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皮孩子,好孩子,差別根源在於規則意識偏差,你怎麼看?

讀書兒女


我的看法如下:

1.熊孩子

這類孩子不懂規則意識,並不是不願意懂,而是身邊的人如何教育和引導的,孩子就像白紙,畫上什麼就有什麼!

有的身邊人就想塗抹上個人色彩,比如,我奶奶,我小時候智商低,情商更低,奶奶讓我罵媽媽,我就罵!

奶奶是成年人,利用小孩子的單純和傻氣來對付她眼裡看不慣的人,這是何等殘忍,至今,我都不能原諒奶奶的教唆!!!

2.皮孩子

孩子最開始也是有自我意識的,比如,我很久不去表妹家,偶爾去一次,她兒子表現很好。

見到我後,不敢皮,不敢淘氣,不敢有不好的行為,他坐沙發,都會特意把沙發墊子撫平,看著我,很希望我表揚他,對他笑!

只要我說,你這次表現好,可以獲得一個獎勵---我們一起玩一會兒你的玩具,他就特開心😊,會繼續努力做的更好,以便獲得更多的我陪伴他玩的機會。

只要他皮,做錯事,我就懲罰他,不搭理他!

他心裡有數,知道我的脾氣,說一不二!

所以,皮孩子不是沒有規則意識,而是他身邊的人,如何影響他的!

3.好孩子

好孩子大多數是誇出來的,有人讚美,有人欣賞,有人肯定,就會努力維持這種美好的狀態。

我二表姐,涵養好,深得爸心。

她爸爸總愛讚揚她的涵養深,話不多,不吵架,不說多餘的話,很有主見,做事靠譜!

時間久了,我發現,二表姐的確如此,真的很有涵養!

人的胸懷是被誇大的,真是羨慕二表姐---姑父懂得教育子女。

我的涵養就不如二表姐,我話嘮令人煩,除非是看書話少。



教育勵志外星人


一、首先,無論對於熊孩子、皮孩子還是好孩子,老不老實,頑不頑皮絕不是評判孩子的標準。

很多時候,成人把自己視為兒童的造物主,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判斷兒童行為的正確與否,以自己為標尺來衡量兒童的善與惡。他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兒童必須以他們為樣板進行塑造。一旦兒童有任何行為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錯誤的,必須馬上加以糾正。

經典的兒童教育類書籍《童年童年的秘密》(蒙臺梭利著,非常推薦家長們看)警示家長們,兒童不是一件心裡空無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東西。相反,成人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力量,因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而教育只是為了促進兒童“內在潛能”的發揮。

家長眼裡孩子尤其是處於特定“敏感期”孩子的“頑皮”、“無理取鬧”、“發脾氣”等行為,可能是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外在表現,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關注、回應和引導,需求得到滿足他們自然就會緩和平靜下來。如果家長粗暴地應對,無意中就會傷害到孩子的精神或心靈,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兒童的很多問題源於成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方式以及對他們造成的壓抑,而這種童年的傷害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二、人類是群體動物,都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獨自生存。

孩子與他人、社會和環境建立一種良性友好的關係,才能有肥沃的土壤滋養他的人格健全發展。孩子2歲左右,家長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他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於自己於他人都有利,兒童也可以獲得一種愛的體驗,這也是引導孩子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

總之,兒童是自己的“造物主”,天生具有內在的潛能。家長要善於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為兒童的心靈成長提供支持。



愛吃牛肉乾的刺蝟


好孩子和熊孩子、皮孩子的區別在於是否能清晰認知規則並且遵守規則,這一點我是贊同的。

通常我們會怎麼評論一個孩子是好、熊、皮呢?舉個例子來說

去圖書館:

  • 好孩子:保持安靜,遵守圖書館的規則;

  • 熊孩子:隨心所欲,完全不知道圖書館的規則,他自己就是規則;

  • 皮孩子:清晰知道圖書館規則,但是喜歡反其道而行之。

而造成孩子會有這樣的差別,在家庭教育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這分為兩點:

是否讓孩子知道規則;

是否讓孩子體會到遵守規則對其自身的好處,及違反規則的壞處。

熊孩子是不知道客觀規則的存在的,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既然不知道規則就被視為沒有規則,那麼他自己的意志就是最好的規則;他只體會到了遵守自己意志的好處。

皮孩子是清楚知道規則的,他就是不去做,就是要與規則對著幹,好的方面是他們敢於挑戰權威,但不好的方面也很明顯:總是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