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羅斯沒有的東西助力中國戰勝新冠病毒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4月23日刊登題為《俄羅斯沒有的東西助力中國戰勝新冠病毒》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人們在談論中國成功的戰疫經驗時,通常都會突出它所採取的限制措施。但鮮為人知的是,超現代化的技術也為中國打敗疫情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在這點上,我們遠遠落後於中國。

圖片

▲4月21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疾控中心PCR實驗室內,檢測人員對樣品進行處理。新華社發(譚雲俸 攝)

限制的確非常嚴格,但關鍵在於落實。中國除通過社交媒體(最大的社交媒體微信覆蓋近12億用戶)監控和通報疫情信息外,在抗疫鬥爭中還動用了一系列全面技術手段。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推出智能外呼平臺用於快速採集疫情“震中”潛在感染公民的數據。該平臺已外呼300多萬次,每秒可撥出約1500個電話,請居民自願提供旅行史、接觸人員名單和當前健康狀況信息。數據隨後傳輸給各級政府、衛健委機構、基層社區和疾控中心,以跟蹤新冠病毒在各地區的擴散情況,確保當地醫院做好準備。

運用人工智能的百度製圖和定位系統被用來判定高傳染風險區的人員流動情況。得益於此,醫務工作者就有了實時的新冠病毒傳播交互地圖。

中國技術巨頭、電商阿里巴巴通過支付寶軟件推廣健康碼。該系統目前還在運轉,以防第二波疫情。疫情期間,根據公民移動和接觸史,健康碼會顯示紅色、黃色和綠色。

此外,中國不僅出動警察和檢查人員實地監控,還實行自動監控。

在許多城市,特別是在武漢,無人機承擔了這一工作。這些無人機使用了中國最新的人臉識別系統,即使有口罩遮擋也可進行面部識別。

全面體溫監測機制是中國防止疫情蔓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早在疫情暴發之前,北京機場就配備了登記乘客體溫的感應系統。它結合計算機視覺和紅外照射,每分鐘最多可檢測200人的體溫,誤差為0.5攝氏度。疫情期間,這種系統被安裝在許多交通樞紐、地鐵站、火車站、機場和公共服務中心。

圖片

▲4月24日,工作人員在香港國際機場展示全身智能消毒通道設施。新華社發

最新技術也被應用於治療。例如在武漢,50%以上的看病就診都轉入線上模式。為此開發的電子健康卡有助於遠程監測健康狀況,及時採取直接醫療救助和入院治療。

連接病人與醫生和藥房的移動醫療應用平安好醫生用戶數大幅增長。基於人工智能AskBob的應用依據最新醫療信息向用戶提供新冠肺炎治療的個性化建議。

機器人和自動裝置被廣泛應用,以減少醫患直接接觸。在接診大量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機器人分發藥物、食品和日常用品。此外,它們還整理治療文件,實時監控和記錄消毒過程。

圖片

▲資料圖片:3月16日,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的一家企業工作人員展示智能防疫電話機器人,目前該產品已在北京、上海、山東、福建等地基層街道社區應用。(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最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新冠肺炎相關科研方面起到了更大作用。在疫情暴發初期,北京大學建立了疾病發展的動態模型,以評估防控措施。

人工智能在分析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時派上了用場。百度研究院免費開放可將冠狀病毒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提速120倍的線性時間算法。得益於此,中國科學家僅用幾天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結構。

人工智能還在遴選可能被用來對抗新冠病毒和研製新藥的醫療製劑方面大顯身手。例如,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為雲合作,對8500種在售或處於臨床測試階段的藥物展開篩選。

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新冠肺炎診斷。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華為雲聯合開發了病毒基因組自動化鑑定雲平臺。上海深蘭科技每天能自動進行2000例新冠病毒檢測。

中國還向其他國家廣泛分享技術。例如,阿布扎比一家科技公司和華大基因4月在阿聯酋共建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

圖片

▲資料圖片: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