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儿时,在豫东老家(豫东方言.指故乡),家家户户做饭都是用地锅。那时的地锅大都是用砖头、泥巴垒成,主要燃料就是玉米秸或烂树技。地锅外表粗陋不堪,看似简简单单,但想把地锅的火烧旺却是一个技术活。会烧的只见火苗少见烟,不会烧的总是烧出一厨房烟,熏得人涕泪交加,灰头土脸,好不滑稽。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地锅又称柴火锅,外观方方正正,看上去憨憨的,笨笨的,却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三餐的重任。再贫穷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个柴火锅,只要柴火锅升腾出热气来,日子便有了生机,有了希望。

每到做饭时,在火灶旁,听着劈柴声、炒菜声,是一家老小最幸福的时刻了。妈妈忙碌着做饭,孩子们着急慌忙地给大人打下手,爷爷或奶奶坐在灶门前不慌不忙地拉着风箱,不时再往灶里添几把柴火,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玉米秆,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烧锅时最大的乐子就是拾几块干红薯扔进灶坑里自由“烧烤”,待到饭菜出锅灶火熄灭,扒出那几块黑乎乎的美食开造,外焦里糯的甜美感觉实在很爽,只是吃完后一个个嘴脸黑乎乎的不很美观。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那时候,老家灶屋里的墙被烟熏得黑漆漆的,老旧的丝瓜瓤,把锅刷得锃亮,每到饭菜出锅时,灶台上、厨房里热气腾腾,让人觉得很温暖、很安心,满满家的味道。

地锅虽然其貌不扬,但它烧制出来的食物却是令人难忘。尤其是用地锅烹制的黄焖茄子,堪称经典。食材就地取用,自家母鸡下的鸡蛋数枚,小菜园摘的新鲜茄子切成条状拌面和鸡蛋备用,锅内放入猪油或香油预热,然后加入葱花,姜丝等,再把茄子下锅煸炒。炒制的环节不仅考验炒菜者烹饪水平,更是在检验烧柴人火候的控制技术。待到茄子炒制两面金黄后,加水焖煮一下即可。这道地锅菜汤鲜味美,吃起来类似于黄焖鸡的味道,很解馋。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在豫东农村有一句俗话,大锅的糊涂(面汤)小锅的面条,意指用大锅熬的面汤味道很好。在豫东农村,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上喝面汤,吃馍配菜,中午大都是吃面条,晚上这顿饭称为“喝茶”,其实也只是在重复早上那一套罢了。地锅熬粥好喝与否并不在于锅,关键是和面糊。小麦面加入水拌成较有韧性的面团状,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充分搅拌,直到把面筋洗出来。然后把面浆连同面筋倒入沸腾的地锅里,快速地搅拌,等到面筋散开成丝缕状,这锅面汤就算大功告成了。

地锅做的面汤不仅味道好,而且还养胃、祛火气,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去形容它的话,那就是最接地气的”生活味道”。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印象中,炒鸡蛋是地锅所炒的菜肴里出镜最频繁的一道家常菜。无论是韭菜、蒜黄,还是洋葱、辣椒,好像每一种与鸡蛋搭配都是那么般配。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几只鸡鸭鹅之类的家禽。鸡鸭不仅可以给庄户人家提供日常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可以逢年过节地奉献自己改善一下人们的三餐生活。鹅在那时则如灵物一般地存在,看家护院防狼子(音三声,指黄鼠狼),很少有人吃它。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而今,当年破旧不堪的农舍和地锅在河南农村大都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各种造型时尚的新农村别墅群,以及电气灶具齐全化的新厨房,只有少部分人家出于怀旧的心情把地锅保留下来。关于地锅以及它所创造的那种简单、自然、香味馥郁,生活气息十足的味道时刻萦绕在心头,每每拾起,恍如昨天。

诉不完的乡情,忘不了的地锅,还有那锅馋人的家乡饭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