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報考:院校選擇之更名陷阱

很多高考生和家長都會認為“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學院”、“學院”更名為“大學”是因為這所院校的辦學層次“升格”了,然而近些年,院校更名現象頻發,更有的大學兩年時間內更名3次,很難想想短短兩年時間內一所院校的辦學水平能有多大的突飛猛進呢?所以,制定高考志願填報方案時有多個院校可選擇時,真的有必要深入考察一下每所院校的更名史。

陷阱1 以大學命名的專科院校

一種名字裡帶“職業”兩字,例如九江職業大學、天津職業大學、南通職業大學、揚州職業大學、蘇州職業大學,這樣的專科院校比較多;另一種名字裡只有“大學”,比如開封大學、焦作大學、牡丹江大學、中州大學、淮南聯合大學,這些專科學校建於《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頒佈之前,如今這樣的專科院校已經非常少,所剩無幾了。

陷阱2 兩校共用一個名字院校

北京和武漢都有中國地質大學。它們並非一所大學在兩地的不同校區,而是共同使用同一個校名的兩所高校。北京和徐州都有中國礦業大學,也是兩所不同的高校。

陷阱3 一個名字院校多個校區或分校

比如北京郵電大學與北京郵電大學(宏福校區)、東北大學與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它們的畢業證前者無差別,後者有差別,但錄取最低分數要差出很多,類似的讓人一不小心就中招的院校、校區、分校還有很多,比如大連理工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哈爾濱理工大學與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合肥工業大學與合肥工業大學宣成校區等等,報之前可得搞清楚差別。

陷阱4 行業院校改“出身”

我國原有多所以鋼鐵命名的本科院校,比如北京鋼鐵學院(現在叫北京科技大學)、鞍山鋼鐵學院(現在叫遼寧科技大學),現在這些院校全部都已更名,“鋼鐵”在本科院校的校名中已消失。原以氣象、冶金、水產等命名的院校,在我國現有本科院校中已經消失。以紡織、地質命名的院校也是少之又少,前者曾一度消失後於近年又出現。很多高校在更改校名時 “科技”是首選詞彙,其次是“理工”、“工業”、“工程”。由於很多大學更名時都熱衷於上述詞彙,使得中國大學校名趨同化現象很嚴重,甚至同城的幾所學校的校名僅一字之差。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與哈爾濱理工大學,曾聽說過這些院校的老師在講自己學校事情時都發生過口誤。在高等教育法及相關法規頒佈前,原河北地質學院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被網評為“中國大學更名跨度之最”。高校名稱的‘升級’,很可能意味著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甚至連高校領導的行政級別也將獲得升遷。糊里糊塗報考的考生們很有可能損失的是自己的分數價值。

陷阱5 命名時以小見大

諸多大學一有機會更名時全都努力突破地域,位於非省會城市的地方院校在更名時,體現屬地的地方名稱很多被換成了所在的省名。在中國大學更名比較多的當屬湖北省,黃石、孝感、成寧、襄樊的本科院校,在五年前同時更名為了“湖北某某學院”;而且更名後有兩所院校的校名較為相似,分別是湖北理工學院和湖北工程學院。也有些院校更名時使用所在省市別稱,例如齊魯師範學院、荊楚理工學院等;以所在省市簡稱加方位詞構成的更多,如魯東、閩南、皖西、滇西、晉中等。更有些院校為尋求校名在地域上的突破,在更名時用了類似過去大區名的詞彙,如東華、南華、西華、北華和中北等。例如,瀘州醫學院先後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 西南醫科大學,使用了“西南”這樣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有些院校名字叫的大氣,實力未必已同步提升,擇選時有必要細細比對,切忌“重名不重實”。‘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於高校的招生與宣傳,是以功利為導向的表現。

陷阱6 辦學性質混淆

過去的高校從校名就可看出是公辦或民辦,而近年來,我國民辦高等院校的數量激增,其定名或更名時偏好類似於公辦院校的校名,體現得最為明顯。也有些公辦本科院校因更名“不慎”,以致被普通民眾誤認為是民辦院校。當下,民辦院校更名時校名日趨“公辦化”,比如三亞學院、西安外事學院、仰恩大學、武昌理工學院,公辦院校更名時校名日趨“民辦化”如東華大學、暨南大學、長安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等,現在中國大學在校名上高度趨同化,僅從校名已難以區分是公辦還是民辦。

伯樂報考:院校選擇之更名陷阱

高考志願填報/自主招生申請/港澳臺院校申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