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早晨,7點鐘不到,武鐵友就來到了他的灤州市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圍山梯田上的桃樹、櫻桃樹都坐了果,特別是那片蘋果園,幾乎沒有受到因為疫情延後了將近一個月的修剪工作影響。這讓每天清晨都要上山來看看的園區負責人的腳步格外暢快。
這片蘋果園,在武鐵友心裡的分量格外重。在這裡,他常常有意無意地眺望一下在果園北面山花交映間巍巍矗立的李保國教授雕像。他深知,傳承是最好的懷念。
結緣,那是春天裡的故事
2015年,武鐵友承包了家鄉雞冠山的2.5萬畝荒山,信心滿滿地要建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然而,當他真正直面這片荒山的時候,卻是一陣陣的迷茫。別說整體開發的構想,就連眼下種啥他都說不上來。
不懂就得學,前往邢臺市的前南峪、崗底和綠嶺考察後,農業專家李保國教授用技術帶領太行山群眾致富的故事鏤刻在了武鐵友心裡。他就認準了這個李教授,建農業產業園,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請李教授“進山”。
“那是2016年的3月25日,也是在春天裡。”說起和李保國教授的第一次會面,武鐵友記憶猶新。那天李保國和愛人郭素萍去青龍縣乾溝村,半路上被武鐵友“劫”了下來。稀疏的頭髮打著卷兒,黝黑的臉盤下掛著幾撮鬍子,穿著隨意的李保國教授讓武鐵友一下子沒有了距離感。那天進山時已經是傍晚6點多,簡單吃了口飯後,兩個人就園區發展一直聊到了深夜12點。這次促膝長談,同樣“見不得老百姓窮”的武鐵友打動了李保國教授。他決定對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進行科技幫扶。實地考察地理環境,查閱當地的氣候水文,經過反覆研究對比,李保國教授為武鐵友制定出了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的具體規劃……
從第一次見面,到李保國教授去世,他們僅僅相識了16天,這兩條漢子卻繪製出了雞冠山開發的嶄新藍圖。特別是就在李保國教授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和武鐵友商定好兩天後再來雞冠山實地考察。
傳承,只為續寫這段傳奇
“不為名來、不為利去”的李保國教授走了,卻把李保國精神留在了雞冠山。在接下來雞冠山的實質性開發建設中,“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產業創新團隊”是最堅實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走在園區的蘋果行裡,我依然覺得保國沒有離開,還在我的身邊,雞冠山是他生前指導的最後一個基地,我要替他為園區發展和群眾致富站好崗。” 李教授的愛人郭素萍說。
郭教授是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每年她都會帶著團隊按照農時來到雞冠山為園區“把脈問診”。此外,團隊還和園區組建了技術交流微信群,對果樹種植、大棚管理等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行線上指導,為園區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科技幫扶。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帶著當地果農一起修剪的團隊技術人員都被困在了家裡,以致今年果樹剪枝工作遲遲未動剪刀。正當武鐵友心急火燎的時候,深知農時不等人的郭素萍主動聯繫了他。經過多方協商,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郭素萍帶著來自邢臺市崗底村的12名技術人員來到了園區進行技術幫扶。吃住都在山上,天剛亮就上工,郭素萍帶著團隊技術人員硬是在6天裡就完成了園區內200多畝地的蘋果樹修剪任務,解了園區的燃眉之急。
河北農大齊國輝教授、富崗蘋果管理中心主任楊雙奎、河北農大的在校學生…… 5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接過了李保國教授的接力棒,奮戰在雞冠山產學研一線,李保國火一樣的熱情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延續著。以李保國教授為楷模的他們,全身心地續寫著李保國和雞冠山之間的這段傳奇。
圓夢,讓李保國精神綻放
春回大地,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生機盎然。
一排排高標準設施大棚內果蔬長勢喜人,這是李保國教授為園區所作整體規劃的重要一環。設施大棚裡的張曉紅正在按照線上訂單為顧客採摘草莓。疫情防控期間,大棚裡的綠色生態果蔬非但沒有受到影響,還通過網上訂單、免費配送成了周邊縣市區的暢銷貨。和她一樣在家門口就能務工的還有園區的80多名工人。
這是兩個見不得老百姓窮的人的初心所繫:要讓這片大山真正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帶領群眾致富是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不變的靈魂。
5年來,從昔日的荒山禿嶺、溝壑縱橫到如今的大棚連排、梯田層疊,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遵循著李保國教授綠色高效科技的發展理念,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之路。園區也成了鄉親們學習實踐的最好課堂,不少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技術培訓、就近務工實現了增收致富。2018年,園區還承接了9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委託幫扶,成了他們順利脫貧的富民基地。雞冠山生態農業產業園已成了灤州市生態建設、鄉村振興和扶貧富民的樣板工程。
這片大山不會忘記,李保國教授走遍了山裡可以走的路,繪出了改變它命運的藍圖;這片大山不會忘記,武鐵友帶著鄉親們把光禿禿的石頭山硬是改造成了圍山梯田;這片大山不會忘記,一株株凝結著李保國教授科研心血的蘋果大苗在這裡紮根、開花、結果……李保國精神讓雞冠山成了老百姓真正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