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健已然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直銷不應被一筆抹煞

本文來源:第一直銷網

作者:鬱荼

編輯整理:第一直銷網


權健已然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直銷不應被一筆抹煞

在2018年12月25號之前,誰也不會想到,直銷行業的2018年,會以那樣戲劇的方式結束。

當天,知名自媒體公眾號“丁香醫生”發佈文章——《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引爆輿論熱點。

距離丁香醫生髮文炮轟權健,剛好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於直銷人來說,這是一個黑色的月份,整個中國直銷行業,都被籠罩在“權健事件”的陰影之下。

輿論炙烤中的直銷

2019年1月1日,天津市公安機關對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立案偵查。1月13日,權健公司束某某等16名犯罪嫌疑人被檢方批捕。

從丁香醫生髮文到調查組進駐再到批捕,只有短短20天的時間。20天,一個風光的百億企業,轟然倒塌。

權健事件告一段落,輿論風暴卻並未因此停息。丁香醫生的發文猶如一根導火索,徹底點燃了各路媒體對權健、對保健品以及對直銷的圍剿。

更多的企業被牽扯進來,河北華林也布權健後塵,因涉嫌傳銷被查。其他企業則猶如被架在了輿論的火上烤,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女孩、絕症、保健品、傳銷這些字眼,極易觸發大眾的敏感神經,丁香醫生利用這些煽動了一場輿論的狂歡。於是,有媒體如法炮製,連發十數篇文章,將另一位生病的小女孩與另一家直銷企業搬上輿論場。事後卻被其他媒體證明小女孩生病在前,吃保健品在後。

媒體引發輿論,輿論點燃了公眾的情緒,但情緒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無意再覆盤整個權健事件和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但權健事件對於行業造成的影響,並不是相關負責人被批捕或者百日行動結束就能消解的。

對危機抱有敬畏之心,這是權健給其他直銷企業上的最生動的一課。其實以前,傳統媒體和行業媒體針對一小部分直銷企業違規行為的報道並不少見,但這並沒有引起企業足夠的重視。

那是因為,這一類報道,往往只能在行業內造成一定的影響力。這些新聞都沒有成為全社會級別的熱點。這讓權健和一小撮違規的直銷企業放鬆了警惕,大有“任你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大無畏”。

草蛇灰線,伏脈於千里之外。2013年,權健賣給小周洋一家的產品才區區幾千塊錢,相比於權健當年的幾十億業績,少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權健看重的並非這幾千塊錢,而是一個“治癒癌症”的經典案例。不知道這個編造的故事,又幫助權健收割了多少人的錢袋子。

而束昱輝也絕不會想到,那張與小周洋一家的合影,幾年後竟然成了權健的催命符。

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引發一場海嘯。直銷企業應該認識到,任何處理不當的小危機,都有可能成為日後讓人猝不及防的“灰犀牛”。

戴著鐐銬跳舞

權健已然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直銷不應該被一筆抹煞。

直銷只是一種銷售模式。但中國直銷,一直是帶著鐐銬跳舞的,一隻腳拷著“監管”的銬子,一隻腳拷著“傳銷”的銬子。

先說監管。

簡單回顧一下直銷的發展史。上世紀80年代末,直銷(當時還叫傳銷)進入中國,沒幾年就被“聰明的中國人”玩壞了,老鼠會、金字塔式騙局猖獗。於是1998年4月21日,政府宣佈全面禁止傳銷。2001年,中國加入WTO,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在加入WTO三年後,要實現直銷合法化。

但是傳銷造成的社會經濟動亂,實在讓監管層心有餘悸。一方面不得不放開直銷,一方面又怕完全放開以後管不住。

怎麼辦呢?那隻好不完全放開了。

於是乎,政府承認直銷的合法性,頒佈直銷牌照,但是設置很高的市場準入門檻,並且規定只能單層次、嚴格限制區域、限制產品品類。

《直銷管理條例》,或許是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最優解。但卻導致了直銷長成了今日束手束腳的怪胎。

在這個網上都能買房買車的年代,直銷卻還只能賣六大類產品;海淘都能買到大洋彼岸的包包化妝品了,直銷卻還只能在限定的區域內做生意。

這幾年,關於放開多層次、放開區域、產品品類限制的討論一直不曾間斷過,但監管層有他們的擔憂。不放開就這麼亂了,放開以後豈不是更亂?

對於監管層來說,風險防範要比促進發展重要得多。

出身不好,還長殘了。直銷就是這麼悲催。

再說傳銷。

直銷和傳銷,二者本該完全對立,卻又時時刻刻被捆綁在一起。伴隨著《直銷管理條例》頒佈的,就是《禁止傳銷條例》,打擊傳銷和規範直銷也成了監管常態。

在合法和非法的界線上,直銷和傳銷像楚河漢界一樣被分割在兩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二者卻常常被模糊了邊界。

以至於,在公眾眼中,直銷就等於傳銷。權健事件爆發後,其他直銷企業也遭到討伐,很多人恨不得將整個直銷行業一鍋端。無論多少次重申直銷不等於傳銷,依然還是有叫不醒的人。這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所有直銷行業從業人員要面臨的巨大難題。

一小部分直銷企業或是經銷商確實有涉傳的行為,這個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這不是直銷的原罪,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所有直銷企業。

這就帶來了第三個問題,公眾對直銷的誤解。

長期以來,直銷行業像是一所圍城。和婚姻圍城不同的是,在直銷這座圍城,裡面的人覺得外面的人是傻子和瞎子,外面的人覺得裡面的人是瘋子和騙子;裡面的人想拉外面的人進來,外面的人卻想拉里面的人出去。

就是這樣的“偏見”,讓直銷不僅要帶著鐐銬跳舞,還要被大眾的刻板印象所束縛,以至於處處碰壁。

以上的這些問題,是法律、監管、直銷企業、直銷員、媒體、大眾、社會環境等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在雪山崩塌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換句話說,這個鍋,不能由整個直銷行業來背。

大浪淘沙金不換

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13個部門召開聯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商務部將暫停直銷經營許可審批,並對直銷領域的傳銷嚴格查處,該取消備案的取消備案,該撤銷網點的撤銷網點,直至吊銷直銷牌照。

緊接著,各家直銷企業密集發佈公告,響應百日行動,同時巡查市場、規範培訓等一系列動作也接連落地。

回想2015年、2016年,十幾家內資企業獲牌,彼時行業人士紛紛預測直銷牌照將很快破百,還有很多直銷企業高喊著五年百億、十年千億的遠大業績目標。

當時的繁花似錦,與現在的烈火烹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兩年,還有一個行業同樣經歷了野蠻發展之路,那就是P2P。高峰時期,P2P平臺大概有六七千家。

在2018年上半年以前,國家對於P2P的監管方向還是“合規備案”。但是下半年,P2P平臺出現集中性“爆雷”,逾期兌付、清盤退出、失聯跑路等現象層出不窮。

就在前幾天,監管部門下發《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該文件要求,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

這場清退,對於P2P行業來說,幾乎等同於“一刀切”了。天津市互金監管部門人士透露,在這場清退行動中,天津有望通過驗收的平臺可能只有一家。

相對於P2P行業來說,直銷目前所面臨的狀況要好得多。一來百日行動的文件標題中只提到了“整治‘保健’市場亂象”,而並非專門針對直銷行業。二來,直銷是實體經濟,與P2P所處的金融領域還是有所區別。

但這次整治行動對於直銷企業來說,打擊依然是很沉重的。直銷牌照暫停審批、嚴重違法的將被吊銷牌照,監管的明確也釋放了直銷企業將來要面臨的巨大風險。

可以說,這一個月,以及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整個行業都將為過去的野蠻發展買單。

雖然不會被一刀切,但強監管是必然的。過往監管標準和制度滯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或許也會倒逼政府重視起法律法規的重新修訂。

百日行動已經過去半個月,從目前各地政府開展的約談會和企業自查自糾的情況來看,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效。

但百日行動並不能解決直銷行業的痛點。正如一位媒體人所言,“短期、運動式執法終究不能代替長期的法治常態建設,也不能代替更現實的監管體系優化。”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在當前的輿論和政策環境下,直銷企業應該積極配合國家的檢查、應對媒體的監督。把直銷拉到太陽底下,暴曬一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大浪淘沙過後,相信剩下的企業會越來越好。

我們也應該堅信,中國直銷不會亡,因為這個行業背後,還有幾百萬直銷人的身影。對於他們來說,直銷不僅僅是一種模式、一份工作或是一種兼職,還是他們的生活與夢想,這些寄託持續散發的光與熱,終將驅散籠罩在中國直銷之上的重重陰霾。

權健已然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直銷不應被一筆抹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