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朱元璋在生前曾和皇太孫朱允炆有過一次談話,他問朱允炆登基後如何治理天下以及處理朝廷和藩王之間的關係。而朱允炆經過思索給出了令朱元璋很滿意的答案,但是朱元璋卻還是不放心,於是精心挑選了三個大臣在日後輔助朱允炆。這三個人就是:方孝孺、齊泰、黃子澄。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年輕時的方孝孺

此三人都是飽學之士,在洪武時期就有很大的名聲,朱元璋本人也認為他們將來能成為朝廷的砥柱,但是朱元璋在當皇帝時卻不重用這三個人。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對朱允炆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為你留下了三個人才,他們將來能幫助你開創盛世,但是現在還不到任用他們的時候,還需要在磨練磨練他們。”齊泰、黃子澄先不說,至於朱元璋不用方孝孺的真實原因是這樣的嗎?

要知道朱元璋給方孝孺未來的定位是“佐命大臣”,要想讓方孝孺和朱允炆在未來能配合好,就應該早早的把方孝孺放在朱允炆身邊。即使不任命方孝孺為六部官員,但給個東宮官職也是可以的,而朱元璋卻任命方孝孺為漢中教授,這只是個從事教育工作的官職。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方孝孺任職漢中教授

其實發生這一切都是因為方孝孺曾經評價過朱元璋做的某一件事,因為一句評語惹得朱元璋不高興,但是也因為這句評價讓朱元璋瞭解了方孝孺的才能和品行,所以就沒殺掉他,而是以下發歷練為由把方孝孺打發到了漢中。那朱元璋到底做了什麼事,以及方孝孺是如何評價朱元璋的呢?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室和地主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統治者需要藉助地主階級來壓制農民,防止農民聚集起來反抗統治集團;而地主也需要藉助官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剝削”農民,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朱元璋本人疑心很大,他在利用和依靠地主的同時,也想著要防止他們勢力坐大,以免威脅到朱家的統治。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封建王朝和地主的關係

所以朱元璋就效仿了昔日漢高祖劉邦把中原富豪遷居到關中來抑制豪強的做法。在洪武初期,朱元璋下令遷徙江南地區的富豪以及其從屬的佃戶於鳳陽,總數達到140,000戶;又於洪武二十四年,從中原各地再遷地主5300戶到南京;後在洪武三十年再次遷了地主14300戶到南京。

朱元璋曾直截了當的說出了遷徙富戶地主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這些地主長期在家鄉本土盤踞,從而使造成他們勢力過大,所以就通過把他們遷離祖籍的方式來抑制他們發展。而鳳陽和南京,一個是中都一個是京城,都是明朝統治力量較為集中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很好的監視這些地主。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中都鳳陽還比較落後

但是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那些被迫離開祖籍地主的不滿,比如遷徙到鳳陽的地主就編了一句順口溜:

家住瀘州並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句順口溜中的“荒”就是荒無人煙的意思,因為那些被迫遷居的地主思念自己家鄉繁華的生活,以及惦念家族中逝世的先輩,常常裝扮成乞丐跑回故居給祖墳燒香掃墓,同時也好好體驗回憶一下從前的美好生活。所以就造成了鳳陽地區常常“十室九空”的現象。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地主出逃造成鳳陽人跡荒涼

但是這些地主因為自己擅自離開朝廷分配的居住地,而受到朱元璋的嚴懲,他們一旦被政府發現,那麼等待他們的命運就只有殺頭了。而這也是鳳陽“荒無人煙”的原因之一,所以方孝孺得知這一現象後,就這樣評價朱元璋:

太祖高皇帝以神武雄斷治海內,疾兼併之俗,在位三十年間,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

前半句是拍朱元璋馬屁的話,不必在意,而後半句則是關鍵。方孝孺認為朱元璋強迫地主遷居的做法,使得許多富民因為違反了明朝律法的規定,而慘遭滅門之禍。這既是揭露朱元璋此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也是對朱元璋此舉的批評。而此話傳到朱元璋耳中後,朱元璋自然是很生氣,如果按照他以前的脾氣,方孝孺早就人頭不保了。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中年時的方孝孺

不過朱元璋轉眼間也想明白了,他知道自己這一朝需要用重典治理天下,當自己完成任務後,大明的繼任者就可以以仁道來治國,而方孝孺就是一個可堪大用的仁義之臣。這樣的人在自己一朝顯然是不能用的,但是他卻能輔佐子孫後代成就一番帝業,為大明帶來盛世之象。

但是這種隨意批評統治者的行為,是為朱元璋所不滿的,他認為為臣子者自當忠厚老實,不然將來就是一個“權臣”。所以就把方孝孺派到漢中做一個小官,以此來磨鍊他的心性,這樣將來才能為朱允炆所用。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為他缺乏歷練?非也,只因方孝孺這樣評價他

登基後的朱允炆

後來方孝孺確實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一番好意”,經過多年曆練成為了能委以重任的大臣,但是也因為長期沒在朱允炆身邊共事,所以得不到朱允炆的十分信任。這在“靖難”時就有體現,朱允炆在面對方孝孺和黃子澄兩人不同的建議時,選擇聽從長期在身邊的黃子澄的提議,而不採納方孝孺的妙計。所以到最後痛失帝位,被迫逃亡他鄉。

參考史料:《明太祖實錄》、《明史》、《遜志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