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過程中還會做夢啊!

做夢是大家最為熟悉的生理現象之一,是一種主觀的情感體驗,但至今關於夢的本質還沒有統一的解釋。麻醉中夢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也很常見,特別是無痛胃腸鏡的患者,那麼麻醉後做夢與日常生活中的夢有何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在聊做夢這件事之前,我們繞不開的話題是睡眠,眾所周知,睡眠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畢竟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我們會做各種千奇百怪的夢。

一、睡眠的生理特點

睡眠分為兩個時相:慢波睡眠和快動眼睡眠,慢波睡眠又可分為四個期:I期入睡期,II期淺睡期,III期中度睡眠期,IV期深度睡眠期。慢波睡眠主要作用是促進生長、體力恢復,快動眼睡眠的作用是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精力恢復。兩種睡眠時相夜間交替出現4-5次,直至覺醒。而夢境容易在快動眼睡眠期產生

全麻過程中還會做夢啊!

二、夢產生的機制還沒有蓋棺定論 中國古人認為:“夢,臥而以為然也”,即夢是人們在睡眠過程中,認為自己看到和聽到了一些事情。現代科學家認為夢是睡眠時身體或大腦裡受到的刺激引起想像的畫面、聲音、感覺等情況;夢是在人睡眠時,局部大腦皮質仍在工作而引起在腦中的一種表象活動。心理健康狀態同樣會影響夢的發生,長時間對某件事、某個人的擔憂、焦慮等生理活動會促進相關夢境的出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科學界一直認為快動眼睡眠時期容易做夢,睡眠時絕大部分大腦不再接收外界的信息輸入,但是小部分腦區會持續工作,把生活中敏感信息隨意組合而激發出不合邏輯的夢境。雖然我們知道做夢是睡眠過程中心腦共同生理活動的結果,但是具體產生的機制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三、麻醉對做夢的影響 麻醉和睡眠都會暫時性使人失去意識,麻醉是通過麻醉藥物作用於大腦,影響大腦的覺醒功能而引起睡眠現象。而自然睡眠是人正常的生理功能,主動產生的無意識睡眠狀態。麻醉既然會誘導患者睡覺,那引起做夢也似乎合乎邏輯。不同的麻醉藥物不僅影響做夢的頻率,而且還會影響夢境的內容。丙泊酚又稱為牛奶,是全身麻醉中最長使用的藥物,也是引起麻醉期間做夢最常見的原因。而且隨著使用劑量的增多,做夢發生率也隨之增加。臨床上很多做完無痛胃腸鏡的患者會主動告知麻醉醫生,其睡了一覺,還做了個夢。除了會增加做夢頻率,麻醉藥物還會影響夢境的內容,丙泊酚會引起性相關內容的夢境,造成不必要的醫患誤會。氯胺酮可能會引起恐懼、離奇的惡夢,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

全麻過程中還會做夢啊!

全麻過程中做夢是會發生,麻醉醫生會盡量減少夢境給患者帶來的干擾,讓患者舒適化的完成手術。我是一名熱衷於科普的麻醉大夫,希望我的文章對您有一點點幫助。如果您有相關的問題,可以留言、私信交流,同時歡迎您關注、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