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市完成社區提質提檔三年計劃——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湖南省長沙市是湘楚文化的發源地,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成就了老長沙獨特的韻味。作為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長沙市從2016年開始實施為期三年的社區提質提檔集中行動,以完善社區基礎配套、提升社區環境品質、優化社區公共服務、夯實社區基層組織、創新社區現代治理等為重點,著力打造功能完善、服務一流、群眾滿意的現代化新型社區。

三年來,長沙市以市級統籌、區縣主責、街道主抓的責任體系,投入110.37億元各級財政資金,剔除即將要拆遷的社區等4類社區,對全市641個社區進行全面摸排核查,將符合提質改造條件的509個社區納入計劃。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務,並評選出203個示範社區、203個先進社區、103個達標社區。2018年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社區居民對此項工作知曉率達到97.87%,滿意率達到92.82%,真正實現了讓幸福感在居民家門口升級。

湖南長沙市完成社區提質提檔三年計劃——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桐蔭里社區改造前

湖南長沙市完成社區提質提檔三年計劃——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桐蔭里社區改造後

芙蓉區韭菜園街道桐蔭里社區是個典型的城中心老舊社區,曾經狹窄的路面、擁擠的環境、逼仄的空間,用社區老黨員王孟光的話說就是“抬頭就是房、伸手就是牆”。因為緊鄰五一路、韶山路等繁華路段,桐蔭里社區違建之處眾多,王孟光的老王雜貨鋪也在其中。老王雜貨鋪開了25年,對王孟光來說,這已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和心理寄託。

王孟光坦言,儘管心中有諸多不捨,但一想到社區提質提檔行動的美好藍圖,他還是下定決心主動拆、帶頭拆。在王孟光等黨員的影響和帶領下,社區居民紛紛響應,短短3個月時間,社區拆除84處違建、5處圍牆,釋放2500多平方米空間,增設70個停車位,整治綠化1500平方米。

雨花區井灣子街道井巷社區原為二十三冶公司的職工生活區,2005年企業破產改制後,社區環境越來越差,樓外私搭亂建,道路破損;樓內設施陳舊,潮溼陰暗,讓居民怨聲載道。轉機出現在2017年,井巷社區被納入長沙市社區提質提檔的改造範圍。然而消息一出,質疑撲面而來,“政府出這麼多錢,社區會不會真正用到改造上啊”“會不會到時候就是搞點形象工程應付交差”。

為消除大家的顧慮,井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嶽林決定把決策權交給居民,讓大家自己當家做主。嶽林說:“老舊小區的配套建設不同於其他建設項目,只有真正的日常使用者才有最大發言權,也唯有認真聽取他們的聲音,這項民生實事才能落到實處。”

社區提質提檔項目指揮部組建了5個入戶工作小組,按照亮出一張名片、發放一張宣傳摺頁、送達一份告知書、開展一次談話、做好一次記錄、取得一戶支持的“入戶六步走”工作方法,逐戶上門徵集居民對此次社區提質改造的意見和建議。經過三輪入戶工作,一張彙集全體居民智慧的“改造清單”終於敲定,最終確定了樓棟立面改造、綠化提質、設施完善、拆除違建等5個改造重點板塊,並第一時間進行了公示,獲得了絕大多數居民的同意。

嶽林表示,為了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從項目招標、策劃設計到施工進場,社區都充分聽取了居民的意見,並通過召開座談會、協調會、定期公示等方式,讓群眾擔任監督員和評委,實現全程參與。在社區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30年的老舊社區迎來了新生,乾淨的景觀道、修葺一新的房屋,米色紅色的外牆相映成趣,已然成為了“網紅社區”。

三年間,長沙市有近9萬名“四類”黨員報到,59個樓宇、84個商圈、658個小區建立起黨支部,共改造整理地下管道815公里、空中管線1179餘公里,拆除違法建築68.6萬平方米,鋪設整修路面445萬平方米。除了桐蔭里社區、井巷社區,還有嶽麓區望月湖街道嶽龍社區解決居民停車難,開福區伍家嶺街道紫荊園社區深度引導群眾垃圾分類,望城區高塘嶺街道雷鋒路社區積極踐行雷鋒精神,長沙縣星沙街道用心打造城市客廳、城市書房等惠民項目,都是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的實際體現。

陳虹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