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隱藏的80後,有你一份嗎?

閱讀之前,可先點關注哦,不要錯過每次走心推送


正在隱藏的80後,有你一份嗎?


01.

6年前朋友圈誕生的時候,最小的90後才14歲。

80後才是活躍在朋友圈的主力軍。

那時萌娃、美食、旅行,甚至路邊拍下的一朵野花都是值得分享的。

我的朋友在哪?做了什麼?心情如何?

刷一刷朋友圈也就知道了。

可謂是時代改變了你我之間的距離!

而如今,你在朋友圈還能看見幾個80後的身影?

我們家有4個80後,其他3個人的朋友圈已停更,說是「沒什麼值得“曬”的、沒意思」。

只剩下我還在兢兢業業地轉發著公司的廣告。

而我的朋友圈裡,除了偶爾打卡的90後和各種微商在蹭流量,已經甚少看到80後的朋友發動態了。

我曾特別喜歡看一個同事的朋友圈。

她喜歡徒步和攝影,經常會在朋友圈分享她的作品以及情感飽滿的文字,我每次都看的很認真。

後來很久沒見到她髮圈,偶然一次閒聊我就問了她這事。

沒想到她回了我六個“哈哈”,說:現在也發,不過是僅對自己可見了!

我一時竟無言以對,因為我也喜歡發僅對自己可見的朋友圈。

拒絕分享,在80後群體中已是共象。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老朋友,我下意識地去翻他的個人相冊,想看看他的近況。

但他發的最後一條朋友圈已經是一年前的了。

沒辦法,我只好發私信問他:最近咋樣啊?

他秒回:老這樣子呀!

老兄,你倒是說說老樣子是啥樣子啊!

不過,我並沒有追問下去了。

以前聊天時,他會巴拉巴拉地說一堆,很顯然,現在他的分享慾望下降了,而我的好奇心也沒那麼強了!

有人說,80後已經逐漸沉下去隱藏起來了。

而這種隱藏,正是從分享欲和好奇心下降開始的。

對自己的生活習以為常,對別人的生活不感興趣,慢慢地,我們就把自己設置成了自動隱身。

02.

無可否置,80後已經在逐漸退出社交了!

交朋友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一件目的性事情了。

為了孩子的社交需求,會交很多老師、孩子朋友的家長做朋友。

為了對方身上的資源,會交了很多“或許有用”的朋友。

偶爾碰到一個和自己聊得來的人,互相加了好友之後又覺得不便打擾。

久而久之,這些朋友都消失在了又長又陌生的通訊錄裡。

老朋友之間的聯繫就更少了。

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天南地北的距離、天差地別的生活經歷。

總讓我們一致地選擇了“相見不如懷念!”

以前還能在朋友圈偷窺一下對方的生活,後來連這種機會和熱情也沒有了。

拒絕分享,拒絕互動,基本上等於拒絕社交。

80後的避世,讓我們在輿論裡從“嗷嗷叫”的一代,奔向了沉默的一代。

就像王欣說的:

只有在孩子被欺負,資產被縮水,未來不可期時,80後才驚恐地跳出來聲討,但也沒人察覺。

是的!

相比90後崛起的巨大聲量,我們在輿論裡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小了。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想參與其中,只願意做個看客。

有了不同意見時,也不會像從前那樣跳起腳來跟別人爭的面紅耳赤。

而是你說你的,我雖不和你爭,但我也不一定聽。

於是“佛系”這個詞兜兜轉轉地又成了80後的標籤。

我們對微博熱搜沒有雞血,對新一代偶像無感,對八卦變得淡定。

在熱血青年眼裡,我們就像一碗寡淡的開水。

但開水曾經也是沸騰過的!

也正因為沸騰過,才知道了水平如鏡的魅力。

叔本華在《附錄與補遺》中說: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

80後身上肩負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我們需要更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減少社交就成了一種必然選擇。

03.

如今,80後正式踏入“而立與不惑”之年,大家都顫顫巍巍地變成了家裡的頂樑柱。

小時候,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會寫在臉上。

長大後,我們的臉上就很少能看到情緒了。

因為人啊,總是承受的越多,臉上戴的面具就越多。

各有重擔的生活讓80後已經漸漸把情緒都藏起來了。

高興時甚少手舞足蹈,難過時甚少痛哭流涕,開心、失落、惆悵通通都藏了在一張平靜臉後。

如果你非要問一句:怎麼了?

我們會扯出一個微笑說:沒事啊!

前段時間我特別焦慮、夜夜失眠。

於是我在好友群裡問大家有沒有解決失眠的好辦法?

一問炸出了好幾個失眠的人。

她們平時看上去都非常淡定從容、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

原來她們和我一樣把焦慮藏在了心底,只在黑夜裡輾轉無眠到天亮。

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心事就已經都變的不可窺探。

思來想去,大概是從長大了開始的吧!

長大了才知道情緒是分有用和無用的。

而無用的那一部分是需要藏起來的。

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也並不共情。

跟別人說再多的我有多難多苦多累多開心。不僅無用,有時還會變成一種負擔。

04.

80後的隱藏是多面的。

20出頭的時候,我們總把“窮死了”掛在嘴邊。

然而,你見過幾個30多歲的人哭窮?

我們不窮嗎?窮!

只是窮且沉默著,到了這個年齡哭窮已經不是可愛,而是一種無能了。

80後不僅“藏”窮,還“藏”富。

以前,我們總要噴一噴炫富的人,現在你想看看別人炫富都很難了。

富起來的那一批人,他們有的默默地離開原有的圈層去尋找“下一張地圖”了,有的已經清心寡慾到開始禮佛了。

到了一定年齡,不管生活是貧窮還是富有,性格是恬靜還是張揚,大家都開始喜歡低調和沉默了。

或因清心寡慾,或因執念變淡。

彷彿,無聲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如《正在消失的80後》裡寫的:

我們正消失於各有重擔的生活,消失於逐漸封閉的自我裡。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活法。

80後逐漸步入中年,大部分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上有老可知天命,下有小不知前程。

不是我們故意要佛系要隱藏。

而是真的沒有太多的精力和興趣,去冒頭、去做一些與己無關的事了。

彎腰撐著上面的老、罩著下面的小,才是值得我們費力氣的事情。

在這個略知天命的年齡裡,儘量活的更自我一些,才是值得我們費力氣的事。

隱藏既是一種必然性,也並沒有什麼不好!

剪去不必要的枝節,集中養分,能讓自己的時間費的更有意義,讓生活更有方向感。

我們不必羨慕後一代的朝氣蓬勃,也不必為我們的時代正在逝去而憂傷。

正所謂歲月前行,一路有一路的荊棘,也一路有一路的風光!

作者:鄧景闌,自媒體“今夜景闌”主筆,主寫生活情感、人物特稿,歡迎您來圍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