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夏文化研究傳播要在大眾化、國際化上下功夫

中新網洛陽10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提出,圍繞“二里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傳播”這一重大任務,要在打造突破性、標識性成果上下功夫,要在多學科融合上下功夫,要在大眾化、國際化上下功夫。

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政府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9日下午在有“最早的中國”之譽的二里頭夏朝都邑遺址舉行,高翔在座談會上講話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已經開展61年,已奠定在中華文明史、國家起源史上的重要地位,並確立二里頭遺址是夏都、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重要認識,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實證。

高翔強調,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也好,夏文化研究傳播也好,最終落腳點都是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要讓人民群眾分享、讓世界各國人民分享。其大眾化、國際化的重點工作,一個是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研究傳播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另一個是夏文化話語體系構建。

在學術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他指出,重在學術研究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把艱澀難懂的專業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普及性讀物;把侷限於書齋裡、知識圈的學術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使理論成果在提升大眾文化素養、增強大眾文化自信、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獨特作用。

在夏文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方面,他認為,要以中國史觀、中國史實、中國史料、中國考古為前提,以二里頭遺址等諸多早期考古發現為基礎,科學闡明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和發展,準確解讀夏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深刻闡釋夏文化的歷史必然和基因譜系,努力建構關於夏文化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凝練夏文化獨特的標識性概念和表達方式,從而牢牢把握中華早期文明的解釋權與傳播權。

高翔表示,推動二里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傳播的大眾化、國際化,應儘快開展和落實以下七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夏文化及相關重要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長、中、短期規劃;二是加大二里頭、陶寺、新砦等夏代重要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力度;三是展開二里頭、陶寺、新砦遺址保護區等區域空白點的勘探,對一般居民生活區、遺址邊緣等開展調查、勘探和發掘,全面摸清地下遺存分佈狀況;四是組織開展項目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研究專項中,設立“夏文化研究專題”,組織全國學術界多學科力量集中展開研究;五是組織出版一批學術專著、發掘報告和普及性讀物,併線上線下同時發力推送傳播;六是組織好博物館展陳工作,進一步完善有關夏文化以及中華早期文明的文物展品、豐富展陳形式,舉辦夏文化及重要遺址考古文物專題展覽、中華早期文明專題展覽等;七是圍繞夏文化及重要遺址考古專題、早期文明與夏文化等主題,舉辦學術論壇、講座、發佈會和國際性學術會議。(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