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誤區一:

不懂不學,俱不詳查;不溫不火,應付了事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老夫子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讀書做學問就怕發現不了問題,只有帶著問題學習才能進步。

有疑惑、不懂的知識,並不可笑。韓愈《師說》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孔子有云:不恥下問。有不懂的學問,就要想辦法弄懂它。可以查閱書籍資料,也可以向別人請教,“疑惑”弄懂了,便得“有進”二字了。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態度是學界所推崇的。對於一個求知若渴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弄懂疑惑更值得高興的事兒了。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易難矣。”賞析詩詞是有難度,只要“為之”就會把難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事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關鍵在於個“做”字。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疑成江海。”鑑賞能力也需要點滴積累,堅持一階段後一定會有提升,雖說不能“至千里”,但也不至於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懶惰絕不是一位學者應該具備的品質。態度決定命運,做事情要有始有終,要麼不做,要麼盡力去做。所以在賞析詩詞時,遇到不懂的知識就要及時查閱工具書或者請教別人,把它弄懂,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是差不多就行。

鑑賞古詩詞是提高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當然也是很辛苦的,比如查閱的文字資料很多,也很雜,更難整理歸納,若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後不溫不火,應付了事,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俗語有云“最無益,只怕一日鋪十日寒”即這個道理。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治學要嚴謹,決不能"不懂不學,俱不詳查;不溫不火,應付了事",要腳踏實地,勤奮刻苦,力求精益求精。


誤區二

割裂作品和作者之間的聯繫,生吃死嚼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詩詞的藝術魅力在於其感染力,所以它成為文人志士的抒情達意的工具。如果賞析詩詞只停留於表面,而不去深入地品析詩詞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就會像魚兒離開了水,很快死去,不能達到提升文學素養目的,而整首詩詞對於你來說,僅僅是一串串符號而已。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鑑賞詩文很有趣,而有些人覺得很枯燥乏味呢?割裂作品與作者之間的聯繫,就會使鑑賞學習活動變得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對品析詩詞的興趣,只能生吃死嚼,這是最要不得的。

瞭解作者,就和讀一篇人物傳記似的,很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瞭解作者基礎上的鑑賞學習活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鑑賞,因為只有這樣,品析得出的觀點才更準確、更符合作者的本意。

詩詞沒有生命,是科學領域為其下的定義;詩詞具有生命,則是文學領域為其下的定義。詩詞承載著作者的情感,以符號的形式傳遞著能量,若將作者的情感剔除,那麼作品也只能就是一串串的符號,再無任何價值所言。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作品即作者,不可分割,不要“割裂作品和作者之間的聯繫,生吃死嚼”


誤區三

不去研讀,不做多角度品析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一個角度來賞析作者的作品,也只能是“管中窺豹,始見一斑”。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待事情的高度不同,所得的收穫也就不同。鑑賞詩詞更是如此,孤立地學習作品,等同於閉門造車,早晚窮思力竭。

不要井中觀天,需拓寬眼界。閱讀是人增長見聞較有效的途徑。研讀相關的書籍資料,可以解決賞析中的疑惑,正所謂“開卷有益”,拓展閱讀是學者治學路上的法寶。

綜合作者的其他作品來幫助鑑賞所學的詩詞,其一好處就是能讓讀者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創作風格與感情基調,其二就是能使讀者眼界開闊,便於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賞析古典詩詞的三大誤區,你知道多少?

假想作者的角度來品析作品,能夠讓鑑賞學習活動提升一個高度。只有在大量的研讀基礎上的賞析,才能有個人獨特的理解與領悟,“不去研讀,不做多角度品析”將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成功沒有捷徑,但是我們可以少走彎路,不要掉入這“三大誤區”之中。


分享到此,謝謝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