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窯與邢窯的異同

登封窯與邢窯的異同

登封窯和邢窯一樣,作為陶瓷里程碑式的歷史名窯,有很多共同點、契合點,同時又有很多的區別,就我在登封窯的相關工作中,一些新的發現和心得,與大家分享。

相同點:主要從三個方面簡單歸述下,

一、主要瓷種。若以傳統的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為界,邢窯和登封窯同屬於北方地區,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北方窯口。登封窯與邢窯品類都很豐富,如青瓷、白瓷、三彩等,但都主要以白瓷著稱,“南青北白”中的北白,即為邢窯,但不僅僅代表了邢窯,也代表了其他北方白瓷的高度。白瓷作為瓷器發展史上,青瓷之後的最重要瓷種,不僅符合國人的審美觀念,更為後來的化妝白瓷、彩瓷的發展、成熟奠定了基礎。

二、藝術價值。登封窯與邢窯都曾作為貢瓷,進入過政治上層建築,宋《元豐九域志》卷一載:“西京河南府河南郡,土貢蜜、蠟各一百斤,瓷器二百事,邢州鉅鹿郡一十事;耀州華原郡五十事;越州會稽郡五十事,四個郡共土貢瓷器三百一十事......。邢窯和登封窯制瓷技藝精湛,如隋代邢窯的薄胎器的厚度不足一毫米,製成的精細透光白瓷充分顯示了邢窯的高超工藝;葉喆民《中國陶瓷史》中提及登封窯的白釉剔刻花“......劃出花蕊、葉脈,精美異常,是登封窯獨樹一幟的代表之作”。諸多文人墨客也不惜溢美之詞,等等不再舉例。

三、市場活力。登封窯與邢窯都是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窯,生產的瓷器大部分服務於百姓。商品流向分別不同的階層,社會中的中低層收入人群佔有大部分份額,瓷器具有巨大的市場傳播度和社會認可度。通俗來講,相比於那些服務於特定人群的瓷種、窯口,民窯因為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所以更具有市場空間和市場活力,具有強烈的社會文化取向。在為人們的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從社會功能上來講,窯口的發展和成熟也具有反映人們意識層面的學術意義。

不同點:也從三個方向來闡述,

一、登封窯的瓷種,登封窯瓷種豐富,有青瓷、彩瓷、黑瓷、白瓷,同為白瓷,邢窯儘管早期有施化妝土的白瓷,但中後期出現了精細白瓷,發展為以精細白瓷為主流趨勢;登封窯卻另闢蹊徑,在施化妝土的白瓷上越走越遠,姑且稱之為“化妝白瓷”。這於登封窯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材料因素導致的登封窯發展方向的必然性。登封窯位於嵩山山脈核心區域,胎土為灰色,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施化妝土,再做成白瓷,所以往往為厚胎瓷,沒有精細白瓷的產生和發展。“化妝白瓷”的發展和成熟,為登封窯後來的輝煌埋下了伏筆,換句話說,也是因為“化妝白瓷”才成就了登封窯。

二、藝術效果,登封窯是裝飾著稱的窯口,唐宋時期出現的所有裝飾技法和裝飾題材,在登封窯幾乎都能找到。從軟筆裝飾都硬筆裝飾應有盡有,如細線劃花、剔刻、鑲嵌、鏤、雕、貼塑、印花等,其中以硬筆裝飾見長,尤其是“珍珠地劃花”裝飾技法,是登封窯的代表性裝飾技法。在同時期的磁州窯、密縣等,都有燒造,但是登封窯燒造的量最大、工藝最好,技藝也最精湛。“珍珠地技藝”是目前陶瓷生產工序中,最複雜的一個瓷種。考古名宿秦大樹先生甚至把“珍珠地”作為其判斷一個窯口技藝和規模的一種標誌。目前陶瓷業內也是把登封窯與“珍珠地”劃為等號。從時間上來看,“珍珠地劃花”是在早期的細線劃花技藝上,結合唐代金銀器的鏨金技藝,演變而成,是陶瓷裝飾的一大進步和創新。在其他窯口或者同時期也有成名的硬筆的裝飾技藝,如定窯的刻花、耀州窯的青瓷刻花等,但因為胎色和釉色屬於同色系,沒有對比色,就沒有反差和襯托,所以刻畫出的紋飾,不明顯,藝術效果寡薄,平淡無奇;登封窯的刻劃花,是劃破白色化妝土以後,露出裡面灰色胎體後形成的紋飾,紋飾是有白色和灰色形成的雙色結構,或者複色結構,這種色彩結構,有對比,有色差,表現力更強。“珍珠地”更是加強了這種表現效果,其在刻劃過的陰線狀紋飾周圍,用管狀工具戳上一個個“珍珠”,同時又鑲嵌了一層紅色色料,“珍珠”是輔助性紋飾,用於襯托主體紋飾;色料燒成的紅褐色效果與白色的反差,比灰色和白色的反差更大;這些構成因素打破了原來的統一場景,有閃光點和敏感區,更容易捕捉視覺界線和意識重心,所以效果出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更能直擊人心。

三、發展歷程,邢窯鼎盛時期在唐代,晚唐已經衰落,登封窯鼎盛時期是宋代,邢窯鼎盛時期,登封窯還處於蓄力階段。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登封窯的陶瓷史不僅僅侷限於宋代,從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以來,從裴李崗、仰韶、龍山、二里頭歷經商周兩漢,一直到唐宋盛世,再到明清,歷經千年,窯火未熄,尤其是登封君召南窪遺址白陶的發現,更是填補了由陶到瓷的過渡。登封窯陶瓷史發展脈絡清晰,連貫、完整、有序,被譽為“陶瓷活化石”,是陶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陶瓷,登封窯是最好的一個切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