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隐藏的80后,有你一份吗?

阅读之前,可先点关注哦,不要错过每次走心推送


正在隐藏的80后,有你一份吗?


01.

6年前朋友圈诞生的时候,最小的90后才14岁。

80后才是活跃在朋友圈的主力军。

那时萌娃、美食、旅行,甚至路边拍下的一朵野花都是值得分享的。

我的朋友在哪?做了什么?心情如何?

刷一刷朋友圈也就知道了。

可谓是时代改变了你我之间的距离!

而如今,你在朋友圈还能看见几个80后的身影?

我们家有4个80后,其他3个人的朋友圈已停更,说是「没什么值得“晒”的、没意思」。

只剩下我还在兢兢业业地转发着公司的广告。

而我的朋友圈里,除了偶尔打卡的90后和各种微商在蹭流量,已经甚少看到80后的朋友发动态了。

我曾特别喜欢看一个同事的朋友圈。

她喜欢徒步和摄影,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她的作品以及情感饱满的文字,我每次都看的很认真。

后来很久没见到她发圈,偶然一次闲聊我就问了她这事。

没想到她回了我六个“哈哈”,说:现在也发,不过是仅对自己可见了!

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因为我也喜欢发仅对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拒绝分享,在80后群体中已是共象。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老朋友,我下意识地去翻他的个人相册,想看看他的近况。

但他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已经是一年前的了。

没办法,我只好发私信问他:最近咋样啊?

他秒回:老这样子呀!

老兄,你倒是说说老样子是啥样子啊!

不过,我并没有追问下去了。

以前聊天时,他会巴拉巴拉地说一堆,很显然,现在他的分享欲望下降了,而我的好奇心也没那么强了!

有人说,80后已经逐渐沉下去隐藏起来了。

而这种隐藏,正是从分享欲和好奇心下降开始的。

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对别人的生活不感兴趣,慢慢地,我们就把自己设置成了自动隐身。

02.

无可否置,80后已经在逐渐退出社交了!

交朋友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件目的性事情了。

为了孩子的社交需求,会交很多老师、孩子朋友的家长做朋友。

为了对方身上的资源,会交了很多“或许有用”的朋友。

偶尔碰到一个和自己聊得来的人,互相加了好友之后又觉得不便打扰。

久而久之,这些朋友都消失在了又长又陌生的通讯录里。

老朋友之间的联系就更少了。

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天南地北的距离、天差地别的生活经历。

总让我们一致地选择了“相见不如怀念!”

以前还能在朋友圈偷窥一下对方的生活,后来连这种机会和热情也没有了。

拒绝分享,拒绝互动,基本上等于拒绝社交。

80后的避世,让我们在舆论里从“嗷嗷叫”的一代,奔向了沉默的一代。

就像王欣说的:

只有在孩子被欺负,资产被缩水,未来不可期时,80后才惊恐地跳出来声讨,但也没人察觉。

是的!

相比90后崛起的巨大声量,我们在舆论里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了。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想参与其中,只愿意做个看客。

有了不同意见时,也不会像从前那样跳起脚来跟别人争的面红耳赤。

而是你说你的,我虽不和你争,但我也不一定听。

于是“佛系”这个词兜兜转转地又成了80后的标签。

我们对微博热搜没有鸡血,对新一代偶像无感,对八卦变得淡定。

在热血青年眼里,我们就像一碗寡淡的开水。

但开水曾经也是沸腾过的!

也正因为沸腾过,才知道了水平如镜的魅力。

叔本华在《附录与补遗》中说: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

80后身上肩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们需要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而减少社交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03.

如今,80后正式踏入“而立与不惑”之年,大家都颤颤巍巍地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小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脸上。

长大后,我们的脸上就很少能看到情绪了。

因为人啊,总是承受的越多,脸上戴的面具就越多。

各有重担的生活让80后已经渐渐把情绪都藏起来了。

高兴时甚少手舞足蹈,难过时甚少痛哭流涕,开心、失落、惆怅通通都藏了在一张平静脸后。

如果你非要问一句:怎么了?

我们会扯出一个微笑说:没事啊!

前段时间我特别焦虑、夜夜失眠。

于是我在好友群里问大家有没有解决失眠的好办法?

一问炸出了好几个失眠的人。

她们平时看上去都非常淡定从容、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原来她们和我一样把焦虑藏在了心底,只在黑夜里辗转无眠到天亮。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事就已经都变的不可窥探。

思来想去,大概是从长大了开始的吧!

长大了才知道情绪是分有用和无用的。

而无用的那一部分是需要藏起来的。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并不共情。

跟别人说再多的我有多难多苦多累多开心。不仅无用,有时还会变成一种负担。

04.

80后的隐藏是多面的。

20出头的时候,我们总把“穷死了”挂在嘴边。

然而,你见过几个30多岁的人哭穷?

我们不穷吗?穷!

只是穷且沉默着,到了这个年龄哭穷已经不是可爱,而是一种无能了。

80后不仅“藏”穷,还“藏”富。

以前,我们总要喷一喷炫富的人,现在你想看看别人炫富都很难了。

富起来的那一批人,他们有的默默地离开原有的圈层去寻找“下一张地图”了,有的已经清心寡欲到开始礼佛了。

到了一定年龄,不管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性格是恬静还是张扬,大家都开始喜欢低调和沉默了。

或因清心寡欲,或因执念变淡。

仿佛,无声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如《正在消失的80后》里写的:

我们正消失于各有重担的生活,消失于逐渐封闭的自我里。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活法。

80后逐渐步入中年,大部分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上有老可知天命,下有小不知前程。

不是我们故意要佛系要隐藏。

而是真的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兴趣,去冒头、去做一些与己无关的事了。

弯腰撑着上面的老、罩着下面的小,才是值得我们费力气的事情。

在这个略知天命的年龄里,尽量活的更自我一些,才是值得我们费力气的事。

隐藏既是一种必然性,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剪去不必要的枝节,集中养分,能让自己的时间费的更有意义,让生活更有方向感。

我们不必羡慕后一代的朝气蓬勃,也不必为我们的时代正在逝去而忧伤。

正所谓岁月前行,一路有一路的荆棘,也一路有一路的风光!

作者:邓景阑,自媒体“今夜景阑”主笔,主写生活情感、人物特稿,欢迎您来围观,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