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一)杭州西湖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西湖區旅遊·西湖區文物古蹟·西湖區十大景區·西湖區全部景區·西湖區特產·西湖區美食·西湖區地名網·西湖區名人 ·杭州西湖相關古詩文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杭州西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西湖位於杭州市區西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總面積5.6平方公里,環湖一週約15公里,蘇堤與白堤把全湖隔為外湖、裡湖、嶽湖、西里湖和小南湖5個部分。

  西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三面環山,秦時西湖還是一個海灣,北面寶石山,南面吳山,隔水相對是伸出海灣的岬角。海潮帶來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直至隋朝時將西湖與海水隔開,這種由古代淺海演變而成的湖泊在地質學上稱作“瀉湖”。

  西湖風景優美,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極多。宋柳永有詞《望海潮》形容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重湖疊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可見宋時西湖盛況。

  南宋畫院中的畫家馬遠、陳清波等,畫了許多西湖風景畫,這些山水風景畫的題名就是西湖十景的由來。清康熙帝南巡時題十景,勒石鐫碑成了名勝,一直沿用至今。十景為: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雙峰插雲、三潭印月、南屏晚鐘、雷峰夕照、麴院風荷、斷橋殘雪。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景點的整修,1985年評選了西湖新十景:虎跑夢泉、龍井問茶、雲棲竹徑、滿隴桂雨、九溪煙樹、吳山天風、玉皇飛雲、寶石流露、阮墩環碧、黃龍吐翠。這新老十景的題名,使西湖充滿了詩情畫意。

  西湖四時有花,四季景色不同,晨昏各異令人流連忘返。

  杭州西湖如今已名聞世界,被譽為東方的瑞士。

(二)魯迅故里風景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越城區旅遊·越城區文物古蹟·越城區十大景區·越城區全部景區·越城區特產·越城區美食·越城區地名網·越城區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魯迅故里風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於浙江省紹興市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情境的真實場所。

  紹興魯迅故里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的故土,是市區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涵和水鄉古城經典風貌的歷史街區,佔地50公頃,總投資10億元。經過2年多時間保護和修繕後,魯迅故里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近期恢復的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穀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蹟。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穀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穀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魯迅祖居

  在新建的魯迅紀念館陳列大廳的東首,就是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它坐北朝南,前臨東昌坊口,後通鹹歡河,西接戴家臺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老臺門佔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三味書屋

  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裡讀書,前後長達約五年的時間。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

  百草園

  百草園在魯迅故居的後面,佔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臺門周姓十來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穀。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常來玩耍嬉戲,品嚐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牆根一帶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納涼,冬日在雪地上捕鳥雀。這些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裡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還引起他親切的懷念。百草園連同周家新臺門的房產易主之後,園地的南北兩端雖已改變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樣。魯迅說:“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現大部分園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牆根”則系原物。

  地址:浙江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41號

  交通  8、13、10、16、24、88、108、316b、316c、317、快速公交2路魯迅故里站

 (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運河景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拱墅區旅遊·拱墅區文物古蹟·拱墅區十大景區·拱墅區全部景區·拱墅區特產·拱墅區美食·拱墅區地名網·拱墅區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運河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杭州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南端,運河杭州段是運河歷史古蹟最豐富,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一段。

  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至今已有2400多年曆史,橫貫南北4省2市,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運河,這是祖先留下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是杭州旅遊的一張金名片、也是江南水鄉文化體驗的經典目的地。大運河流經了富庶儒雅的錢塘佳麗地,記錄在案了杭州繁華古都的滄桑沉浮和白牆粉黛的市井百態。不管是徒步、舟遊,還是騎行、小憩,都可以觸摸到杭州運河華而不燥的厚重之感,欣賞到運河沿岸無處不在的風雅之美。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湘湖旅遊度假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蕭山旅遊·蕭山文物古蹟·蕭山十大景區·蕭山全部景區·蕭山特產·蕭山美食·蕭山地名網·蕭山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湘湖旅遊度假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浙江湘湖旅遊度假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西,與西湖隔錢塘江相望。

  湘湖旅遊度假區集湖光山色為一體,風格古樸,氣質獨特,歷史積澱深厚,人文景觀豐富。

  這裡有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並駕齊驅的浙江年代最早的考古文化,有在2001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距今8000年曆史的獨木舟——中華第一舟。

  這裡曾經演繹過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悲壯故事,越王城山至今還保存著古城牆、洗馬池等多處遺蹟。宋代以來就留下了“城山懷古、覽亭遠眺、跨湖夜月、湖心雲影”等古湘湖八景。

  如今,湘湖在各級政府和蕭山人民的關心下,景區一期工程已初步建成湘浦景區、湖上景區、城山景區、越樓景區、跨湖橋景區五大景區;形成了下孫涵遠、湘堤臥波、湘浦觀魚、憶楊思賢、綠島掬星、湖心雲影、湖中落雁、城山懷古、越亭0、湖橋拾夢、王橋望膽、越堤夕照、浣月滌心、纖道古風、越樓品茗、跨湖問史等十六大景點。

  十里長堤新綠新,一湖春水曉雲橫。湘湖以迷人的風姿歡迎您的到來。

  主要景點介紹

  湘浦觀魚——該景點回廊亭榭、曲橋流水,盡顯古園林之風采,內湖魚池中錦鯉、步魚、羅螄青等名色魚兒水中嬉戲,使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湘堤臥波——湘堤蜿蜒曲延近千米,堤上共有擁嵐橋、望湖橋、引鷺橋、迎橋橋、枕流橋、藏韻橋六座風格不同

  越堤夕照——湘堤橫跨湖橋與湘堤遙遙相望,它背靠越王城山,全長900米,堤上共有夢湖橋、越王橋、定瀾橋、採蓮橋、織翠橋六座橋,每當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向堤橋,湖面水光瀲灩,景色絕美絕倫。

  城山懷古——2000多年前,越王勾踐率領五千甲士在此山頂城堡與強大的吳軍周旋,留下許多後人憑弔的勝蹟和文物遺存,成為目前保存最好的春秋末期城堡之一。

  跨湖問史——經1990年10月至2003年12月,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大規模發掘,跨湖橋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獨木舟和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它充分體現了浙江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五)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上城區旅遊·上城區文物古蹟·上城區十大景區·上城區全部景區·上城區特產·上城區美食·上城區地名網·上城區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坐落於杭州市上城區吳山北麓,它是杭州悠久歷史的縮影。

  經過一、二期工程的開發建設、業態招商,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已具規模,形成了中醫中藥、百年老店、市井民俗、古玩收藏、餐飲小吃和住宿為主的特色文化,成為展示杭州人文、旅遊、商業的重要窗口。

  2009年9月30日南宋御街正式對外開放;也正式納入清河坊景區的管理。“萬物所聚、諸行百市——無一家不買賣者”。早在南宋時期,中山路清河坊一帶酒樓茶肆鱗次櫛比,是杭城商賈雲集之地。自從國慶開街後,最富杭州城市基因的南宋御街重拾繁華。如今的御街,既是杭州城“老字號”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創意產業特色街;既是最傳統的,又是最時尚的;既是最東方的,又是最國際的;既是最生活化的,又是最具創業活力的。行走在清河坊和南宋御街上,大家可以追憶昔日南宋時期的繁華景象,感受當下杭城生活品質。

  近年來,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和南宋御街,遵循“文化為魂、歷史打牌、商業興街、旅遊推動”的發展思路,景區工作遵循務真求實、開拓進取,街區先後獲得了“浙江省文明景區”、“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中華老字號第一街”等殊榮,充分展示清河坊歷史文化景區和南宋御街的管理成果。

(六)良渚文化博物館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餘杭旅遊·餘杭文物古蹟·餘杭十大景區·餘杭全部景區·餘杭特產·餘杭美食·餘杭地名網·餘杭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良渚文化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杭州以北17公里的餘杭區良渚鎮荀山南麓,共設四個廳。第一廳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第二廳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第三廳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

  良渚文物博物館,這是“良渚聖地”公園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館主體建築和周邊的主題園林組成。它們是“良渚聖地”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主體建築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設計,其本身就以獨特審美價值,成為“良渚聖地”不可或缺的藏品。

  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以良渚文化遺址為依託建立起來的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背依良渚文化遺址荀山,面對104國道公路。館舍建築仿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玉琮圖案,1994年4月建成開放。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內部分3個陳列大廳,分別舉辦“良渚文化風情展”,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良渚遺址群出土文物展”,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良渚遺址群出土文物精品展”,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另有一個臨時陳列展廳,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相關的展覽。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第一展廳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裡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分佈範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復原了當時的快輪製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製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複雜的,並處於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採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為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並取得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聖而精緻的玉器、珍貴而豔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櫃展示著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製精細的石器及製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櫃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著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徵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著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個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鉞;另一部分則主要為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著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為最,被稱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蹟,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牆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交通:市內坐372、348、313、B支8公交車至良渚博物院站

(七)運河·塘棲古鎮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餘杭旅遊·餘杭文物古蹟·餘杭十大景區·餘杭全部景區·餘杭特產·餘杭美食·餘杭地名網·餘杭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運河·塘棲古鎮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塘棲位於杭州市北部,距市區中心約20公里,距區政府所在地臨平約13公里。塘棲應運河而興,歷朝歷代均為杭州市的水上門戶。塘棲在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鎮區內河道縱橫、水網密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廊簷街

  塘棲的街市最為出名的特點,便是遍連全鎮的廊簷街。

  舊時塘棲廊簷是街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洋溢著濃郁的水鄉風情,稱奇江南。清代詩人王拭曾有一首描寫塘棲廊簷的詩,詩云:“摩肩雜沓互追蹤,曲直長廓路路通,絕好出門無礙雨,不須笠屐學坡翁。”這首詩形象地向人們展現了塘棲的廊簷,曲曲直直的長廊將全鎮連成一片,出門連下雨都用不著戴笠穿屐了。

  美人靠

  塘棲的廊簷街,在靠河的一邊建有“美人靠”與廊簷街相配套,頗具特色。

  這些“美人靠”,其實是一長溜獨特的木製長椅。這長椅塘棲人最早是喚作“米床”的,因為它最初並不是給行人停留歇腳的,而是為塘棲米市服務的。塘棲曾經是方圓百里盛極一時的著名米市,街上處處都是米行,米行進出貨都離不開各種船隻,這沿河的長椅便成了收米和賣米的經營場地,商家在上面堆放一些笆斗米袋之物,故將它稱之為“米床”。

  茶樓

  塘棲舊時茶樓甚多,茶樓分早市、晏市和晚市。一般早市均是上街趕集的農民,一邊喝茶一邊當街叫賣自己帶來的農產品,一舉兩得。晏市大都為文人墨客和商人老闆。到了晚市,則是幹力氣活的和小市民喝起了主角。

  舊時塘棲的茶樓,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評彈演唱。一般早市是不唱的,晏市和晚市都唱。塘棲茶樓裡唱得是蘇州書,杭幫書沒有市場。據說,當年說《珍珠塔》,說到翠萍丫頭上樓梯時,走18檔樓梯竟要說上18天,1檔樓梯說一天,令人稱奇。

  宅居

  過去江南集市有“無徽不成市”之稱。塘棲也不例外。徽州商人曾在塘棲盛極一時,塘棲鎮上不少建築也帶上了徽派建築的影響。

  現今,塘棲的深宅大院保留下的不多,倖存的太史第弄卓家老宅算是其中的代表了。太史第弄的卓家老宅是幢明代建築,共有五進,三間開寬,四周均有封火牆,大門為石庫門,設有門簷,上有磚雕。內院每一進均有偏門與避弄“太史第弄”相通,供人們日常出入,每一進的間隔為15米。現前兩進基本保存完好,稍加整修,還是能展現其昔日風采。

  弄堂

  弄堂是江南集鎮的一種建築特色,舊時江南集鎮多弄堂。古鎮塘棲尤以為最,號稱有“七十二條半弄”之多。塘棲弄堂大都鋪著不易發滑的青石和麻石,兩邊高高聳立的封火牆上爬滿藤蔓,踩上一塊鬆動的石板,會發出“咣噹”的聲響和迴音。

  舊時塘棲的弄堂大都依附在塘棲獨特的過街簷樓之中,“出門見弄,過街穿弄,弄弄相通”,弄堂“囥煞”在住宅中,形成塘棲弄堂的一個鮮明特色。現今保留下的塘棲弄堂己隨著市鎮建設的發展逐步消除了其“囥煞”的特點,悠悠古弄己成了人們懷舊的對象。

  石橋

  過去的塘棲,說到橋向來有“三十六爿半”之說。這些橋大都千姿百態,將整個水鄉老鎮打扮得生機盎然。這些橋樑如今大都被拆,餘下來的一些也早己被改變了結構和現狀,成了水泥橋,昔日的俏模樣己不復存在。好在橫跨在京杭大運河上的廣濟長橋還在,那飽經風霜的長橋依然四平八穩地橫臥在河面上,源源不斷地向你傾訴著昔日橋鄉的暉煌、昔日橋鄉的風采……

(八)桐廬江南古村落風景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桐廬旅遊·桐廬文物古蹟·桐廬十大景區·桐廬全部景區·桐廬特產·桐廬美食·桐廬地名網·桐廬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桐廬江南古村落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桐廬江南古村落風景區總佔地面積30.2平方公里,下轄深澳、徐畈、環溪、荻浦、青源五個村,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濃郁的民俗風情、獨特的水系資源、龐大的古建築群和深厚的宗氏文化,是一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更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旅遊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美麗鄉村樣板區、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國際休閒鄉村示範點。牛欄咖啡、豬欄茶吧、農業觀光休閒項目荻浦花海等一批特色休閒景點的打造,使得“江南坎兒井,醉美古村落群”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攀升,江南古村落已然成為集田園風光、歷史文化、非物質遺傳、時尚休閒為一體的鄉村綜合性休閒旅遊地,各地遊客絡繹不絕。今年以來,已接待遊客近60餘萬人次。

  走進江南古村落,走進幽韻古風,走進田園秀色。

  易理深澳、孝義荻浦、清蓮環溪、和合徐畈、山水青源,一村一故事,一村一幅畫,一村一首詩,江南古村落同根同源,同心同德,透過千百年的濃濃煙塵,期待著人們來探索發現……

(九)畫外桐塢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西湖區旅遊·西湖區文物古蹟·西湖區十大景區·西湖區全部景區·西湖區特產·西湖區美食·西湖區地名網·西湖區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畫外桐塢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杭州西湖區的外桐塢村,有個美麗的別稱“畫外桐塢”,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與畫、與藝術息息相關的地方,正是這份獨特的藝術氣息,讓外桐塢村的美別具一格。

  外桐塢村於2009年確定了藝術文創類風情小鎮的發展方向後,歷經3年時間整治,在2011年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風情小鎮,在2013年9月成功申報國家3A級旅遊景區,現正結合龍塢茶鎮建設,朝著國家5A級景區的建設目標努力奮進。目前整個村已經吸引了約90家工作室入住,佔整個村農戶的60%之多。

  自然資源

  目前,外桐塢村藉助獨特的自然資源及豐富的人文資源,依託美院,已經啟動了三個藝術公社及周邊5家農戶改建而成的藝術家工作室,總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有二十餘位藝術家已在此開設了油畫、國畫、雕塑、陶瓷、攝影等工作室。接下來將把藝術落戶於更多的農戶,以點引村,同時深度挖掘朱德文化,全村種植石榴樹,發展石榴景觀,努力打造“農家石榴村+歷史文化村+藝術創意村”一體化的綜合體藝術村。它的成功打造,必將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拓寬村民的收入來源,促民增收,從而加快杭州市西湖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歷史沿革

  明朝宗憲或孝宗公元1400-1500年間,祖先仇氏姓從寧波搬遷至新涼亭(現唐家橋),後來轉移到現在的所在地,繁衍生息。據記載,因當地桐樹茂盛,故取名“外桐塢”。新中國成立後,外桐塢村從互助組發展至外桐塢農業合作社;1956年與大清合併形成金星農業高級社;1958年屬於上泗人民公社;1961年形成龍塢人民公社外桐塢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外桐塢村,直至現在。

(十)餘姚龍泉山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餘姚市旅遊·餘姚市文物古蹟·餘姚市十大景區·餘姚市全部景區·餘姚市特產·餘姚市美食·餘姚市地名網·餘姚市名人

浙江省十大免費景點

  餘姚市區中心聳立著一座林木蔥鬱的山丘,叫龍泉山。山高67.4米,周圍約2公里,姚江流經山的南麓,山水相映,風光秀麗。

  龍泉山舊名靈緒山,亦名嶼山。傳說遠古時這裡是一片0,龍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個小島嶼,這是嶼山之名的由來。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現兩條游龍波紋,如雙龍戲水,故稱“龍泉”。大約從東晉時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為龍泉山。

  龍泉井在北宋時聲名遠播。蘇東坡曾讚揚“龍泉石井甘勝乳”。時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應餘姚縣令謝景初的邀請,多次登臨龍泉山,題有《石井》詩兩首,其中一首道:“山腰石井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干。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南宋初,高宗趙構為躲避金兵的追索,逃經餘姚時亦登龍泉山,飲了龍泉之水,感到甘甜爽口。他返回臨安(今臨安)後,曾專程派人來餘姚,取此泉之水飲用。

  古代的龍泉山古柏森森,蒼松入雲,山上深藏野鹿。後來逐漸開發,先後建起龍泉寺、嚴子陵祠、二王(王華、王陽明)祠、文昌閣等十多座鄉賢專祠和寺院。解放後,在山上綠化植被、砌坎鋪路、建亭挖池,將古蹟一一修葺。1957年開闢為龍山公園,逐年整修,恢復古蹟祭忠臺、四先賢故里碑、中天閣、龍泉井;新建子陵亭、陽明亭、舜水亭、梨洲亭、滑壽亭,由書法家舒同、郭紹虞、周而復、沈定庵書寫亭匾。在山的中腰西坡設置園中園,園內建有天風樓,古色古香,別有風姿,並有苗圃、盆景園等,名貴花木盆景競豔,樓臺亭閣呈彩。1982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和日本朱舜水紀念會在西山坡舜水亭前建立了朱舜水紀念碑,以紀念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登上龍泉山俯瞰,全城景色歷歷在目:姚江蜿蜒東去,波光粼粼;南面四明山層巒疊嶂,雲山萬重;城郊碧野平疇,令人心曠神怡;山上奇石如雲,林木蒼鬱,樓亭參差,古蹟眾多,使人流連忘返。

  通濟橋舜江樓

  通濟橋,是姚江上一座凌空橫跨的三孔石橋,連接餘姚南北兩城。北宋慶曆八年始建,史稱“浙東第一橋”。通濟橋北的舜江樓,飛簷翹角,古樸莊重,與通濟橋構成了“長虹騰空,飛閣鎮流”的整體。是古城餘姚的標誌性建築。

  景點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北濱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