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現代社會,知識就是財富,讀書人受人尊敬。但在封建社會,讀書人可完享受不到這樣良好的社會環境。清代詩人黃景仁寫過一首《雜感》詩,其中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成為名句。這句詩所表達的觀點雖然有失偏頗,卻把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境遇和那種讀死書、死讀書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戳中了讀書人的軟肋。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景仁這個人。黃景仁生於1749年,故於1783年,在這個世界上,他僅僅存活了35年。他的家境貧寒,四歲便成孤兒。但這人很聰明,少年時代寫詩便有了名氣。他短短的一生,基本上過的是貧困潦倒的生活。為了求生存,他四處奔波,最後求得縣丞,還沒正式任職,便客死他鄉。

縣丞,是知縣的副手,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吧,連七品都不是。可惜黃景仁命運實在不濟,連這個小官都沒做成,便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人生著實令人同情。

黃景仁之所以能夠寫出《雜感》這首詩,這與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關係,作為一介貧困的讀書人,既懷才不遇,又沒有安身立命的本領,所以才寫出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也道出了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所具有的共性。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看一看黃景仁的這首《雜感》詩具體是怎麼寫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能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的詩意是這樣的:求仙成佛這兩樣哪樣也做不到,只好獨自暗夜裡大喊世道的不公平。風中的蓬草被吹盡了,只能唱出一首悲憤的歌。恰如沾滿泥土的柳絮花絮不再輕狂,只落得個薄倖之名。十人中有九人都看不起讀書人,這是因為讀書人只知讀書,什麼生活本領都沒有。不要因為詩卷讓愁苦成為讖言,春鳥和秋蟲各有各的聲音。

字面上的解釋是這樣,但寓意便不能侷限在字面上了。

寓意詳解:“仙佛茫茫兩未成,只能獨夜不平鳴”。仙與佛,並非指真正意義上的求仙悟道,而是指功名和富貴。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哪個不為求取功名和富貴?這兩樣都沒有得到,難免要在暗夜裡報怨世道不公了。這種牢騷話,還不敢公開去說,只能一個人獨自在夜裡才敢說出來。這很符合讀書人的性格特徵。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此句是說自己的人生已如衰蓬亂草,生氣全無,精神上不再積極向上,只能寫出調子悲憤的詩了。沾滿泥土的飄絮再也不會輕狂,甚至對女性都不感興趣,給別人留下的只是個薄情之人的印象。實際上,這句是說自已生活陷入困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很容易讓世人白眼相看,最一無是處的,就是讀書之人。這裡,黃景仁既是寫自身遭遇和感覺,同時也是對讀書人這個群體給出的畫像。看不起讀書人,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偏見。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不相信自己詩中滿是愁緒便會一語成讖。讖,是能夠實現的預言,言自已不相信此說。春天的鳥兒要歌唱,秋天的蟲兒必然會發出悲鳴。自己真實的想法,必然要藉助詩來反映。此句的寓意是:儘管別人都瞧不起讀書人,但作為讀書人,自己不能瞧不起自己,該咋樣還得咋樣。表現的是作者一副清高自負的心態。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有些尖刻的詩句,卻是黃景仁個人境況的獨特體驗,也是一幅社會群體的畫像。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造成許多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死讀書、讀死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通病。“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些人很少社會實踐,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具備,究其原因,是社會制度造成的一種世象。

那麼,造成輕視讀書人的原因有哪些?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讀書人的價值取向

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固化,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人生的價值的實現,只有通過科舉才能進入仕途,進而實現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的目的。當官,成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而科舉考試,又是實現人生價值和實現這種價值目標的唯一途徑。

但是,通過科考實現人生價值的這條路又過於狹窄,象是個獨木橋。能夠通過這座獨木橋的,畢竟只是少數人,多數人要被擋在門外。

且封建社會的開科取仕制度十分複雜,讀書人要經過院試、鄉試、會試、省試,更高級別的還有殿試,由皇帝主考。那些死背硬記的內容一般讀書人還能應付得了,想通過“策論”這一關的,也就是鳳毛麟角。因為策論是考察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真才實學,僅靠讀死書的人根本就無力應對。

即使費勁巴力的通過考試關,也不是很快就能入仕當官,還要通過吏部這一關,這一關更難,說不準要多少年才行。據《文獻通考》記載:“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這裡所說的韓文公,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他考中進士後,又等了十年才開始當上官的。作為“大腕”級的韓愈尚且如此,對於一般學子來講,要想入仕為官,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讀書人在唸私塾時稱為“童生”,有些人50多歲了還是個童生,這一生,恐怕都要在備考中度過了。封建社會的讀書人象是“一根筋”,認準了當官這一條道就跑到黑,真有股子“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犟勁兒。沒辦法,這是他們人生價值觀所決定的。

就業渠道過於狹窄

封建社會,就社會形態而言,屬於農耕社會,即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農桑為本”思想,貫穿於各個封建王朝。這樣的社會性質,產生的農業文明,必然是以這個文明為主要特徵。從事農業種植的涉農人員,必然成為社會的主體。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而讀書人顯然不是社會主體,是一個既依附卻又遊離於主體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進而為仕,成為社會的管理者,退而為民,成為生產者。

然而問題來了。進而入仕,則好。當不了官,怎麼辦?讓他們當農民,顯然不可能,讀書人也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

幸虧社會是一個複雜而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些當不上官的讀書人還可以當私塾先生,還可以從醫,給人家當個賬房先生也總可以吧。這也是實實在在的職業。如果能抹下臉來,憑藉才華,給妓女寫一寫詩詞,也能得到一筆不菲的“潤筆”,“潤筆”相當於現在的稿費。維持生活還是不成問題的。

不想來實的,來虛的也有。例如給權勢之家當幕僚、當清客,混碗飯吃還是不成問題的。清客,又叫門客或食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齊國的孟嘗君的門下食客多達數千人,這些食客絕無白丁,用現在的話講都是“喝過墨水的”。這些食客中人才濟濟,有高參謀士,也有一般從事簡單的文字工作的。混飯吃的有沒有?肯定會有的。但孟嘗君家大業大,根本就不在乎這些,養著也就是了,說不定啥時候便會成為用得上的人才。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有一個叫馮歡的清客,不但挑吃挑喝,還挑待遇,出行沒有車,他就發起牢騷。“無車彈鋏怨馮歡”,這詩句出自柳亞子先生的筆下,說馮歡當清客嫌棄待遇低,出門沒有車坐,便彈劍唱歌,發起牢騷。

幕僚也好,清客也罷,畢竟不屬於官員,而屬於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但對於讀書人來講,也算是一種就業渠道。他們中間也確有人才。唐太宗年間,有一個叫馬周的讀書人,在中郎將常何那裡做門客,因替常何寫了一封本章,竟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從小官做起,一直到後來官至宰相。

大詩人李白,辭官不做之後,為了東山再起,也為生活計,於757年也投身到永王帳下當起幕僚。

到了元朝時期,朝廷在近80的時間裡都沒有進行過開科取仕,讀書人通過科考進入仕途這條路基本上給堵死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更加低下,以至於竟出現“八娼、九儒、十丐”的社會階層排序,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僅高於乞丐,還不如娼妓。這裡面雖然有誇張的成份,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卻是事實。

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進入仕途的畢竟少之又少,能夠找到一個體面職業的機會也不是很多的。絕大多數的讀書人是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就業渠道的狹窄,讓眾多的讀書人的生存陷入窘迫的境地。難怪黃景仁會寫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句來。

人們之所以對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產生偏見,除了上面所說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來自讀書人自身: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讀書人的清高與自負

清高與自負,是讀書人的典型性格特徵。在封建時代,讀書人的這種性格特徵表現的尤為突出。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這首詩裡,他是何等的狂傲,簡直達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我本楚狂人,鳳歌向孔丘”。看,他連孔聖人都沒瞧上眼。

在別人的舉薦下,唐玄宗給了他個翰林供奉的官做,李白便得意起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蓬蒿人,也就是草民唄!李白對普通人根本就沒放在眼裡,只有他這個讀書人,而且還寫得一手好詩的人,才是人上之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還有那個孟郊,登科之後更是旁若無人了:“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進士及第,這確是值得高興的事兒。但也得悠著點呀,你也是貧寒人家出身,45歲才進士及第,有啥可誇耀的。你也知道“昔日齷齪不足誇”,怎麼今日闊起來了就如此“嘚瑟”呢?

李白也好,孟郊也罷,看來都有讀書人的通病,狂傲、清高、自負,困厄時還看不出來,一旦發跡了,這本性便會顯露出來。

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也不都是這樣。元代的胡天遊,是個著名的詩心,他的一生都是在困厄中度過的,但他能放下讀書人的架子,求職不成,便甘心務農,春種秋收,什麼農話都能幹。他寫有《遣悶》一詩,表達的便是自己甘於過平常人生活的達觀態度。“昏昏如醉復如痴,半榻殘書兩鬢絲。世故擾攘思樂日,暮年艱苦憶兒時。對人言語惟稱好,徇俗文章懶出奇。斗酒十千無覓處,悶來消遣只憑詩”。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這句詩,戳中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軟肋

這個胡天遊算得上是個達觀之人,全然沒有讀書人的矯情勁兒。自己寫得一手好詩,卻從不顯擺,只把它當作是消遣解悶的一種愛好罷了。這樣的讀書人,一定能得到世人的尊敬的。

“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的這句詩,給自己,也是在給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這個群體在畫像。對讀書人偏見,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社會制度上的原因,更有讀書人自身上的原因。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讀黃景仁的詩,讓我們對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境遇有了瞭解,更能觸摸到他們精神世界的脈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