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要拍成電視劇?撇開特效不談的話,最大的難題是劇本改編

當我看到“《三體》要拍成電視劇”的標題時,內心第一反應是:假的吧?

作為熱門IP,《三體》還承載著“國產科幻崛起”期許,一舉一動自然是牽動千萬粉絲。那這一次的電視劇拍攝到底有幾分“確定性”?會不會又如當初鬧得沸沸揚揚的“電影版”一般胎死腹中?

先來搞清楚三體影視化這陣風的由來。

6月18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發佈了5月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共65部劇在名單中,《三體》即是其一。報備機構是《三體》版權的持有方——上海遊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而早在2014年,遊族在當年獲得版權之後,就公佈了首批產品計劃,其中就有《三體》改編的同名電影,但是距今已過去了5年,《三體》電影仍舊未能和公眾見面。

廣電總局電視劇電子政務平臺資料顯示,電視劇《三體》預計今年9月開拍,全劇共24集,製作週期是12個月。(這就顯得有點匪夷所思了)

三體要拍成電視劇?撇開特效不談的話,最大的難題是劇本改編

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表顯示,電視劇設定為2005年,地球基礎科學出現了異常的擾動,一時間科學界風雨飄飄,人心惶惶。離奇自殺的科學家,近乎神蹟的倒計時,行事隱秘的科學邊,神秘莫測的《三體》遊戲……

《三體》拍成電視劇這事能不能成?

能不能成有兩層理解,一是能不能順利拍攝面世;二是出片以後市場的反響。

非得要討論必然是建立在劇集出來後的效果上,也就是能不能拍好這個議題。三體小說本身已經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大熱門IP,就算躺著隨便動一下,都能招來量級的討論和關注。即使遊戲、電影、劇集沒能攫取好口碑,同樣也很難動搖這一IP在國人心中的位置。頂多罵罵編劇和製片方,然後期待更有實力的改編團隊。

實際上,在讀三體的小說時,我確實幾度被很多腦洞大開的場景和情節震撼,比如水滴狂虐人類戰隊,納米切割巨輪等,大格局,高視野帶給了我很多奇特的閱讀體驗。但這份認可的前提在於,我在閱讀三體前並沒有接觸太多科幻小說。

三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打開了國人對科幻的興趣和認知。在看完三體以後,我會有意識地開始關注更多科幻作品,比如《海伯利安》四部曲之類。

劉慈欣在三體中很出色地構建了兩個文明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將宏大的宇宙世界規則抽絲剝繭般呈現,這個層面上,是出色的。但是人物刻畫上,真的有些尷尬。

讀完三體,沒有任何一個人物可以立體出來讓我感受到“喜愛”的情緒。人物個性不夠飽滿,顯得有些臉譜化,工具化。比如羅輯,行為動機十分牽強,從頭到尾似乎只是一個保管“關鍵信息(真相)的載體”;章北海的大義凌然,從一而終;更不用說顯得空洞刻意的聖母呈心。

雖然在刻畫更宏大的宇宙世界中,犧牲人物的刻畫在所難免,但我認為這將對作品影視化帶來很大的制約。如果讓觀眾記者的角色都沒有,如何構築一個動人的故事?

《流浪地球》實際上可以對三體的影視化改編帶來很大的參照價值。讀過原著你會發型,電影《流浪地球》跟原著電影版實際上沒有幾毛錢關係。

三體要拍成電視劇?撇開特效不談的話,最大的難題是劇本改編

唯一套用的,僅有帶著地球離開太陽系的設定,以及“劉慈欣”三個字。劇本對角色和故事推進做了高度的改編。但哪怕是經過劇本換血,《流浪地球》電影版脫掉特效的糖衣以後,真的僅剩一個千倉百孔、漏洞百出的劇本。

三體要拍成電視劇?撇開特效不談的話,最大的難題是劇本改編

這個事實很可能在《三體》重演。目前三體制片方的實力未知,但作為電視劇,並且是在12個月內完成的電視劇,我覺得最終出來的效果必然很難媲比電影,特效上絕對不能對標《流浪地球》。

劇本上,很抱歉,我對國內的編劇水平還是抱著相對“不期待”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