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與夕陽:從1648年開始

中國人只會為土地而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均貧富"、"打土豪,分田地",口號鮮明,目的明確,從不遮遮掩掩。歐洲人就比較虛偽,明明是教皇和國王們為爭奪政治、經濟利益而導致的戰爭,卻總要把上帝抬出來充門面,無不標榜自己對《聖經》的解釋才是最正宗的,給人印象好像歐洲常常為神而戰,為信仰而戰。

1618年至1648年,以哈布斯堡王朝內的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荷蘭、英國、俄國為新教一方,想稱霸歐洲的法蘭西雖為天主教卻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死敵,於是也加入新教陣營。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舊教(天主教)一方,他們又得到了羅馬教宗和波蘭的支持。於是一場席捲全歐洲的天主教、新教之間的宗教戰爭打成了一鍋粥。這場宗教戰爭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戰爭,日耳曼超過一半的男性陣亡,全歐洲總死傷人數超過了800萬。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最終以新教國家的勝利和哈布斯堡王朝戰敗而告終。 1648年5月至10月間,各參戰國的109名代表在今天德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的奧斯納布呂克市和明斯特陸續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條約首次以國際會議的形式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同時認為必須遏制國家間的侵略戰爭,反對干預別國內政的準則得到認可。10月24日,荷蘭和西班牙籤訂了《西荷條約》,確認了以上原則,荷蘭共和國由此獨立,結束了兩國之間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這一系列條約被統稱威斯特伐利亞合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它首次提出了民族國家和主權國家的概念,奠定了近代歐洲國家的版圖雛形和國際政治中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由此迎來近代化的第一縷曙光。

曙光與夕陽:從1648年開始

油畫:威斯特伐利亞合約

1648年是清順治五年,四年前的中國剛剛完成封建王朝間的最後一次改朝換代。當歐洲人為"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究竟誰更能代表上帝而揮刀相向的時候,中國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一統路上已經走過了1800多年。這一年,清廷開始設置漢族尚書,與滿族尚書同列;在民事上開始允許滿漢通婚,滿漢的民族矛盾逐漸走向緩和。這時的中國人不知道也不關心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發生了什麼,農耕文明依舊慢悠悠地過著只求溫飽的日子。社會穩定、取消人頭稅以及口糧因馬鈴薯、番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引進而大幅增加,於是,中國人口進入爆發期。從順治12年開始的200年間,中國人口總數迅速膨脹,很短時間內連續突破2億、3億的人口大關,直至清末的"四萬萬同胞"。

1748年,啟蒙運動先驅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一書在日內瓦出版,這本書兩年內就再版了驚人的22次。作者在書中極力褒揚共和體制,並首次提出了"三權分立"的概念,對專制制度則給予了無情的鞭撻。全書論及中國的總篇幅不算最大,但是全書31章中有21章都有提及中國的內容,這是西方人第一次從政治哲學角度審視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一種奴隸的思想統治著亞洲,而且從來沒有離開亞洲,在那個地方的一切歷史裡,是連一段表現自由精神的記錄都不可能找到。那裡除了極端的奴役而外,我們將永遠看不見其他東西"。停滯的帝國、專制的帝國、野蠻的帝國,這就是十八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在此後的400多年間,中國的這種形象不斷被加以固化而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及至今天仍舊禁錮了某些歐美人的眼界而成為一種偏見。

1748年是乾隆十三年。大清國上下當然不知道孟德斯鳩那本書的存在,《論法的精神》一書直到1902年才由中國現代地理學奠基人之一的張相文先生根據日文版譯成中文,名為《萬法精理》。乾隆是"文字獄"高手,雞毛蒜皮都能弄出人命來,如果當年有人敢明火執仗地反對乾綱獨斷,後果可想而知。這一年對弘曆而言是人生的最低潮:家事不順,心愛的原配皇后富察氏不幸病故。兩人鶼鰈情深,喪偶之後的乾隆性情大變,導致其後的執政風格發生鉅變。先是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在治喪期間"無哀慕之誠"而受到乾隆嚴厲呵斥,並宣佈"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更有一批大臣因在皇后國喪之際理髮、奏章用詞不當之類的細枝末節而被罰俸、流放甚至掉腦袋。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弘曆陡然變成了對臣工呼來喝去、頤指氣使的乾隆爺。國事就更煩心,西南的大小金川戰事膠著,遲遲不能了斷。大清朝廷已經前後投入60萬兵力,耗銀7000萬兩,有4名大臣因戰事不力而被推出午門,而對手卻是不過萬把人的嘉絨藏族。可就是這場耗盡公帑,實力對比懸殊,性價比極差的平叛勝利,後來卻被乾隆列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

就在清廷沉醉於所謂"康乾盛世"的時候,彼時歐亞大陸的西端卻是另外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新的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科技猶如駛上了快車道,加速向前飛奔:

1765年(乾隆三十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織機。

1785年(乾隆五十年),瓦特發明蒸汽機,進入蒸汽時代。

1814年(嘉慶十九年),史蒂芬森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道光五年),34節車廂組成的蒸汽機列車飛馳在美洲大地。

這時的歐洲、北美洲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活力充沛,精力旺盛,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蠻力,滿世界殖民擴張。而此時的中國甚至連旁觀者都算不上,因為我們的眼睛是閉著的,因為中國已老態龍鍾地走在夕陽餘暉下……

1848年,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馬恩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發行。1840年前後,英國已經完成了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徹底代替了手工。而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即將在歐美拉開序幕。苟日新,日日新,技術革命的腳步一日千里,與之相伴而來的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1848年,意大利西西里島首舉義旗,接著法國發生二月革命,德國發生柏林三月革命,奧地利發生維也納五月起義、十月起義,這一系列革命以匈牙利革命為終點。1848年歐洲革命是平民對貴族、共和制對君主制的革命,雖均以失敗而告終,但歐洲的"神聖同盟"被徹底摧毀。

1848年是清道光廿八年,大清國的國門在堅船利艦之下被轟開了一個缺口,中國進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年,被《南京條約》圈定為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發生了青浦教案,這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教案。

由此往後的百年,是中國最為屈辱的百年。列強環伺之下,中國這個農業國家逐漸滑下黑暗深淵。帝國主義時代,強權即是真理,一切靠拳頭說話。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中國的農業文明在西方的工業文明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打一戰輸一次,輸一次就賠一次。清朝政府和列強先後簽訂了將近40個不平等條約,中國合計陪掉了12億兩白銀,總和割讓了153平方公里的國土。每一寸土地、每一兩白銀何嘗不是銘刻著我民族最痛徹心扉的記憶。

面對猝不及防的失敗,我們沒有坐以待斃,我們嘗試過、學習過、努力過。技不如人,我們開辦了江南製造總局等一眾近代工廠;向列強學習,我們開設了同文館,也派出留學生遠渡重洋去學習。我們也吶喊過,魏源寫了《海國圖志》,嚴復寫了《天演論》。我們也曾經用白銀買來了一支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卻在1894年甲午海戰中敗於撮爾小國之手,而且敗得那麼慘烈,洋務運動在甲午海戰中隨著北洋水師一道沉沒、失敗。而就在同一年,美國的經濟總量首次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一百年來永遠打不贏是什麼樣的感覺?!一百年來永遠被人欺負是什麼樣的體驗?!從天朝帝國跌落到任人宰割的羔羊是什麼樣的滋味?!慢慢黑夜中,苦苦尋找著通向黎明的出口,漆黑之中難免四處碰壁,更難免心浮氣躁,以至於頭破血流。太多的失敗過後就是不耐煩,於是整個社會充滿了極端和戾氣。當所有的努力嘗試都歸於失敗過後,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我們的文化,懷疑我們的文字,懷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切,甚至懷疑我們的人種。我們也試圖變法,先學德國、英國,再學日本、美國,後學蘇俄,可都不得法,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近代以來,所有的追趕努力都僅限於精英階層,中國的普羅大眾卻沒有絲毫的覺悟。譚嗣同被凌遲於菜市口,周圍是麻木的看客;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後勤運糧推炮的卻是中國人;1904年-1905年,日俄在中國東北大打出手,運彈藥、送軍糧的還是中國人。"中國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箇中國,實在是一盤散沙"。"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太需要一次深入骨髓的革命,中國太需要全民族的覺醒,中國人也太需要一次勝利來凝聚民心,一次真正的勝利!抗日戰爭是凝聚全民族和民族崛起的催化劑、加速器,但是,沒有日本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也遲早會崛起。"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之林的能力"。

世界上從來沒有白白遭受的苦難,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在歐洲開始建立以民族國家為特徵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300年後,中國終於從"華夷之辯"走向了"五族共和",又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國家、民族這兩個重要概念終於在古老土地上有了具象。百年不幸就像是一場淬鍊,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就這樣開始慢慢走向歷史舞臺。 自信,這是中國人百年來找回的最可寶貴的民族特質;韌性,這是中華民族最終獲得勝利的民族性格基礎。

1948年1月1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正式生效,三國間免除關稅,實行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該關稅同盟對當今歐盟的建立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兩次世界大戰都以歐洲為策源地並將全世界拖入無盡的戰爭深淵。在廢墟中慢慢站起來的歐洲也在深刻反思,與300年前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主張國家獨立相反,此時,各國意識到歐洲需要走向聯合。

1948年是民國三十七年,這一年,中華民族迎來了重生的第一縷曙光。自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到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從白山黑水到江淮平原,在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國民黨軍800萬軍隊全部殲滅、瓦解。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次的內戰,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完成戰略決戰的案例僅此一次,速度之快是國共雙方都始料未及的。猶如新生命的誕生必然著伴隨分娩的陣痛,這一次,中華民族用內戰這樣一種痛苦的方式迎接新生中國的誕生。

此後的半個世紀,臥薪嚐膽的中國人跑偏過、跌倒過,但都迅速重歸征途。憑藉開國後的迅速工業化和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建立起了從剃鬚刀片到核武器的完整工業體系,我們在最後關頭跳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我們沒有讓歷史等待太久。

1998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的學生弗朗西斯·福山發表了《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冷戰勝利對西方世界來說太過突然,狂喜之餘就有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由此覺得資本主義才是唯一道路,甚至認為這已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很明顯,他們不懂唯物辯證法中關於"運動發展"的觀點,當然他們更不懂中國,不懂中華民族,不懂中華傳統文化。盲目自大遮住了理性的雙眼,西方世界沒有料想到70億地球人口中還有13億人可以另闢蹊徑,走另外一條道路而獲得成功。

1998年,共和國虛歲50。這一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3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七,而世界第一的美國則是9.09萬億美元。12年後的2010年,中國GDP總量一舉超越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48年,共和國虛齡100,那時的中國想必已經是統一的中國。只是,國家的統一不會自然而然地走到我們面前,中華民族可能還會要有一次陣痛,不過和幾代人為之奮鬥的統一來說,這點陣痛又算得上什麼呢!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只有中國沒有統一,聯合國200多個成員國只有中國沒有統一,世界經濟總量的第一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竟然是一個尚未統一的國家,這種事情怎麼可以存在100年之久?!

何為"百年未有之變局"?那就是世界要迎來、要適應中國的和平崛起。英國的崛起是千萬人口級別的,美國、日本的崛起是億極人口的崛起,而世界上還從未有過一個十億級別國家通過和平方式崛起。西方國家沒有料到,其實我們自己也沒有料到中國崛起會這麼迅速,影響會如此深刻。

400年光陰已過,曙光與夕陽,太陽東昇西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