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民工的孩子還是農民工,你認為有幾分道理?為什麼?

蕎谷


這是既有的社會階層和長久財富分配所造成的社會狀況。且不論其它。單從家庭收支以及可支配資產來說,農民工的子弟就比精英階層的子弟具有明顯的劣勢。且農民工多數屬於外來人口,和本地居民相比,確實在社會資源的分配和享受上差了許多。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教育環境。

更為本質的一點是,農民工往往從事的行業風險性較普通城鎮居民來的高,因為他們多數從事的行業諸如工地,建築,安裝,路面維護,清掃,修理,高空作業,快遞,家政等等,都比辦公室辦公來的危險性高。一旦發生意外事故,生命安全往往難以保障。而發生事故後的賠償往往較為艱難,即便順利,賠償也不會高,不論死亡還是傷殘,往後的生活往往都會連帶家庭一起落入低谷。所以這就造成了很多農民工子弟本就不好的學業和生活都受到影響,變得更加難以為繼。

而普通工薪階層或是精英階層,他們底子就相對較好,再加上財富的積累和資源的傾斜,自然讓他們的子弟起跑線高處一截。更何況他們的風險等級較低,即便出事,不說企業或公司的賠償,單單他們個人或家庭通常都會或多或少具備商業保險,特別是壽險類。這樣一來,即便倒下也會變成身價金回饋家庭,維持穩定,甚至比原來更好。而農民工卻基本不會有個人風險意識和投資。

所以確實如標題所說,不說絕對,但大部分的農民工子弟確實往往在經歷了生活的摸爬滾打後,依然還是擺脫不了繼續成為農民工的命運。


花小白說保險


這個有道理,也沒道理,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子女魚躍龍門,這個取決於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農民工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留下子女交於父母撫養和教育。都知道上一輩父母大多沒有文化,也有隔輩親的因素,對子女教育不太嚴格,方法簡單,基本上就是管長大成人。所以,子女大部分學習並不出色,性格卻格外的叛逆。有的家庭養出了”富二代“,打工來的辛苦付出都被其揮霍一空。

有少部分老人還是比較注重教育的,對子女留下的孩子百般寵愛的同時,對學習也一刻不放鬆,讓孩子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打好了基礎。

由於現在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有些孩子過早的接觸了不該接觸的東西,以至於無法專心學習,抽菸打架翹課,老師管教無效就不再管理,放任自流,學習一落千丈。

學習不好,大多數父母無奈只能帶去一起打工,新的一個農民工就這樣誕生了。學習好的一直到大學,工作自然起點也高了,脫離了農民工,成為一個白領或藍領。有一部分小孩有思想,學習不好但不甘於打工,打工的同時學習一些技術。也有的人腦子活,電商、創業做的風生水起。

農民工培養農民工,這話對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


碗裡無姜


我認為有二分之一的人是這樣,也有很多農民工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刻苦鑽研,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家農民工的命運。我的二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現在發展的都很好,不在是農民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