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解讀人:方舟(心理學博士, 北京格榮斯新世紀教育諮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諮詢師、培訓師)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標誌之一。當您從琳琅滿目的商品中選中一個商品時,當您在購物網站裡點擊“購買”時,是否關注過物質世界與自己在發生怎樣的互動?“買它”“帶它回家”的吶喊讓我們全身心關注的都是“它”。物品不僅抓住我們的眼球,更捕捉了我們的思考力。

接下來,請您做些許停頓,細細地感受自己和物質的關係,把注意力還給自己。這個過程並不複雜,卻是梳理心理現實、調整內心世界的捷徑。

自我測試

先請您回答以下五個問題。

1.最近 2~3 個星期內,您有沒有整理過抽屜、衣櫃或者房間?如果整理過,您有沒有處理東西?處理指贈送、銷燬、丟棄……而不是收納。

2.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想著某樣日用品沒有了,走進超市打算去買一個。等您逛了一圈準備結賬時,發現自己要買單的是“一堆”。

3.您有沒有利用率很低的衣服?買回來沒穿過兩次,甚至標籤都沒剪掉。可能是真喜歡,但沒機會穿;也可能是因為某人說不好看,或者自己感覺不喜歡了,但種種原因沒有退貨。

4.您有沒有留著一些東西打算作為禮物送人?這些東西可能是您自己買的,也可能是他人送的。當時您就想這東西適合做禮物,但您心裡並不確定會在何時、因為什麼、送給誰。

5.您有沒有為從事某項活動如健身、攝影、繪畫等,特別購買相關的設備、衣物等裝備?購買時您想“這項活動非常好,我要堅持”。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特定的裝備並沒有按您的預期發揮作用。

結果分析

如果您在五個問題的答案中,有兩個以及兩個以上是“有”,意味著您和物質之間的關係很緊密。如果以上五個問題您都回答“有”,意味著物質世界是構成您心理意義的重要部分。只有為數不多的朋友全部回答“沒有”,他們能保持自己在人生路上輕裝、自在。

這五個問題說明了什麼呢?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客觀存在的物質是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的基礎。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心理現實。

心理現實是每個人在內心世界確認的客觀事實。比如, 商家竭盡所能地宣傳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產生“我很需要這種商品”“我應該馬上買入”的心理現實。

我們總是忽略認真考慮:究竟是不是必須馬上買?真正收益最大的是不是馬上買?主觀感受是每個人的判斷標準。買得合不合算,應不應該花這個錢,是每個人的心理體驗,無可厚非。

上面五個問題從五個維度觀察人們的心理現實受環境影響的程度,或者說反映出我們和物質世界的關係:每隔一段時間做整理,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走進超市目標明確清晰, 選購自己的目標物品;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保持衣物的利用率;自己內心的心理需求能通過有效的自我引導得到滿足。

擁有這種消費心理的人不會動輒情緒化,也不會時常感到落寞、痛苦;這種人生狀態在人群中很稀有;這種成熟、穩定的人生狀態,是每一天都篤定、美好的基石。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心理師的話

一、每個人都需要具有梳理自身“心理現實”的能力

2009 年日本出版的一本圖書《斷舍離》熱銷多年。斷舍離指的是:斷,不購置、不增添並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工作、生活空間裡沒用的東西;離,徹底控制自己對物質的迷戀,實現不被物質束縛的自由狀態。

斷舍離並不容易,因為做到斷舍離需要很強大的心理力量。當我們能與物質世界很好地斷舍離時,我們構建自己心理現實的過程就無需太多依賴物質。

多元的社會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異常豐富的元素以構建心理現實,眼花繚亂的大信息量會擾亂我們的內心,讓我們遠離那些需要我們真正解決的問題:我想要什麼?

從電商平臺買衣服時,看著模特美麗的樣子下單,買家想要的是這件衣服還是模特展示出的美麗形象?很多人真正想要的是後者,是自己也能如模特般美麗。

賣家用模特的視頻、照片引導我們構建了一個心理現實——只要買了這件衣服,穿上了就會變成模特這個樣子。如果只憑換上一件衣服就能“脖子以下都是腿”,那豈不是人人都是大長腿?誰都明白“餃子不好吃是餡的問題, 衣服不好看是肉的問題”,身材好、氣質好的人,如奧黛麗•赫本,穿著一件極其簡單的小黑裙也能驚豔全場,引來驚豔的是那件小黑裙嗎?

廣告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對消費者的心理現實能產生多大的影響。一項調查顯示,買家買衣服時幾乎都會認為自己穿上這件衣服應該就是商家展示的效果。

於是,有人做出買家和模特穿同一件衣服的對比圖, 大相徑庭的效果令人捧腹。您是否關注過一個不爭的事實:各種“買買買”可以強化心理現實,但無法塑造真正的美麗優雅。

提高心理力量,大腦裡有智慧、面龐上有笑容、行動自律才是打造美麗的神奇力量。只有主動結束自我催眠式的心理現實,直面自己身材、氣質的長處與不足,才是成就美麗的起點。

給孩子買各種玩具、書籍時,也需要家長想一下:自己想要的是這個玩具,還是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過多的玩具不僅不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還可能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亂扔東西、喜新厭舊而缺乏持久力等惡果。

所以,玩具等物質不會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父母溫暖、美好的陪伴以及楷模行動,才具有培養學霸的神奇力量。

不停地收藏自己覺得將來會有用的資料時,我們同樣要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這個資料,還是其中的知識?把資料存在電腦裡,把好文章收藏起來,會形成一個我擁有這些知識的心理現實;只是,它並不是客觀事實。

二、杜絕“鳥籠效應”對自己的影響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效應之一。1907 年,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和好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起從哈佛大學退休。

有一天,詹姆斯跟卡爾森打賭:“你不久後會養一隻鳥。”卡爾森大笑著說“:絕對不可能。”過了幾天,卡爾森教授過生日,詹姆斯送來一個精緻的鳥籠。卡爾森順手把鳥籠放在了一邊。

第二天,有客人來拜訪卡爾森教授,看見那個精美但空蕩蕩的鳥籠,很難過地對卡爾森教授說:“教授,您心愛的鳥一定很漂亮,它是怎麼死的?”卡爾森耐心地解釋說:“鳥籠是詹姆斯教授送的生日禮物,我並不養鳥。”客人意味深長地點點頭,表示“大家都懂的”。

以後的日子裡,只要有客人來訪,幾乎都會提到空鳥籠,並表示遺憾和難過。卡爾森教授一次次地 解釋說:“我沒有養鳥,這只是一個禮物。”客人總是困惑、意味深長地點點頭。幾天之後,卡爾森教授安排人去買了一隻鳥放進籠子裡。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鳥籠效應示意圖

詹姆斯教授這樣解釋“鳥籠效應”:如果一個空的鳥籠放在一個人眼前,一段時間之後會出現兩種可能:要麼丟掉這個鳥籠,要麼買一隻鳥回來養。鳥籠越精美,養鳥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節省很多心力。這個效應反映的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特點:偶然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在這件物品的基礎上添置更多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

三、如何做到斷舍離

1.妥善處置

為了不被“鳥籠效應”影響,不在無意識間添置很多沒用的物品,人們需要有意識地清理自己眼前、手邊沒用的物品。清理是斷、舍、離,而不是收納。比如,腰腹部出現寬寬厚厚的游泳圈,脂肪影響到身體健康了。

假如您可以做兩個選擇:第一,把脂肪收納到胸腹腔的臟器周圍;第二,用健康方式消耗、排洩。

您會選哪一種?是的,第二種。收納常常只是轉移問題,心理世界的過度收納是造成我們身心疲憊的重要原因。

您認為物理學家卡爾森教授沒有處理那個空鳥籠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因為鳥籠非常漂亮精緻,當然不可以銷燬。

處理物品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卡爾森教授意識到鳥籠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他有沒有穩妥處置的方法?一定有。有人說可以送給喜歡養鳥的朋友,有人說可以捐贈給學校,也有人說這是那麼重要的一位好朋友詹姆斯教授親自送的禮物必須放在客廳。

這些就屬於心理世界的過度收納——我們自己對物品、外界的解釋。在我們接受對方情意的那一刻,物品在傳達情意維度上的作用就已經發揮完畢了。假如每天要看著這個物品,睹物思人,甚至彷彿時刻與對方在一起,那麼,在我們的“心理現實”中,物品就變成了關係的代表。

需要用物質證明擁有,是安全感不足、心理力量不足的表現。比如,3 歲的寶寶離開家去幼兒園時,建議父母要給孩子隨身帶一張爸爸、媽媽、照顧寶寶的老人共同的合影;考慮孩子方便反覆拿出來看,最好把合影印在手絹上,再把手絹縫在孩子的衣襟上,或者做一個便於掛在孩子衣釦上的小相夾(注意,不要給孩子戴在脖子上)。

為什麼要帶一張照片?這樣可以隨時給孩子一個家人都在身邊的感覺,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7歲的小學生上一年級時就不需要帶照片了,變成每天出門時父母的擁抱、親吻額頭。

如果感覺孩子適應不夠好,爸爸、媽媽也可以在孩子的手背上畫一個小圖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始終都在你身邊。因為7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脫離爸爸、媽媽的實際形象,毫不懷疑放學時父母一定會來接自己回家。

如果7歲的孩子在上學時還哭鬧不讓家長離開,那就是心理力量匱乏了。

2.做減法

雜物太多,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買收納類的東西,收納櫃、收納箱、收納盒等,這些收納傢俱可以把雜物裝起來。其實,收納類傢俱、設備都類似“空鳥籠”,人們往往會把收納傢俱裝滿。

所以,建議您:慎重購置收納類傢俱。這是有形的。還有無形的,比如您的手機,下載的軟件、App 有多少使用效率?使用它們究竟是提高了您的生活便捷度、幸福感,還是佔用了您的時間、精力,透支了您的親情,透支了您頸椎、眼睛的健康?每天發朋友圈、看手機用了您多少時間和精力?圈裡的朋友有多少是很少來往甚至忘了姓名的?建議您對自己的手機使用做一次思考。

蘇格拉底說:“未經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祝福您的生活因為思考而輕鬆、有力!

文字來源:《法律與生活》2020年2月上半月刊

責任編輯、照片來源:何照新

二審編輯:李雲虹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法律與生活》雜誌官方有贊商城

正式上線啦!


時隔多年

我們終於開通了有贊商城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全年24期,204元(包郵)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法律與生活》

宅在家中不虛度

新的一年

讓我們一起成長

-法律,讓生活更美好-


如何做到斷舍離?心理專家給你一整套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