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扼杀了孩子的幸福吗?

在当今社会,只要一提起补课,几乎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把的辛酸泪和一肚子的委屈及怨气。可是,矛盾的是,家长们一边极力反对教师补课,一边又苦心搜寻网络课堂或课外辅导机构,生怕孩子的成绩被拉了下来。甚至认为,孩子的幸福就扼杀在无数的补课之中了。

为什么要补课?补课真的扼杀了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真的要见仁见智,因为父母的观念不同,家庭层次起点不同,会导致认知的不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建议大家去观看两部纪录片,一部是中国导演郑琼花了7年时间记录了3个孩子不同命运的《出·路》,一部是英国的迈克尔·艾普特花了49年时间,记录了14个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的《56UP》。

中国导演郑路,探寻的是年轻人在放弃或者完成教育之后的出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的路上布满荆棘,有些人的路上要经过千军万马上阵杀敌,费了很大力气才终于到达罗马,还有些人,他们就生在罗马,他们可以放肆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英国的《56UP》,呈现出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富人仍富,穷者愈穷,只有教育改变命运。

我为什么要推荐这两部影片?我想说,一个人的观念和出身真的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在上层家庭中,他们的孩子无论跌倒多少次,父母都有能力将孩子扶起来。所以补课对他们来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只要你喜欢,你就尽情折腾吧。折腾到筋疲力尽之后,他们仍然有千万种方法让孩子站起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获得幸福。比如万达的太子爷王思聪,又如功夫巨星成龙的儿子房祖名等。

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是最愿意付出努力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是最愿意吃苦耐劳的父母。他们接近成功,所以更渴望成功。正因为有了这种渴望,他们的每一步都很踏实,即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时间,也不会埋怨。所以这个阶层的家长们对待补课的态度是积极的,认同的,他们甚至会主动提出补课,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我为例吧,我的家庭其实更接近底层家庭,但我的父母当年都是地主家庭出身,也曾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他们在解放初期曾经备受磨难,因为出身不好,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70年代80年代时,也曾在烈日暴晒下,大雨滂沱中,在农田里干着苦工。但即使环境如此恶劣,我的父母从来不会放弃对我们学习上的严格要求。记得1986年我刚读六年级,学校要求周六下午补半天课,一个学期要交5元补课费,还要交十斤米,十斤柴,这属于一笔很大的开支了,我的父母却毫不犹豫就帮我报了名。他们常对我说,就算乞讨,也会让我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是我离开农村,摆脱这种穷困苦累的生活的唯一出路。直到今天,我已经人到中年,两鬓华发渐生,每当我看到那些仍留在农村里,虽然生活不再像过去那般艰苦,但满面苍桑,言谈尽是家长里短的同龄人。我不由感激我的父母,正是他们当年毫不顾及我的反抗,逼我读书,才有今天幸福的我。

而生在底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的父母们一般生活贪困,学识少见识也少,大多数都远在异乡或在辛苦劳作中挣扎着维持家庭的开支,即使略有余粮,也要贮蓄起来,以备危急特殊时期所需。而他们的要求也简单,希望收入高些,希望住的房子宽敞些,希望身上有些积蓄。正因为他们的每一分收入得来都很艰辛,所以他们对于每一分支出都精打细算,他们眼光只看目前,不考虑长远,更加不了解中国的现实。他们因为个人经历所制约,格局不大,所以,对于补课,是最为强烈抵抗的群体。我长期在农村中学任教,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是这类型的家长,他们不懂得如何配合教师教育孩子,也不了解社会上的好工作为什么都要靠考试获得。他们考虑的是,我今天收入多少,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的事随他,明天的事随它,就算孩子读不成书,也不见得会饿死,不如随他们自由自在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孩子的一种悲哀或幸福,我也只能且由他们去吧。

补课这种行为好或者不好,作为教师,我身份很尴尬,真的不好评判。如果我说好,很多人会在评论下说我,教师提倡补课,一门心思为了赚钱。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一分收获都一定要付出汗水,我们的老祖宗也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必须在课外花多些时间和精力将落下的知识点补上来,才能“以勤补拙”,取得好的成绩。而补课只是课后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相比较而言,更为高效的一种手段罢了。希望家长们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吧!

补课扼杀了孩子的幸福吗?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在我的身边,包括我自己,从没有有偿为学生补课的行为,所以也不存在为有偿补课摇旗呐喊的嫌疑。我之所以写下这一段文字,实在是自己所经历过,而且是有感而发,希望能为家长解除一些疑惑而已,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欢迎与我一起探讨教育上的大小问题,一起为促进教育进步而努力。

补课扼杀了孩子的幸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