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三个门槛”

一些人总是把“富国”等同于“发达国家”,甚至把“工业国”等同于发达国家,其实迈入发达国家除了人均收入门槛,还有3个“富国”特别是“石油富国”难以企望的门槛。


发达国家的“三个门槛”

1、工业化

工业化要求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人口超过农业总产值与农业人口。最早实行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标志是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来扩展到欧洲与北美,在1870年左右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只有英国、法国、美国与德国,其他国家还“在路上”。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了19世纪的霸主,紧跟着英国完成工业化的法国成了“二号霸主”,19世纪基本上是英国与法国的“时间”,这也导致这两个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殖民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角”是美国、德国与英国,并扩展到日本、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日本、俄国则是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晚晴的洋务运动,但中国比起俄国、日本的工业化要落后得多,更遑论“第一梯队”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与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国与法国,这也导致德国发动了挑战英法霸权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在苏联与日本如火如荼进行,美国、德国也在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到了1938年,全世界的工业国主要是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当然还有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苏联能够组织上千万全副武装的军队,而中国人口是任何一国的4倍以上却只能组织六百多万大军,关键就是因为中国工业不发达。如果中国工业能够为两千万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则哪个国家能够挑衅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扩展到中国、印度与“亚洲四小龙”。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近代百年饱受武器精良的外敌入侵之苦。抗美援朝中国军队有能力对抗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固然是人民解放军积累20多年的战争经验处于巅峰时期,也是东北重工业提供了物质支持。苏联提供了30多个师的武器装备算不了什么,真正有用的是苏联提供了大量武器的设计图纸,中国有能力仿制甚至改进。上甘岭战役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射了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但志愿军也发射了40余万发炮弹,其中25军45师的3个团竟然消耗了10.65万颗手榴弹、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这是淞沪会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队甚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的苏联守军从单位时间的密度上无法想象的。

中国在“前三十年”基本就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才能在20多天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倾泻88万发炮弹(不包括18万枚火箭弹),而且只用了后勤储备物资的六分之一,可想而知中国工业化带来国防实力的提高。1978年的中国虽然贫穷,人均收入全球130多位,但中国基本上能够生产当时各种武器装备,中国战争潜力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觑的。中国长期不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工人身份,也就导致直到今天中国工业人口都难以超过农业人口,中国的“工业化”还在路上。

2、后工业化

后工业化是对完成工业化建设国家与地区的要求,即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与总人口超过工业总产值与总人口。第一批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是英法美德日意等老牌工业强国,这些国家“有闲阶级”滋生。后来陆续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了“24个典型发达国家”。

农业解决生存问题,工业化解决发展问题,第三产业发展则意味着整个社会进入“享受”阶段。正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每天不足8小时工作甚至每周不足5日上班,都足以保障社会正常运转,这就出现了“时间剩余”。既然有大量的“剩余时间”,这就使得服务业不再是为极少数达官贵人或者有闲阶级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一线产业工人都可以通过每周不足40小时劳动满足家庭需要,这当然导致他们有时间去“消费”甚至有“剩余时间消费”的新需求。

产业工人收入的提高,让他们有“剩余时间”去消费,也有“剩余资金”去消费,这就为第三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创造了条件。工人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提高他们的收入其实也是增加他们的社会购买力,缩短他们的劳动时间也是增加他们的消费时间。产业工人有时间消费,也有资金消费,这样的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德国扩张与苏联解体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过于重视工业而忽视了第三产业,这不仅导致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被抑制从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且导致第三产业难以发展从而大量人口不能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科学技术越发达,第一、第二产业所能容纳的劳动者就越少,“工人失业”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困境,国内市场狭小更是导致这些国家不得不对外扩张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如果德国及时发展第三产业,这不仅会大量转移“失业工人”,而且会充分利用本国六七千万人口的庞大市场消费国内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哪里需要对外扩张去挑衅英法霸权?

苏联也是如此,长期“扩大积累,压缩消费”,问题是生产了大量的工业品该怎么办?海量的飞机坦克大炮甚至核弹头,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能够怎么办?如果苏联从赫鲁晓夫时代就采取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收入、放宽对第三产业的限制,那么毫无疑问苏联就不再是“工业化”而是及时进入“后工业化”。农产业“够吃就行”,工业产品“供应自己与盟国就行”,第三产业才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知道苏联巅峰时期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80%,而且这是第三产业不发达情况下实现的,可想而知苏联工业化的可怕程度。一个国家重工业超级发达,农业与轻工业落后,第三产业不发达,它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德国那样发动战争从而被揍趴下,另一种是苏联那样被经济畸形发展拖垮。

中国进行了40年改革开放,是时候缩短劳动时间(厉行40小时工作周制)、提高劳动收入(薪酬的GDP占比不能低于40%)、放宽对民间经济的限制。这样进行20年的“后现代化”,中国赶超美国才是理所当然。民间经济才是“人民经济”,老百姓富起来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城市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带动的,大量农村剩余人口涌现城市,城市人口逐渐攀升甚至超过农村人口,这就是城市化。英国的城市化是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来完成的,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被迫流入城市寻找生存出路,他们是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美国、德国的城市化,而是市场刺激导致的,农民发现在城市做工比在农村更能获得劳动报酬。

苏联的城市化则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实现的,通过压迫农民来积累工业化资金,因此能够“进城务工”都属于“国家工人”。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则是改革开放“鼓励打工”来完成的,进城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种田,这就导致数亿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一小部分是“打短工”,大部分都是“长工”,甚至有些人在城市里买房置业成了“市民”。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花钱买户口”所导致的,“买房送户口”成为改变身份的关键。

中国避免了英国城市化的“血泪之路”,也避免了墨西哥、菲律宾等国“大城市贫民窟”的灾难,而是井然有序采取“双轨制”模式,既避免了农民涌入城市制造“贫民窟”,也推动了城市化稳健发展。不过,中国的城市化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这就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城市化。例如户可以采取“分段式管理”模式,在户籍人口不超过200万的城市连续居住满12个月且有正常收入、在户籍人口不超过500万的城市连续居住满24个月且有租房或者购房、在户籍人口不超过800万人的城市连续居住满36个月且有租房或者购房、在户籍人口不超过1200万人的城市连续居住满48个月且有租房或者购房、在户籍人口超过1200万人的城市连续居住满60个月且有缴纳个人所得税,都可以登记为该城市户籍人口。

城市化可以保持一定的规模,例如超过1200万户籍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保持20个左右,这些城市授予省级(直辖市)待遇;户籍人口超过800万不满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保持40个左右,这些城市授予副省级待遇;户籍人口超过500万不满800万人口的“较大城市”保持80个左右,这些城市授予地级待遇;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不满5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保持150个左右,这些城市授予副地级待遇;不满200万人口的城市,当然只能是“县级市”。县级市区别于县,必须满足“非农业人口过半数”,否则这种城市就名不副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