讓矛盾爆發,什麼時候需要化解矛盾,這裡面既涉及到對宏觀趨勢的洞察分析,也涉及到對微觀行為的認知解讀。這句話不僅僅是平衡,更多的其實是對業務及內部管理的深層次理解與判斷。

這是張磊關於自己對矛盾論的認知。

他的思考——關於COE能力中臺化的探索

張磊基於自己在多個職業角色的沉澱,企業發展方向的洞察,對下一個時代中後臺能力提出了“四化”概念:「複雜工作簡單化、系統工作模塊化、理論工作場景化、專業性工作工具化」。


做何解釋?

很多公司內部的業務錯綜複雜,即便COE能力很強,也很難提供包打天下的專業解決方案,直接賦能給所有HRBP,甚至難以支撐整個公司的業務發展訴求。面對這一痛點,COE的能力定位必須發生變化,通過新的模式突破來解決問題。

對此,他的解決之道——當下的中後臺部門更擅長系統型解決方案,但未來要向模塊化定製型解決方案發展,具備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

張磊提出:“我們都知道培訓,但是當下的培訓,更注重於受眾對象系統性能力的培養和建設,很多時候難以立竿見影,針對性也有限。為了讓課程更豐滿,很多培訓內容實際上是冗餘的。如果目標對象的需求與一些培訓內容並不匹配,那麼往往就沒有必要參加全程培訓。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對於培訓的訴求可能越來越具象化、場景化,能不能讓培訓像工具手冊一樣,在需要它的時候可以立馬用到,這對當下我們常態的培訓系統是個巨大的挑戰。

客觀地講,企業發展對於個人能力的訴求已經進入快餐時代,對人才素質要求也從一專多能向多專多能演變。但每個個體實際能夠投入到培訓中的時間卻正在變得越來越少,要求一個人在很有限的時間內系統性的去學習很多東西,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如何讓

  • 複雜問題簡單化(迅速共識、效率提升)
  • 系統問題模塊化(區隔封裝、精準匹配)
  • 理論工作場景化(清晰熟悉、身臨其境)
  • 專業工作工具化(即插即用、立竿見影)

這4點值得所有中後臺部門思考和探索。

例如,候選人招聘面試。面試官在面試時,完全沒有必要去系統地思考統籌很多問題,只需要在想探索的目標方向上交流即可。HR可以把對應初級候選人、中級候選人、高級候選人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智能問題庫、問題卡,面試官可以靈活調用對應的問題,達成人才識別的目的,這就是能力場景化、工具化作用下的高效招聘。

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組織發展?

人力組織的發展,才能走的更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張磊根據他的從業經歷,梳理了相關明確信息。他認為:普通HR面對的是穩定的人力資源業務,通常會以流程、制度的形式呈現;而HRD必須面向發展中不確定的人力資源挑戰,較多以項目形式呈現。

HRD的工作應該分成兩個維度:對員工的維度和對組織的維度。對員工的維度包括招聘、培訓、員工關係等,對應工作更像是投資行為;對組織的維度包括績效管理、薪酬激勵、組織發展等,這個方向的工作解決的是企業導向、機制、效率的問題。而OD業務,明顯歸屬於後者。

事實上,最近幾年OD特別火,而OD的業務範疇也在不斷延展,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組織結構、編制管理、崗位稱重、組織變革、組織績效等常規職責,還包括了人才盤點、人效管控、幹部管理、組織效率提升、組織活力激發等多個方向。可以說,

只有組織能力不斷升級,企業才能走的更遠,人力資源也才會兌現價值並實現突破。

一、OD到底是什麼?

張磊認為:OD(組織發展)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也可以說是一個管理概念。作為泊來語的緣故,所以不同人對OD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時至今日,組織發展的定位已經越來越清晰,它是人力資源業務的真正核心。

簡單說,組織發展就是通過合理的組織及人才配置管理,不斷推進企業人力資本升級,不斷提升企業運營管理健康度,不斷匹配企業戰略及業務發展方向,最終助力企業兌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從本質上講,OD實際上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上下同欲、上下同心、上下同力,而進行的一系列人力資源變革行為。

二、組織發展的目的

① 結合企業文化打造匹配企業戰略及業務的管理導向;

② 持續構建並優化企業組織架構、流程及管理體系;

③ 打造一隻永葆戰鬥力的幹部隊伍;

④ 形成優秀人才層出不窮的環境土壤;

⑤ 不斷探索組織及人才效率提升的方向;

⑥ 助力企業不斷走向成功,不斷鑄造輝煌。


總體來講,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斷髮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對業客戶提供的是商業產品,而組織發展對企業提供的則是組織產品,這個產品包括了幹部、人才、導向建設、效率提升、健康運營等。

三、組織發展與人的關係

企業可以通過不斷尋找新的機會點,不斷輸入多維變量,來達成組織的演進迭代。事實上,大多數組織的進化,都是在業務進化的驅動下完成的。但隨著中國整體產業生態的不斷成熟,市場化體系的不斷完善,各行各業的競爭環境都在變得越來越激烈。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可靈活調整的變量就會越來越少,空間也會越來越小。相比較而言,唯有「人」的可變空間依然巨大。因此,通過發展人來實現組織發展,從關注業務到關注人,應該是很多企業下一步的必經之路。

張磊喜歡研究軍事話題,這次他用古代「行軍打仗」的兵法之道,來映射人才與組織之間的關係:

首先,軍隊要有一個清晰的管理架構。軍師旅團營,從屬關係及協作關係必須明確,建制編制必須清晰,各層將領要人崗匹配。


接下來,各支部隊要分工明確,弓兵、槍兵、盾兵、騎兵等要針對性管理訓練,確保能力建設體系的專業、高效。


在戰爭中,各支部隊需要互相配合,比如槍兵被弓兵剋制,所以一般槍兵前面都有盾兵保護。通過各支部隊的靈活調動安排,發揮出各個兵種的最大戰鬥力,進而達成戰爭勝利的目標。


上述邏輯映射到組織發展及管理中,其實完全相通。每一名員工都需要被合理安置到各自的組織單元中;企業需要分層分級明確不同員工的崗位職責和勝任力模型,並且通過組織手段不斷提升員工的能力和貢獻價值;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必然出現多組織、多員工的協作,必須相互補位,放大對方的長板,給對方的短板打補丁,才能實現組織效能的提升和放大。

為了確保組織運作效果,企業往往還需要設置對應的「激勵機制」,這裡既有正向激勵,也有負向激勵。如果哪個部門負責的業務出了問題,那就要基於實際情況進行懲罰;反之,如果哪個部門表現突出,戰功彪炳,那也理所當然要進行獎賞。而懲罰和獎賞,顯然都要作用在人的身上才能產生效果。

我們看到,個體能力建設會影響組織能力,個體協作效果會影響組織效率,對個體的激勵也會有效作用於組織管理。當然,並不是說個體成敗決定了組織成敗,但組織的發展,的確離不開個體的發展。

四、組織能力建設的案例

張磊以當下火熱的“直播”為例,他認為:“直播”業務涉及到的能力,從兵法層面來看:實際上並不屬於新兵種。因為直播不過是導購能力的線上化呈現,它依然屬於零售側to C的能力,也就是泛能力。既然是泛能力,便應該是所有企業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類似於在零售行業我們經常提到的人、貨、場,其實直播就是人、貨、場的線上呈現。人對應主播以及主播的話術內容,貨對應銷售的產品以及定價策略,場就是直播平臺的選擇以及環境氛圍打造。

此時需要企業、人力資源怎麼做?


① 敏銳的洞見力:分析並找到這項工作中最關鍵的兩、三個要素,並在內部形成共識——我們當前的優勢是什麼,短板是什麼,要放大優勢需要做哪些工作,要給短板打補丁,又需要怎麼協作,明確整個組織內部資源的配置方向。

② 靈活的保障體系:思考直播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一系列潛在風險,建立相對靈活的應對機制,為直播業務保駕護航。

③ 及時覆盤:雖然直播是個泛能力,但對於沒有做過直播的公司而言,它依然是個新業務。對於任何新的東西,我們都要抱有絕對的敬畏心。認真思考,及時覆盤,總結沉澱,迭代升級,助力業務不斷進步。

組織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人力資源業務方向,往往需要組織與個體的共同努力。不論層級角色,每個人都是組織發展的“奮鬥者”。

從企業層面:

人力資源必須對每一個員工都有非常明確清晰的評估認知,並且將這種認知定位傳遞給組織的方方面面。組織需要考慮員工的能力和喜好,合理定位員工角色,揚其長避其短,幫助員工發揮出更大價值,實現組織與員工的共振。

從員工層面:

90後、95後是互聯網時代的逐浪者,他們更加趨於個性張揚,渴望在思想上多參與、多互動,主動彰顯自我價值。面對這個群體,傳統的組織管理邏輯正在慢慢失效,對員工提出“行政命令”已經越來越不可取。換言之,組織與個體要從“你必須要幹什麼”到“你認為你應當幹什麼”進行互動轉變。

當然,也要接受他們的離開,但是——

針對95後、00後員工,面對不符合他們想法的工作就想要離職的做法,需要怎麼做?

前陣子有一頁PPT廣為流傳,講的是不同年齡層離職的原因:

60後會問:“什麼是離職。”

70後表示:“為什麼要離職。”

80後提到:“收入不高我就離職。”

90後則抱怨:“領導罵我就離職。”

95後更乾脆:“感覺不爽就離職。”

00後來了句:“領導不聽話就離職。”

關於員工提離職這個事情,其實真的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我們需要的是認真傾聽。為什麼他們要提離職?他們的真實訴求是什麼?換做是我會怎麼考慮?如何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聽”這個動作,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如果認真起來,至少有四重大境界,若干小境界:

  • 不聽(你聽我的,充耳不聞,只聽我想聽)
  • 聆聽(聽情緒,聽內容,聽需求)
  • 融入(同理心,換位思考,聽懂心智模式)
  • 共鳴(同頻、共振、無限放大)


只有真正學會“聽”,才能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層級員工的心智模式,進而探究到他們提出離職的底層邏輯和關鍵決策點。而這才僅僅是針對員工提離職這個事情的開始。

張磊提道:“我們要理解,95後、00後是互聯網真正的‘原住民’,而90前的群體,僅僅是互聯網的‘移民’。”

對於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第一世界甚至有可能不是真實世界,而是虛擬世界。我們看到他們呈現的狀態,實際可能並不是他們真實的內心映射。對於這個群體,給他們職場環境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非常重要。

因為認知體系和心智模式的巨大差異,我所描述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可能並不是我們認知中的安全和幸福,而是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夠穿透到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切感受。

總而言之,不建議用傳統的職業化思維去要求甚至約束新一代的職場人,我們真的需要鑽到他們的腦海中,去探究他們的真實訴求。千萬不要認為動輒提離職是沒有責任感,那只是你還沒有真正看穿別人的底層邏輯罷了。”

他也大膽預測:未來的組織文化及組織能力建設,必然會圍繞著新生代群體的認知體系、創造力、訴求及想象空間展開,那一定會非常有意義。

五、如何平衡組織效率與組織活力

張磊表示:組織效率與組織活力是所有企業都希望擁有的組織元素,但現實中往往很難兼顧。這與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在運營管理上的側重點有很大關係。

組織效率高的企業,往往組織活力不會很強;而組織活力強的企業,組織效率又往往會受到一定影響。


例如,生產製造型企業,組織效率往往很高,因為整個行業就是在向效率要利潤。對於這個行業內的企業而言,組織效率的價值可能遠遠大於組織活力。因此在管理模式的取捨上,效率管控會成為核心目標。

而另一方面,追求組織活力的企業,組織效率往往會受到影響。


互聯網企業就是最鮮明的代表,往往組織及業務靈活度極高,即便是相當規模的互聯網公司,組織框架都可以一年調整多次。但對應的,組織效率層面就不得不面對挑戰,甚至要做出一些妥協讓步。

只看效率不看活力,企業會慢慢變得工業化、機械化,從而退化突破和創新的能力,員工會逐漸倦怠,企業也會慢慢被市場淘汰;而只看活力不看效率,企業管理會過度無序,甚至面對生存危機。

總之,所有企業都渴望追求組織活力與組織效率雙高。而只有基於企業的所處行業、業務發展階段,合理平衡組織活力與組織效率,才是最適合企業發展的組織方向。所謂的平衡,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框架,而應該是基於企業戰略方向和業務訴求,找到的相對適配性解決方案。

六、對未來企業組織發展的趨勢洞察

人力資源管理,尤其是組織發展工作,絕不僅僅是人力資源工作者的一廂情願,更是企業戰略決策層和業務管理層都必須深度參與的重點工作。如何實現人力資源層面的複雜問題簡單化,系統問題模塊化,理論工作場景化,專業工作工具化,是未來企業組織發展方向必須思考,必須突破的挑戰。

① 組織發展與業務層面的進一步融合

很多人力資源小夥伴都希望轉OD,OD從事的工作高大上,OD崗位很值錢。但同樣的,因為這個崗位的素質模型和工作內容極具挑戰,合格的OD人才也特別稀缺。如果上述四化的理念能夠在企業內不斷開展落地,OD工作本身就可以被模塊化、場景化、工具化,這對OD崗位的要求就會適當降低。

另一方面,當業務側對人力資源提出訴求的時候,各種人力資源工具可以靈活性即插即用,人力資源能力也會更容易被業務主管掌握。

② 怎樣讓更多“素人”具備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是COE能力中臺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想要實現人力資源與業務的深度融合,相互加持,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每一個主管都懂人力資源,都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專業能力。當然,這件事情現在看起來極具挑戰,甚至有些天方夜譚。

但如果人力資源、財務、法務、流程與IT等能力都被模塊化、工具化、場景化,諸多中後臺的專業能力,就真的可以被前臺業務側更靈活地調用與掌握。在此基礎之上,人力資源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專業,工作模式與方法都會發生轉變,未來的組織也會變的越來越靈活。

七、OD工作的特點和底層邏輯

張磊指出:OD工作本身是一種方法,一種架構,一種思維,而不是工具。


OD本身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部分,一般被歸屬到COE業務裡。因為OD本身重架構、重底層思維的工作特點,以及OD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OD崗位的專業能力和影響力要求都相對較高。

OD工作應該更多關注“Why”,而不僅僅是“How”。凡事追問三層為什麼,或許才能找到問題背後的根因。如果僅僅快速響應,編織解決方案,很容易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表象怪圈,難以真正貢獻價值。


專訪前喜馬拉雅HRVP張磊: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組織發展?

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未來

—— 張磊送給人力資源從業者的3個小建議——


一、送給大家一句話——生活在你研究的人群裡

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對於人力資源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內容本就是與人打交道的,如果我們不能與我們研究的人群一起生活,大概我們很難了解到他們的真實訴求,很難洞察到他們的思維模式,很難真正的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句話——生活在你研究的人群裡。不但不要忘記,還要紮實踐行。

二、30歲以後,每年送給自己一句話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互通的時代,只要有心,三十就可以不惑。於是,30歲開始,我們就應該不斷沉澱認知,就應該不斷沉澱總結人生,就應該不斷迭代自我,進而實現自身的進化。

總結提煉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很多人力資源從業者最欠缺的能力。我們做人力資源的,特別善於捕捉別人的意圖,實現別人的需求。但要真正作對事情,卻是要自己有認知、有見地、有思考。更進一步,你是否可以通過既有的工具、模型、方法論,探尋到背後的需求原點、底層邏輯、哲學內涵,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程序化引用,這非常有意義。

真心希望每個人力資源工作者都能學會深度思考,這是人力資源做深做專的必備能力。而30歲之後每年送自己一句話,就是在不斷修煉自我。開篇的3句話,都是我送給自己的話,它們甚至比很多名人名言,對我價值更大。因為它們真正源於我的深度思考,匹配我的發展訴求,支撐我的自我迭代。

三、養成一個你覺得有價值、有意義,並且可以一直堅持下去的習慣

人力資源工作者,因為更多時候靈活性占主導地位,所以堅韌性往往偏弱。而如何鍛鍊自己的堅韌性,我覺得莫過於養成一種可以堅持終生的習慣。可以是跑步,可以是寫日記,可以是讀書,也可以是每日反省……堅持如一的習慣,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韌性,更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餐化的大時代環境中更多的沉澱,幫助我們不斷的突破自我。

仔細想想,還有什麼,比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升級自我,更有意思呢?

寫在最後


張磊

在無人注意的時候依舊保持細膩

在讚歎聲響起之後依舊繼續前進

抵達從未涉足過的領域

挑戰不可能的逾越

通向無數未來可能的智慧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