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演义(二)

​排球星空,与你分享排球资讯与快乐。

五、历史选择

如果说:是中国女排辉煌的历史最终选择了袁伟民,同时也是袁伟民开创了中国女排壮丽的新篇章。这话今天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了。但是,在当时恐怕没人敢公开的这么说,甚至没人敢这么想。那就让我们回到当初吧:

中国女排演义(二)

袁伟民

1974年中国女排在第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仅名列第十四,成绩非常差。1976年国家体委任命刚刚从国家男排退役下来的袁伟民出任国家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曾经是国家男排的主力队员,位置是主二传,曾任国家队队长,身高是1米84。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一般来说,排球队的二传,篮球队的组织后卫往往在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的比例较高。主要是这个位置的人在打球时往往就是球队的核心,要承担把场下教练的意图及时实现在场上的重任,同时,还要有忍辱负重的气量,有独到一面的能力,有敢于挑战的勇气,有及时求变的机敏。这也都是一位教练员所需要的各种气质。

具体到排球队中,也还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一般来说,担任主二传的队员掌握排球中扣拦发垫传的五大基本技术往往是队中最全面的:传球就不用说了,那是二传的看家本领,本来就优于其他位置的队员;发球和拦网两项也不必说,二传在比赛中肯定离不开这两项,比赛中必需在前排能拦网,到后排能发出有攻击力的球,否则,就不能登场打主力;垫球分防守垫和一传垫,二传的防守能力在没有自由人的年代排球比赛中,是队中的核心,现在即便是有了自由人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和二传的后排站位有关,不多讲了。

现在的二传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垫接一传,但是在四二配备的年代,二传必须要接一传,而且还要接的好,接的稳,这既有二传队员在选才时就要优先考虑手感好有关,也和四二配备中二传场上站位和场上定位有关系;扣球的技术一般来说二传运用的少一些,但是在当年主打四、二配备的比赛中,也是要有此项很优秀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以战术组合为主的中国队,二传参与各种跑动进攻的套路非常多,二传如果只会跑掩护,实际上不能扣出有杀伤力的球,很快就会被对手识破,那这个掩护就废掉了,这样的二传那里还能上的了场。

而1米84的身高,在男排中稍显的矮了一些,但是,在当时的女排队伍中,虽不比最高的队员高,但比多数女队员还是高一些的,这样的身高,在女排队伍中亲和力当然好一些啦。

这样综合一分析,袁伟民能出任当时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也就是非常合理了。

而当时由于中国女排的起点不高,袁导的自由发挥空间反而大的多。特别是在选队员,组队伍,定打法这些关键的工作中受到的干扰几乎没有,为中国女排的日后腾飞营造出了非常好的环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中国女排演义(二)

张洁云

六、全新理念

袁伟民一上任,就推出了他的全新理念,就是要走高大化的道路,要走力量型的道路。

在袁的高快结合的建队原则指导下,他组建了他的第一支队伍,名单如下:

主教练:袁伟民;教练:韩云波。

二传手5人:孙晋芳(1955年,1米76),张洁云(1956年,1米75),陈招娣(1955年,1米75),王嘉琴(1955年,1米795),王爱香(1955年)。

主攻手5人:杨希(1956年,1米79),张蓉芳(1957年,1米74);李文秀(1957年,1米78);施美莲(1953年,1米80);安徽队:杨素娟(1米80)。

副攻手5人:曹慧英(1954年,1米81),沈散英(1954年,1米82);韩晓华(1957年,1米86);齐丽霞(1954年,1米82);曹淑芳(1951年)。

纵观这支队伍,有发现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这也充分反映出了袁伟民之后执教的基本理念,这也为袁导带领中国女排走向辉煌打下了最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最先进的理念,成为最有效的保障。

第一个特点:搞五湖四海,不搞个人小圈子。15名队员来自国内9支运动队,谁有潜力就选谁,完全不搞个人的小圈子。国家队中过分强调地方特色一直是饱受诟病的一种现象。要从内心到行动完全摆脱这个阴影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原因都很多。

但是,袁伟民能够出于公心,一组队就带了个好头,为今后大胆要求队员,严格训练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多说几句。这支队伍的教练员韩云波来自八一,但是八一队入选的队员只占四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那个年代只有八一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队员,而且八一队是军队建制,队员一入队就有机会转干,这些福利在当时是相当诱人的,所以,不仅是女排,各个项目在内,八一队都是集合了国内最优秀的运动员。

三大球更是如此,某个时期中国男篮的首发几乎就是八一队的全班人马。袁伟民来自江苏,这支队伍江苏队就来了二名二传,今后我们还会讲到,江苏历来出优秀二传,这和她们有名著名的二传教练张然有关,而袁伟民自己也是张导的学生。而直到今天,国内组队受地域影响,搞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都影响到国家队的整体实力,影响到国家队的比赛成绩。对比一下当年的袁伟民,真是有云泥之别。

第二个特点:强调高度与力量,初探高快结合的新路子。这支队伍的高大化在中国女排是创了记录的,主攻手普遍在1米78以上,副攻手全在1米80以上,二传全在1米75以上,这中间张蓉芳是个例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例外,后面再说吧。这样的身高条件在当时的亚洲绝对领先,放在国际上也是不处下风的。中国女排的组建原则能不能,该不该优先突出队员的身体条件,高大队员能不能练好下三路功夫,这在当时都是很有争议的话题。

不过,那时候的国家队还带着队员练基本功的,不象现在国际流行的做法,进队以后主要练配合,强化基本能力,个人的基本功问题是要在母队完成的。所以优先看身体条件的选人标准其实一直贯穿在袁伟民执教的始终,不过,这和当时运动员运动队职业化严重不足的现实有关。

第三个特点:放眼未来,主张队伍年轻化。这支队伍也非常年轻,最大的只有一位来自陕西的副攻曹淑芳,25岁;其他的队员全部在23岁以下,全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三分之一的队员年龄都在20岁以下。按今天的标准,这就是一支由U20和U23组成的队伍。

袁伟民的能力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袁导这么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按照他的规划就是:一年内队伍要成型,要搭建好主力阵容;三年内队伍要出成绩,要进入亚洲的决赛,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五到六年走到世界的最前端,其实就是要拿世界冠军的含蓄说法。所以,队伍的中坚力量必需年轻化。之后,袁导带队始终坚持队伍的新陈代谢,确保队伍始终生机勃勃,可以说是从他组队初期就打下了基础。

第四个特点:注重全面与均衡,创造属于中国女排的特色。现在说说张蓉芳入选的问题,张的身材确实不高,弹跳也不算出众。但是,张的进攻非常灵活,跑动积极,效果很好。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说袁是在做一高一快的搭配,变化节奏和对手周旋,甚至中国男排一个时期也选择走了这样的道路。

其实,袁伟民走的是全面与均衡的路线。张在队中的作用其实就是今天保障型主攻的作用,只是当时没有这种说法。高快结合的队伍没有一传就成一句空话;发球得分制的时代,没有防守就不可能在世界大赛中走到最后。所以,主力阵容中有陈招娣,张蓉芳这样的小个子队员,队伍中有张洁云和后来的李延军这样的后排替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中国女排演义(二)

杨希

七、确立核心

袁伟民是主二传出身,他组队伍也自然就会非常重视主二传的人选。另外,这支队伍此时是按国际女排流行的四二配备要求搭建的,选好二传,同时要定位谁是主二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据说他第一个挑中的队员就是后来这支队伍的核心,场上队长孙晋芳。这个说法后来也无法考证了,因为,宣布国家队的组成是一批队员一块公布的,不是一个一个的单个崩出来的,所以很难说清楚谁是第一个入围的队员。何况,当时的队长可不是孙大队。袁家军亮相的第一场比赛孙也不是首发,而是技术更加细腻的张洁云。

不过,也许正因为袁自己是打主二传出身的,所以并不在意入队时二传手的专业技术,他相信以他的能力,纯技术的问题他是可以亲自操练出来的,这个信念在后来他为孙晋芳选接班人的时候再度体现出来,这是后话了。让孙当二传,而且是担当主二传在业内也有争议,很长时间以后,日本名帅山田重雄先生仍然不看好孙晋芳,甚至公开说过:袁用孙当二传最多只能打到世界第三。

其实,孙晋芳是不是被袁伟民第一个选中的队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袁导确实很快就确定在重大比赛中由她来打这支队伍首发的主二传了,而且一直坚持到她退出现役。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袁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定出任主二传的人选比赛气质相当重要,场上要敢打敢拼,要敢于担当,思路要敏捷,执行要坚定。

在技术方面,二传手还要有出众的一传和防守能力,对比这支队伍最后保留下来的三位二传手,孙晋芳和陈招娣在气质方面相当突出,张洁云的二传专项水平更出色一些;其他技术方面,陈的一传和防守在全队都是属一属二的,孙的防守则更胜一筹;比赛气质方面,孙则更沉稳、更全面。整个比较下来,袁确定了由孙出任主二传,陈打对角,张做陈的替补,这个模式一直到三位队员最后退役都没再变化过。

当然确立核心也要有一个过程,以当时孙的资历和水平,在场上任主二传尚且有争议,直接担任队长显然难以服众。所以,这个时期的大队长是暴力副攻曹慧英。其实一开始,袁有心让另一位优秀副攻齐丽霞当此重任的。齐是当时这支队伍中名气最大的选手,受过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是必然在业内被公认为技术出众之人才会有的待遇。

此时,齐在副攻位置的技术全面性上也是高于曹的。但是,齐的进攻不具备曹的力量,场上气质不如曹那么有鼓动性,尤其的拦网的震慑力不如曹那样强憾,而拦网直接得分在场上压抑对手气焰,鼓舞本方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不得不承认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选手来自八一队,做为八一队的队长曹慧英出任这一届国家队的队长是比齐丽霞更合适一些。

尽管如此,袁导还是注重在各个方面下大功夫打磨孙晋芳,有意识的培养孙晋芳。所以,当1978年曹队长因重伤离队休养时,孙晋芳自己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是袁伟民坚决指定她出任国家队大队长的职务。这自然既是袁导早就就有此准备,此时又正是水到渠成之时。

中国女排演义(二)

陈招娣

八、艰难起飞

队伍年轻,球员年轻,教练也年轻,刚组建的中国女排人高马大,看上去蛮唬人的,但是,真刀真枪的上阵打球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出现了在比赛中输给了当时的全国冠军陕西队。而进到队中的个个都是各自地方队的头牌,光是地方队的队长就一个巴掌都数不过来,训练和配合可不是那么容易。新一届中国女排就在这样重重困难下艰难起飞了。

袁伟民不愧为一代功勋教练,他先从严格带队伍入手。袁伟民的训练理论还是来自“三从一大”,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他摆脱不了。但是,袁伟民过人之处在于:一,不迷信所谓的主力队员。二,艰苦训练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

袁伟民接手主教练之后,很快就总结出了自己的建队理念:队伍要建立主力阵容,但是不迷信主力队员。主力框架大概就是7、8个人,首发也是从这几个人中产生,但是,一不固定不变,二如果有首发队员发挥欠佳,不管名头多大,也要立即换下。同时,越是主力队员,袁伟民平时要求越是严格,早期从建队时的当家花旦,第一个世界级明星队员曹慧英,到广受日本球迷喜爱的,被称做世界第七主攻手的杨希;后期到队中核心孙晋芳,美到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再到队中绝对主力,名震天下的的郎平,哪个队员训练不达标他就狠罚,哪个队员场上不发挥,他就坚决拿下。适应不了他这一套理念的,再好条件的队员他也不放任。

当然,如果说袁伟民只是铁石心肠也是不全面的,他也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严归严,但是不死板,不僵化;管归管,但是讲道理,通人情。看看几个训练场上的故事吧:

一、训练场上一丝不苟,主动加练也要达到高标准。陈招娣人称独臂将军(后来她还真成了将军了),性格泼辣,袁导有一次加练她的防守,由于要求太高,把她给练毛了,心想是我主动要求加练的,你还这么大的强度和难度要求我,太过分了,站起身来就要走。袁伟民毫不客气的说:想练就练,想走就走,没那么便宜,你敢走,明天第一个就练你。这话说的一点情面也不给。招娣那受得了这个气,一怒之下,她穿上袁伟民的羊绒背心(那个年代,无论从价值来论,还是从市场稀有程度来论,这可真是件宝贝)继续练滾翻。袁导也是真够大气的:你穿就穿,翻就翻,羊绒背心价值再高,再难买,只要你肯练,我不在乎。这么一来,招娣自己反而消了气,练出了成效。

二、核心队员要处处带头,不仅要练好还要练的顺。还有一次是练孙晋芳,原因是不知什么原因惹的已是大队长的孙大队心里不爽,训练时一直是标致性的撇着嘴。要说孙晋芳这脾气大是出了名的,平时队里也没几个人招惹的了她,就这,她还是看不上攻手们的扣球,有时在场上打着打着,不知怎么着就先把她给气着了,难听话脱口就出,真能噎你个倒仰。袁伟民非常欣赏她的比赛气质,但也真头痛她这个性格。这回可逮着了,那可不能放过。

袁导把大家招呼过来说:今天小孙练的气不顺哪,咱们给她练顺了,什么时候她说气顺了,什么时候咱们才停止。说完就开练最艰苦的防守。说实话,自从当上了队长,小孙的觉悟真提高了不少。虽然是一肚子的不高兴,但是,还是接受了这场单兵操练。最后,脸还是个长脸,至少嘴不撇了,而且终于当众说出了:指导,我气顺了。袁伟民的人性化管理也体现出来了,小孙能当众说出这句话,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没必要再较真了,所以,操练结束。

中国女排演义(二)

孙晋芳

但是,接下来,袁导可不能就此罢手。训练结束后,袁导及时找小孙谈心:你是二传,又是队长,比赛中我们教练的意图只能通过你来实现,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你都必须坚决执行。还要带动大家一块执行,你老在场上耍小性子怎么行呢?有什么问题下来再解决,你怎么能把情绪带到场上呢?现在队中新人不少,你是老队员,又是场上核心,我们还指望你在训练比赛中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呢。

还别说真遇到困难了,只是稍不顺心,你先带头甩脸子,使性子,那这训练还能进行吗?就你这性子不收一收,脾气不改一改,到了赛场上,那可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真遇到困难怎么打?我们教练员的意图再好,你不执行,怎么有效果?你看看苏联队和日本队的教练和她们的二传手之间的关系多么融洽,为什么人家能拿世界冠军?你这么聪明个人,这些道理你还不明白吗?一番话说的入情入理,倔强的小孙也是心服口服。

袁伟民就是这样带领队伍,训练队伍的,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就这样逆风启航了。

中国女排演义(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