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今日是浴佛節 ,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現尼泊爾),有一個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國王稱為淨飯王。淨飯王有兩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訶波波提。淨飯王仁慈和善,善理國政,只可惜多年沒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有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後就有了身孕。當時的印度有一習俗,女子在生產之前要回到孃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時動身回家。當她走到藍毗尼園婆羅樹下時,心中異常歡快。這時,摩耶夫人突覺腹痛,隨後太子降生。小太子生下來就會走路,雙腳各踩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即為佛誕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雲集廟內,參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佛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銅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後還舉行相關的法會,稱為“浴佛節”。


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南傳佛教也非常重視這一節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傳佛教,過節時,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個佛寺中敬佛、齋僧,舉行送舊迎新的儀式,行浴佛禮,給佛像灑清水“洗塵”。而後便開始互相潑水,嬉笑追逐,進行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等活動,這就是著名的傣族潑水節(另有7女除魔的神話闡述潑水節的另一來歷)。藏傳佛教同樣重視這一節日,稱為“四月法會”,一般活動要延續好幾天,包括誦經、跳欠(也稱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個佛殿拜佛等,而潑水的習俗,僅在年輕的小和尚之間進行。


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無量心,佛教語。指佛菩薩普度無量眾生而應具有的精神。計有四種,即:給眾生歡樂為慈無量心;救眾生於苦難為悲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喜,為喜無量心,對眾生無憎無愛,一視同仁,為舍無量心。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昔者大師判八教曰: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自初禪、四禪、四無量心,展轉至於師子奮迅三昧,漸也。”

慈、悲、喜、舍──四無量定,也名無量心解脫,無量心三昧,或名四梵住。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所以是‘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在定法中,這是重要的一組。其中,‘慈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視的。

慈是與樂,觀想眾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想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舍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分別的說,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來只是慈心,約義而分為四類,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九說︰‘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慾,修慈心斷嗔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斷覺想’(尋思)。


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修習四類觀想,對治四類煩惱,也是《中阿含經》與《增支部》所說。本來只說到修慈,但《中部》《教誡羅睺羅大經》,同樣的修法,卻說修慈,悲,喜,舍,不淨,無常,入出息念──七行,這是將慈行分為慈、悲、喜、舍──四行了。佛法重視慈心在世間德行中崇高價值,所以約義而分別為四心;如觀想成就,就是四無量定。

以慈心為本的四無量心,是適應婆羅門教的。如舍利弗勸老友梵志陀然,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為‘彼諸梵志,長夜愛著梵天’。傳說大善見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所以,依一般經文所說,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是有漏,是俗定。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顯然的曾淨化而提升為解脫道,甘露門;從四無量心也稱為無量心解脫,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七說︰‘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慾,依滅,向於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慾,依滅,向於舍。’


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經說慈心,是譯者的簡略,實際是慈,悲,喜,舍──四心。所說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與阿羅漢。或是四果四福利,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或是七果七福利,是二種阿羅漢與五種阿那含。慈,悲,喜,舍與七覺分俱時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當然是通於無漏的解脫道。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侷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嗔、痴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


浴佛節觀自在,聽《無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