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進入到600km續航時代,我卻有了新的憂慮

徐和誼的那個“續航並非越長越好”的觀點,至今記憶猶新。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電動車續航能夠保障基本通勤需求即為一臺合格的電動車,從泛用性上來說,電動車在為被燃油車制約的消費群體提供新的選擇,所以電動車應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應該遵循消費者需求方向。

續航一定越長越好嗎,其實未必。

電動車進入到600km續航時代,我卻有了新的憂慮

燃油車的續航里程,在產品設計之初企業也會斟酌考慮,一方面考慮更大載重對能耗的影響,另一方面考慮油箱重量對操控的影響,而且更大的油箱要佔據到更大的空間,影響內部空間表現。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是最簡單的擴大油箱提升續航成績,企業也不願意這麼做,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是基礎建設能夠保證燃油車隨時隨地補充續航里程。

電動車考慮到無法快速補充續航里程的客觀因素,里程焦慮症要比燃油車更加明顯,且獨特的產品特性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使得電動車無法在高速上仍然有著出色的續航表現。

電動車進入到600km續航時代,我卻有了新的憂慮

從目前的行業導向上來說,里程焦慮症要比其他產品短板更加明顯,所以企業需要做的便是提升產品續航表現,弱化過分短板的里程問題。

但急功近利容易出現問題,在追求續航這條路上,隨著補貼退補以及特斯拉競爭加劇,核心技術研發上速度必然受到影響,目前車企的發展思路上來說,活下去要比攻克技術難題更為重要。

2019年,一篇名為《2019,造車新勢力倒閉年》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熱議,直接指出了新勢力企業生存的壓力以及困局,當生存都成為問題時,技術難題將被企業拋至腦後。

電動車進入到600km續航時代,我卻有了新的憂慮

如果說不能把續航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那麼越長的續航並不代表越強的競爭力,對於電動車來說,安全、操控、服務以及保值率這種直接關係到使用狀態的表現力,同樣需要完善。

面對著上半年400km,下半年就奔著600km續航就去的一票電動車,我的焦慮點在於,電動車續航里程的不斷提升,是否是因為單純提升了能量包體積擴大了儲電量,以此帶來更長的賬面續航成績。

但因此增大了自重導致百公里耗電量也因此提升,但事實上技術是沒有本質提升的,這也是徐和誼此前擔心的,一味提升續航並不是一件好事兒。

電動車進入到600km續航時代,我卻有了新的憂慮

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最近上了熱搜,原因是這是幾年以來真正意義上技術突破產品。

通過革新設計、做工、材料組成來提升電池包的密度以及安全性,通過真正技術革新來提升電動車整體表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突破,但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是比亞迪。

一方面比亞迪擁有強大的實體制造業做支撐,有更多的能量分派出去做好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比亞迪本身就是行業先驅,即便如此行業發展至今天,技術突破速度也仍然比較緩慢。

中國乘用車市場發展較快,但技術突破不快,原因就在於行業缺少頭羊,在技術突破上的動力,沒有想象中的強。對於更多新能源企業來說,眼高手低無法真正靜下心來攻破技術難題,那麼單純靠擴大電池包帶來的600km續航,真的是一件好事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