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喜欢安静的老人,独自住在湖边的一栋房子里,生活的非常惬意,直到有一天,旁边村里的小孩,开始来到湖边玩耍。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他们每天都会在湖边追逐打闹,小孩们吵闹的声音,严重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在多次阻止都没有效果后,老人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了过去,对他们说:“我现在举行一场比赛,你们谁喊的声音越大,谁的奖励就会越多”

于是,这群孩子开始大喊大叫起来,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卖力,老人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这样的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每个孩子都逐渐习惯了获取奖励。

这天,小孩们又来到了湖边大喊大叫起来,随后便跑去向老人说道:“我们喊完了,快点给我们发奖励吧!”

然而这次老人给出的奖励却少了一半,小孩不客气地问到:“为什么钱变少了?”

老人尴尬地说:“我的钱不够了,所以这次只能发这些了”

于是小孩们不太满意的离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老人不再给孩子们钱了。

结果孩子们生气地说道:“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于是便都走了......

为什么孩子们不愿意在老人的家附近闹了呢?老人的积蓄是真的都用完了吗?

其实,老人是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学技巧,改变了孩子们的动机,使他们失去了大喊大叫的乐趣。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故事中,孩子们为了获得快乐,所以会去湖边嬉戏,这属于内部因素(兴趣),所以孩子们会乐此不疲的玩耍,无形中给老人造成了困扰。

老人用金钱奖励的方式,把孩子们做这件事情的动机,从内部因素转换成了外部因素(奖励),而当奖励消失后,孩子们在湖边大声吵闹的动力也就消失了,他们便不愿意再这样做了。

所以说,物质奖励会引起孩子动机的变化,导致一个可能不太好的结果。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分享她的教育心得,她的三个儿子,都相继地考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她就是陈美龄。

陈美龄,香港人。

在日本,她是与邓丽君齐名的华人歌手,

她当时的人气丝毫不逊色于山口百惠,

包括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丝。

但是,在她看来,将自己的三个孩子都送入了斯坦福大学才是她最大的成就。


在视频中,陈美龄分享了几条教育经验,其中有一条便是不可以用物质来奖励小孩子


1、用什么奖励孩子呢?


陈美龄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有一位家长问她,小孩子不喜欢洗澡,想用买玩具来奖励她洗澡,这样行不行?


她回答到,玩具这样的物质奖励,孩子玩了两三个星期,不喜欢了,就会丢在一边,又会开始闹起来...


你可以试着和孩子说“你洗干净了,可以帮妈妈化妆”这样来调动孩子的兴趣。


如果是男孩子可以让他帮爸爸化妆。这样的奖励,孩子一定会喜欢的,因为这是奖励他一件看起来很有趣的事情,是可以增进家庭交流的事情。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就像陈美龄所分享的,我们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总是会遇到孩子闹腾的时候,有时我们可能为了方便,或者是想不到其他的办法时,就会用上物质奖励的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孩子一样,物质奖励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的动机发生改变。

当奖励取消或者奖励不够吸引孩子时,他可能就会失去坚持的动力,不愿意再按照原来的要求去执行了,甚至有的时候,妈妈的“奖励法宝”反而会成孩子“威胁”妈妈的手段。

有一次,一位来咨询的妈妈,因为某些特殊情况,不得不把孩子也带着一起过来。

在咨询的过程中,孩子可能是因为无聊,有几次会过来缠着妈妈,不过,这位妈妈并没有冲孩子发火,而是好好地对他说:

“现在妈妈在和老师聊天,你先自己玩会,或者去外边和那个姐姐玩。”

然而,这个说法似乎并没有让他满意,因为他还是在粘着妈妈,直到妈妈开口说:

“你现在去和哪个姐姐玩,不要来打扰妈妈,等下我给你买冰淇淋吃。”

这时,孩子似乎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拿着自己的玩具,开心地走开了...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后来,和这位妈妈也聊到了这个事情,原来在一开始的时候,只要和孩子好好说,安慰一会儿就没事了。

但是,有几次在和人聊天或者谈事情,没时间去安慰孩子,于是就许诺给孩子买零食之类的。慢慢的,安慰就不管用了,孩子开始学会用类似的方式来“威胁”她,让妈妈帮他实现一些小愿望...

这个孩子其实是非常机灵的,知道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当你用物质去奖励孩子时,虽然有时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可能也会改变事情的性质,把孩子原本可能是寻求关注的亲密行为,变成了一场用零食换取安静的交易。

在香港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物质其实只会刺激孩子短暂的动力,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索求更多,变本加厉。

所以,您可以像陈美龄说的,奖励孩子做一件有趣的、可以增进家庭交流的事情

也许是亲子间的搞怪整蛊游戏;也许是一次全家人的周末郊游或者游乐园之旅;也许是某个晚上的家庭电影时间;也许是全家一起做一段美味的晚餐等等...

这样的奖励,同样可以达到激励的作用,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在孩子长大后,他可能会忘记奖励的目的,忘记你们玩了什么、看了什么,但是他一定会记得这段愉快的经历。


2、调动孩子的内部动机


在心理学中,根据动机引起的原因,将动机分为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完成某件事情的动力是由于外来的某些因素引起的(比如老师、父母的奖章或者奖金等)

内部动机则是指完成某事的动力由个体自身内部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是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对某事的期望等)


在一开始时,一些简单的物质奖励,的确可以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随着孩子心理的成熟,一些奖励不再符合孩子的期望,孩子学习的动力也就慢慢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后,开始厌学的原因之一。

因此,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去调动孩子的内部动机。

父母们要牢记“三多三少”的原则,

多鼓励、多理解、多关注;少批评、少挖苦、少轻视。


让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从心底愿意去完成这件事情,这样他才会乐在其中,才会投入其中。

其次,也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学自己喜欢的特长,或者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在某件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起孩子的兴趣等等。


写在最后


物质的奖励,就像是往欲望的深渊里,投下一块石头,你永远也难以填满它,当你有一块面包的时候,想要一杯牛奶,有一碗汤的时候,想要再吃块肉。

用陪伴等精神奖励的方式去唤醒孩子内部的动力,才是父母们要学会的一堂课。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大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您千万不要对孩子这样做

您喜欢,请点击“在看”。微信搜索公众号“爱的父母”,查看更多育儿精品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